抗战中成长的神枪手李成俊
2018-05-31张宁静
张宁静
李成俊(又名李效鱼),1923年出生于山西省榆次县长凝镇沟口村。他14岁当上儿童团长;16岁当上抗日村长,带领民兵成功活捉日本鬼子;19岁担任榆次抗日第四区区长助理。他常常一枪毙敌,成为令日军闻风丧胆的“神枪手”。在敌强我弱的严酷抗战中,李成俊打鬼子、除汉奸、抢敌粮,一次次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在榆次抗战史上留下闪光的足迹。
历经岁月的磨砺,李成俊老人的身子骨依然硬朗,年逾九旬的他,耳不聋眼不花,说起话来仍然思路敏捷。老人谦逊、淡泊名利,很少提及他在战火纷飞、硝烟弥漫中的抗战事迹。若不是榆次抗战时期战友王鸿岗在回忆录中对李成俊的抗战事迹有过记载,老人的许多抗战传奇事迹依然鲜为人知。
机智的儿童团长
1937年11月4日,娘子关失守,日军经阳泉入侵榆次,疯狂轰炸榆次火车站等地,残酷屠杀入晋参加抗日的川军,致使榆次沦陷,并被分割为同蒲路东正太路南、同蒲路西、正太路北三大区域,从此阴霾遮天,民不聊生。
同年,八路军东渡黄河进入太行山区,八路军总部先后驻扎武乡、辽县(现左权县),中共榆次抗日政府随之建立,并驻扎在长凝镇庆城村,距庆城村仅几公里的长凝镇沟口村成为敌我交错的抗日前沿。
在党的领导下,沟口村百姓奋起抗日。1937年底,村里成立了儿童团,负责站岗、放哨、送信。年仅14岁的李成俊报名参加了儿童团,凭着机灵能干当选为儿童团长。那时候,日伪军不仅在离村不远的地方建立了据点,还几乎每月前来“清乡”“扫荡”。李成俊带领儿童团员们风雨无阻日夜站岗放哨,看到日伪军出现,就马上放倒“消息树”,使村里的百姓及时藏好粮食,带着牲畜躲进大山,使鬼子一无所获。
伏击日军征粮运输队
1939年,依靠党组织和乡亲们的信任,他当上了党领导下的沟口村村长。在他的宣传努力下,一个仅有二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就组织起有40余人参加的民兵团(也叫自卫队)。他经常组织大家苦练杀敌本领,并真枪实弹与鬼子周旋。
在侵略者的掠夺下,百姓的日子十分艰难,为夺回百姓辛勤种植的粮食,他大胆组织民兵连续开展行动,从鬼子手里夺回被抢的粮食。借助地势险要、群众基础好的作战优势,连续伏击日伪征粮运输队,在确保百姓温饱的同时,积极支援榆次抗日县政府和八路军队伍。
一次,八路军与日伪军交战,一些负伤的日伪兵绕道沟口村回大本营,李成俊立即组织民兵进行伏击,缴获了数支步枪和大量弹药,并成功俘虏一名日军伤兵。
1940年8月18日,百团大战即将打响,榆次县委派干部下农村组织动员百姓参战支前。李成俊积极组织队伍,筹集物资,并带领沟口村民兵参加了榆次1100人的支前自卫队。从沟口村出发,个个身背几十斤重的物资,排成长队翻山越岭,爬上和顺、寿阳交界的鸭子崖,路经白云村、羊头崖,淌过河到了山胜村,走了两天一夜,于8月20日准时到达物资交接地点,完成了运送支前物资任务。
消灭汉奸“歪脖子猴”
艰苦卓绝的战争,让李成俊练就了一身硬本领。王鸿岗在回忆录中写到,李成俊的枪法好,是榆次抗日第四区的神枪手,而且行动起来身手灵活矫健,是一个出色的游击队员。
1942年春,汉奸“歪脖子猴”当上了伪军连长,掌管南赵村的中心炮楼,大肆搜刮民财,抓捕基干民兵,企图把抗日基干队一网打尽,扬言:“只要在我的地盘上,就没有王鸿岗的活头。”榆次抗日政府决定,炸掉中心炮楼、除掉“歪脖子猴”。
经过周密计划,区长助理李成俊、副队长范占魁带领抗日第四区基干队游击队员,负责攻打中心炮楼;王鸿岗带人采用引蛇出洞的方法,故意走漏消息,引诱伪军离开炮楼。当时南赵村的中心炮楼日伪军共14人,其中有两个日本鬼子平时住在榆次城内,没有特殊情况不出来。
“歪脖子猴”果然上了当,带领9名伪军前去抓捕王鸿岗,等伪军进入埋伏圈后,埋伏在炮楼周围的李成俊、范占魁等立即喊话,展开政策攻势,成功迫使炮楼里的两名伪军缴枪投降。剩下一名伪军负隅顽抗,李成俊立即开枪射击,真不愧为神枪手,每一枪都从伪军打枪的那个炮楼眼打进去,不给伪军留下任何还击的机会。负责爆破的游击队员趁机把炸药包放在了炮楼底下,随着一声巨响,日伪军炮楼被顺利除掉。与此同时,负责伏击的战友们通过艰苦激战,将“歪脖子猴”等伪军一举歼灭。
季麻伏击战
1942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榆黄公路是当时榆次城通向黄彩村唯一可以走汽车的公路,是连接榆次敌占区、交错区、抗日政府控制区之间的交通要道。县委指示要打击日伪军的嚣张气焰,切断沿途日伪军炮楼的主要交通补给线。
当年秋天,太原敌工站传来情报称,日伪军从阳泉给榆次运来一批枪支弹药,以保证冬季敌我交错区各日伪炮楼使用。次日凌晨日伪军两辆装载枪支弹药的汽车将从榆次城出发,榆黄公路季麻村外的一段壕沟公路是敌人必经之路。经过周密部署,李成俊和基干队立即组织伏击。为确保万无一失,从县独立营调来了足够的地雷和20多颗手榴弹。
随着敌人汽车的马达声由远而近,神枪手李成俊对着第一辆车上的伪军司机就是一枪,枪响人倒。紧接着第二辆也被地雷炸趴了窝。随后十几颗手榴弹砸向了第一辆车,车上的弹药顿时被引爆,日伪运输队被全部消灭。此次伏击打死日军3人、伪军2人。
季麻伏击战沉重地打击了日伪军的嚣张气焰,迫使日伪军必须调集大批部队才敢行动,太原的日军司令部还多次给榆次日军宪兵队长下命令,要他们集中一切力量消灭榆次游击队(基干队),但都以失败告终。
抗粮截粮反“扫荡”
“发动群众,抗粮截粮,度过春荒,粉碎日伪扫荡。”这是中共榆次县委1942年秋到1943年春下达的主要工作任务。
期间,日本侵略者通过连续4次在榆次开展所谓“强化治安”大“掃荡”和“网格化”“围剿”,使榆次抗日军民进入了最困难阶段,粮食成了大问题,老百姓几乎家家靠稀饭和谷糠度日。
李成俊和四区基干队战友针锋相对,很快制订出了截粮、抗粮行动方案。截粮就是将每村交给日伪政权的粮食,在运输途中截回来。抗粮就是营造抗日声势,组织各村拒绝交粮又回到百姓手中。
危难时无惧生死
抗战的日子很苦,李成俊在榆次抗日第四区基干队时,在敌强我弱、犬牙交错的严峻形势下,没有根据地,也没有休整和补给的地方,连武器都是从日伪军手里去夺。李成俊和战友们枪不离手,四处打游击,吃不饱穿不暖,条件极其艰苦。
一次,李成俊护送时任榆次抗日政府第四区区长王鸿岗到张村执行任务,没想到他们的行踪被汉奸告发,一群日伪军冲进村子抓人,将所有的路都堵死了。紧急时刻,李成俊和王鸿岗临危不惧,迅速爬上房顶藏到了草堆里,侥幸逃过一劫。
1943年冬,西北风肆虐,天气寒冷,基干队裹着薄薄的衣服在山沟里打游击。到了深夜三四点钟,远处传来一阵凌乱的脚步声,鬼子来了,由于寡不敌众,李成俊和战友们就躲到村外的田地里。寒风刺骨像刀割一样,冰冷难耐,为了躲过敌人的搜捕,他们不敢有大动作,只能咬紧牙关硬抗。李成俊说:“是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支撑着我们度过了那个寒冷的晚上,抗日战士都是为了保家卫国,在枪林弹雨生死存亡之际也不会觉得恐惧。”
解放战争末期,北方大部分地区解放。1947年6月,李成俊作为南下干部,先后任茂名县县长、广东省总工会劳保部长,在远隔千山万水的广东茂名,参加征粮、土改反霸、城市建设、剿匪维稳、经济建设等工作,还曾在越南帮助当地政府搞土地改革。1961年因病回到榆次,先后任榆次工业部副部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责编 王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