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汝城在湘南起义中的历史地位和贡献

2018-05-31光新伟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18年5期
关键词:贡献

光新伟

[摘 要]湖南郴州汝城县革命历史悠久,拥有良好的革命群众基础,是湘南起义的策源地。在毛泽东前期努力的基础上,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余部转兵湘南到达汝城后,实现了中央提出的湘南起义计划。朱德、陈毅等人在汝城对国民党范石生等人的统战工作为工农革命军的稳定和成长提供了重要条件。汝城整编为湘南起义做了必要的思想、组织和军事准備。而汝城会议则策划、部署了湘南起义,使汝城成为湘南起义的策源地。

[关键词]汝城;湘南起义;贡献

[中图分类号] D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8)05-0035-04

大革命时期,在中共汝城特别支部的领导下,汝城农民运动蓬勃发展,有力地支援了北伐战争,受到中共中央和湖南省委的关注。1927年8月3日,《中共中央关于湘鄂赣粤四省农民秋收暴动大纲》明确指出:“准备于不久时期内在湘南计划一湘政府,建设革命政权及一切团体……”[1]此后,中共中央同意毛泽东拟定的以汝城为中心,在湘南发动秋收起义的计划,“湘南特别运动以汝城县为中心,由此中心而占领桂东、宜章、郴州等四、五县,成一政治形势,组织一政府模样的革命指挥机关,实行土地革命,与长沙之唐政府对抗,与湘西之反唐政府联络”[2]。后因情况变化,毛泽东改在湘赣边发动秋收起义而未到任湘南特委。但该计划充分体现毛泽东在湘南广大农村开展武装斗争、实行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政权的思想。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余部转兵湘南到达汝城后,在毛泽东前期努力的基础上,实现了中央提出的湘南起义的计划。本文拟以汝城为视角,考察八七会议后中共从中央到地方对湘南起义的策划与执行,探讨汝城在湘南起义中的历史地位和贡献。

一、汝城具有良好的革命群众基础

湘南,一般是指湖南省衡阳以南的广大地区,包括安仁、郴县、宜章、永兴、耒阳、汝城、资兴、桂东、桂阳等十多个县。湘南起义前,当地军阀处于混战状态,驻防兵力相对空虚。这一带地理位置优越,毗连三省(湘、粤、赣),水注三江(湘江、赣江、北江),境内多山地,紧靠罗霄山脉。同时又是赣北南下通道,可策应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部队,为湘南起义的组织发动提供了有利因素。

首先,汝城农民运动搞得好,支持北伐最有力。据统计,1927年6—7月,各地农军在汝城县城同当地农军汇合,共4000—5000人,有枪数千支。当时汝城虽处在四周白色恐怖包围之中,但工农武装巡行街头,农民革命运动仍蓬勃发展。全县14个区农会,150个乡农会,有会员35000人,有组织的工农群众达56000多人[3],被当时的中央军事部长周恩来誉为“新湖南”。汝城人民在革命实践中涌现出像邓毅刚、何日升、李涛等一大批优秀的共产党员和革命战士,他们英勇投入湘南起义和井冈山斗争的革命洪流。汝城工农革命运动虽遭受失败,但仍然顽强坚持斗争86天,并较早地组建了工农革命军第二师,这支工农武装余部成为湘南起义的主力军之一。汝城是一个既能隐蔽又有群众基础的立足地,这样一个“三不管”地带,有利于保存南昌起义余部。正因为有这些有利条件,朱德才在此召开汝城会议,联合地方党组织,发动工农革命,实行武装割据。

其次,汝城有丰富的武装起义实践和基础。1927年9月,湘赣边秋收起义受挫后,毛泽东分析了敌我力量和形势,决定放弃攻打长沙,准备把部队转移到敌人力量薄弱的湘南一带,得到卢德铭等多数委员的支持,“是日,前敌委员会议决退往湘南”[4]。9月下旬,何举成接到中共湖南省委秘密指示:“毛泽东已率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向湘东进攻,令你部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二师第一团,就地举行起义,然后向资兴、衡阳方向前进。”[5]团长何举成决定立即举行起义,策应秋收起义。起义军一路势如破竹,26日即攻克桂东县政府。28日,何举成率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二师第一团进入汝城濠头。次日,部队经暖水向汝城进攻,一举攻克县城。[6]起义规模虽然有限,但连克2座县城,并成立汝城县苏维埃政府,颁发了《工农革命军第二师第一团布告》,实现了中共湖南省委制定的策应秋收起义的计划。这表明,湘南大地的革命风暴即将到来,汝桂秋收起义是湘赣边秋收起义的协奏曲,也为声势浩大的湘南起义奏响了前奏曲。

二、朱德、陈毅在汝城的统战工作

稳定和壮大了起义部队

南昌起义后,起义部队沿闽赣边界南下广东,以期恢复广东革命根据地。在潮汕、三河坝相继失利后,起义军800余人在朱德、陈毅等率领下,于11月辗转到湖南汝城。在孤立无援、部队情绪低落的严峻形势下,选择一个合适的地方重整旗鼓,对保存革命力量至关重要。

鉴于形势,朱德等人充分利用国民党内各派新军阀之间的矛盾,争取非嫡系部队的支持。1927年7月,国民党第十六军军长范石生率部由广西平马奉调广东韶关和湖南汝城、资兴一带驻防。范石生部不属于蒋介石嫡系部队,他本人与蒋有所过节,又遭受桂系黄绍竑和湖南军阀何健挤兑地盘,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急于寻找盟友扩大抗蒋的资本。早在南昌起义之前,范石生的十六军就同中共保持着秘密联系。范石生曾秘密表示如果南昌起义军能夺取广州,他便率领第十六军在粤北响应。[7]汝城党组织与范石生部队也有一定的合作基础。故对十六军中共产党的组织活动,范采取了默许的态度。此外,范石生和朱德有同窗之谊。两人是云南讲武堂的同班同学和好友,均参加过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和辛亥革命,有在一起并肩作战的深厚感情。同时,周恩来也希望朱德能争取范石生。南昌起义军南下广东时,周恩来曾指出,在起义军南进路上,若遇上范石生部,可以考虑采取中立、和缓,乃至有条件的合作,并给朱德等写了组织介绍信,以备起义军可能同范石生部发生联系时用。[8]以上几点是朱德、陈毅对范石生进行统战工作,争取其“左转”的重要条件。

同时,积极开展对范石生的统战工作。朱德认为与范石生建立反蒋统一战线,“这不仅可以解决我们当前的燃眉之急,而且还可以相机争取范石生向左转”[9]。陈毅认为,“应该全面、长远地看问题,看对革命是否有利。如果我们利用统一战线,壮大了自己,这对革命就会大有好处,与范石生合作,还有我们自己的原则嘛,我们还可以做范石生部的兵运工作”[10]。在与范石生的往来信件中,朱德表达了合作意愿和谈判的要求原则。11月中旬,朱德接到范的回信,信中写道:“春城一别匆匆数载,兄怀救国救民大志,远渡重洋,寻求兴邦立国之道,而南昌一举,世人瞩目,弟诚感佩良深。今虽暂处逆境之中,然中原逐鹿,各方崛起,鹿死谁手,仍未可知希冀枉驾汝城,到曰唯处一晤,专此恭候。”[11]朱德阅信后,立即召开党组会议,亲赴汝城谈判。在与范石生的谈话中,朱德强调:“我们是共产党的队伍,党什么时候调我们走,我们就什么时候走。”[12]经过双方的努力,终于建立了合作关系。范石生同意朱德提出的三条原则,即组织上独立、政治上自主、军事上自由。朱德所率部队暂用十六军的第四十七师第一百四十团番号,朱德化名王楷,名义上兼第十六军总参议和第四十七师副师长。此举起到了为处在险境的南昌起义余部及何举成率领的工农革命军第二师第一团提供掩护和暂时安顿的作用。部队获得薪饷和子弹、机枪、弹药、物资补给。“每支步枪配子弹200发,机枪配子弹1000发,所有士兵每人发给一套冬装及毯子、背包、绑腿、干粮袋等。”[13]正如朱德所述,“当时正疲倦,又没有子弹、服装、被盖……他的接济给了我们不少帮助,我们始终心心相印”[14]。何长工也在回忆录中写道:“朱德在非常困难的时刻得到了范石生的慷慨相助。由于范石生的帮助,我们才能在此落脚。要不然,人就打光了。没有范石生的帮助,就没有朱毛井冈山会师,就没有中国革命的胜利。”[15]

对范石生的统战工作使南昌起义余部得以隐蔽,他们时隐时现,以至于连友军都十分难找,他们有时用范的番号,有时又有其他名称,给敌人造成很大迷惑。就连国民党《江西日报》的记者千方百计打探和报道这方面消息,亦无可奈何。[16]朱德在合作中提出的三项原则,为中国共产党统战工作的探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三、汝城整编为湘南起义做了组织、思想和军事准备

朱范合作谈判发生于1927年11月19日至21日的汝城。此后,桂系攻打汝城,留守的南昌起义部队与之交战,接着转战资兴、永兴,于11月26日回汝城召开汝城会议,部署湘南起义。朱范合作实现后,朱德、陈毅在部队里着手建立党组织,加强党对军队的领导。“把干部弄成教导团,组织了党的组织,组织了党的支部,建立了连的指导员、政治部、支部书记……”[17]这就是继“赣南三整”(天心圩整顿、大庾整编、上堡整训)和朱范合作之后,又一个重要的整编——汝城整编。

为何要进行汝城整编?总体而言,南昌起义后,起义部队几乎没有喘息休整的机会。行军中遇到诸多问题,党组织建设、部队补给、思想认识等都没得到解决。具体而言,汝城整编有以下几点原因:第一,1927年冬到1928年春,革命处于低潮,革命队伍中党的领导力量薄弱。南下潮汕失败后,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余部由广东撤往江西、湖南,军心较为涣散,部队战斗力减弱。根据《朱德自述》记载,“我们撤退向江西、湖南,一路上大量宣传共产党的主张,揭穿了阶级斗争,组织红军。这时还有一二千人,有陈毅、林彪,沿途逃跑的很多。到山上人就不太多了”[18]。第二,革命部队隐蔽在范石生部队中,极易受到军阀思想和物质条件影响,使革命队伍发生质变。早在加入范石生的部队前,一部分人便提出了相反的意见,他们认为范石生不论与蒋介石的矛盾多大,毕竟是我们的敌人,与敌人搞统战是右倾投降;加之范石生部下官兵受蒋介石影响很深,即使范石生点了头,其部下也不会轻易答应。还有的人顾忌范石生部队生活作风腐化,如果编入他们的序列,即使不被范石生吃掉,也会受到军阀部队恶习的包围或影响。第三,当时的南昌起义余部仍然属于国民党国民革命军体系,部队中没有系统的共产党组织,举的也是国民党的旗帜。大革命失败的重要教训之一就是党没有建立自己的独立武装,在军队里面建立党的组织牢固掌握军队,举什么样的革命旗帜这是关乎革命成败的关键点。在朱范合作时,朱德就特别注意保持共产党的独立自主和对军队的指挥权,物资补给和内部组织和训练工作等,完全由自己支配。

汝城整编的主要内容有:第一,建立了党的组织和教导队,成立中共第十六军委员会,陈毅任书记。建立了党的支部、连的指导员、政治部和支部书记。第二,召开汝城会议,由党的会议进行决策。这次会议由朱德主持,陈毅、王尔琢,以及湘南、粤北10个县党的负责人参加。会议决定于12月中旬,以汝城为中心发动湘南起义。第三,建立各部队间的联系。为了加强对十六军中三支革命队伍即140团、141团和特务营的领导和联系,他们互派中共党员加强联络。朱德、陈毅派党员滕代顺、蒋国杰等到特务营任副连长和排长,派邓毅刚打入汝城胡凤璋部,邓毅刚利用乡土亲朋关系,广泛接触汝城籍的官兵,获取敌人大量情报,为起义军智取宜章、坪石做出贡献。何举成则派欧阳焜、朱忠良到140团做文书和军需工作,同时派何日升来往于两支部队之间。特务营利用防守十六军军火仓库之便,暗中向140、141团和仁化农军输送武器弹药。[19]

汝城整编,是朱德、陈毅所率军队在南昌起义后、湘南起义前的一次重要整顿和改编,它是“赣南三整”的继续和发展。第一,保存了革命火种,加强了党对军队的领导。在中国革命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中共第十六军军委的组建,保存了极其珍贵的革命火种,保护和发展了共产党组织,为再举湘南义旗、实现朱毛会师奠定了基础。第二,沟通了同湘南、粤北各县党组织的联系。中共十六军军委建立不久,汝城会议便讨论、策划了湘南起义,在思想上、组织上和军事上为发动起义做了必要的准备。第三,加强了十六军内党领导的三支革命队伍之间的联系,为日后湘南起义的发动奠定了坚实的军事基础。

四、汝城会议使汝城成为湘南起义的策源地

1927年11月26日,汝城联席会议在县城西街的衡永会馆秘密举行。会议主要内容是部署湘南起義(当时称年关暴动)。会议决定于12月中旬,以汝城为中心发动湘南起义。朱德在会上简要介绍与范石生谈判合作的情况,传达了中共中央关于以汝城为中心发动湘南起义的指示,并部署有关工作。与会代表就起义进行了紧张热烈的讨论、研究,会上大致分为两种意见:郴县县委书记夏明震、宜章县农协会委员长杨子达认为起义条件已经具备,主张立即进行武装暴动,以革命的暴力来反对反革命暴力。大革命失败后,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野蛮屠杀,共产党人内部弥漫着较为浓厚的复仇暴动的气氛,这种意见较具代表性。宜章县农协副委员毛科文、宜章县碕石特别支部书记彭晒则认为,立即着手暴动的条件还不成熟。最后,朱德、陈毅综合了大家的意见,认为当前敌人占据了城市,从城市向农村进攻,企图消灭农民武装力量,实行“清乡”大屠杀,我们必须坚持以农村为阵地,在湘南、粤北率先组织和发动广大农民开展武装斗争,由农村包围城市,最终消灭反动军阀。[20]并在政治、军事、组织等方面确定具体方针和实施办法。

汝城会议疏通了起义军和地方党组织的关系,基本统一了湘南各地党组织和起义部队的思想认识,制定以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军余部打先锋的湘南起义计划,明确了湘南起义的行动方向和目标。汝城会议带有明显的纲领性、方向性,是湘南起义前夕的一次决策性会议,在思想上、组织上为发动湘南起义做了必要的准备,使汝城成为湘南起义最早的策源地。汝城会议后,湘南、粤北广大地区的农民运动迅速高涨,成为有组织、有领导、互相配合、互相支援的统一斗争。汝城党组织积极组织力量,开展武装斗争,策应湘南起义,并派朱良才、朱赤、朱忠良等到朱德、陈毅所率部队参加湘南起义。1928年1月上旬,朱德、陈毅率部在宜章县农会主席杨子达的帮助下进驻广东乳源县杨家寨。此后,部队由杨家寨行进宜章县境内,与中共宜章县委取得联系后,在胡少海、陈冬日等人配合下,智取宜章,揭开了湘南起义的序幕。

五、结 语

湘南起义的发动绝非偶然,尽管起义计划由于多种因素而不断推迟,几经曲折。但在中共中央的持续关注下,在湘、粤、桂三省军阀夹缝中艰难转战的南昌起义军余部在一次次斗争实践中逐渐吸取教训,做出了“隐蔽北上,穿山西进,直奔湘南”的正确战略决策,这是土地革命由城市转向农村的必然发展趋势,也是触发湘南起义诸多有利因素的总开关。起义前夕,朱德在韶关脱离范部,按照中共北江特委的意见,率部从仁化鸡笼附近准备渡河,而后到东江与广州起义军会师。但南下途中受阻,得知广州起义失败消息后,朱德、陈毅、王尔琢等人遂开会商议,分析形势,决定进行休整。1928年1月,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保留下来的部队,从粤北转移到湘南,在中共湘南特委和农军的密切配合下,发动湘南起义。起义军与当地农民相结合,打垮国民党军独立第三师许克祥部的进攻。宜章、郴州、耒阳、资兴、永兴等县先后成立苏维埃政府。起义军占领湘南十多个县,广泛发动工农群众,建立革命政权,提出“打土豪,分田地”的口号,工农革命军很快发展到1万余人。4月,起义军撤出湘南,转移至井冈山。

湘南起义是继三大起义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次规模较大的武装起义。湘南起义因情况不断发生变化而推迟,从中共中央到湖南省委,湘南特委,汝城、郴县、宜章等各县县委,在数月内对这次起义的发动、组织进行了精心的部署、策划、执行。朱德、陈毅所率部队是湘南起义的主力和先锋的角色,但没有湘南各县党组织和群众的配合,起义是无法成功的。以汝城为代表的湘南各县为起义提供了良好的革命群众基础,策应了秋收起义,也为部队提供了隐蔽的地点,进而为湘南起义的发动提供了必要的军事、思想、组织准备。从大革命失败到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这一时期,汝城虽然与落脚点失之交臂,但朱德等人在汝城的革命活动却是对井冈山上山道路的初步探索。从全局来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起义蜂起,但革命力量还很弱小,革命形势仍处于低潮。经过这些起义,越来越多的革命者开始认识到,到农村中去,特别是那些经受过大革命风暴影响的农村中去,会有革命发展的广阔天地。

参考文献

[1]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四册[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382.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编.毛泽东军事文集[M].北京:军事科学院出版社,1993:4.

[3][6]黄仲芳.湘南暴动史要[M].北京:华文出版社,2010:9.15.

[4]苏先俊报告——关于浏阳、平江、岳阳作战经过报告书[R].中央政治通讯,12,1927-09-17.

[5][13][20]湖南省汝城县史志办公室编.中国共产党汝城县历史(1921-1949)[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75.89.96.

[7][8][9][10]张祖新,李祖荣.红军时期的陈毅[M].北京:档案出版社,1991:44.44.44.44.

[11]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中共党史革命史论集[Z].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422.

[12]朱德.朱德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395.

[14][17][18]中央文獻研究室二部编.朱德自述[M].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3:114.114.113.

[15][16]何长工.何长工回忆录[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7:117.117.

[19]徐宝来.揭秘国民党军级编制中唯一中共组织[DB/OL].中国共产党历史网,2014-05-21.

作者系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责任编辑:刘 捷

猜你喜欢

贡献
捐书之争
大陆赴台体育家群体及其历史贡献研究
军史奇葩
商贸流通业对经济发展贡献的区域差异分析
中国共产党就政治领导方面对抗日战争的贡献
浅谈力学的学习意义
扶贫,我们在行动
飞机对雾霾的“贡献”不容忽视
5月CPI上涨,烟民有“贡献”
幽默“三十六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