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课堂“问问问”
2018-05-31张明志
张明志
摘 要:如何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和探究新事物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的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基点。课堂提问作为启发式教学的一种常用的方法之一,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新课程;课堂;提问;有效性
美国教育家卡尔汉指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去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手段。它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艺术,教师要重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效能。
一、问题的设计要精雕细琢
1.难易适度,问题的设计要有针对性。
教师在课堂提问中要注意把握问题的难易度,这个“度“的标准就是班上多数学生经过认真思考后才能回答。一方面,我们要针对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设计问题,过易或过难的问题少问或不问;另一方面,要针对学生学情设计问题,这要求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学生思维从哪里起步向哪个方向发展。
2.抓住关键,问题的设计要有选择性。
政治课堂中教师应对问题进行精心选择,应抓住最主要、最关键的问题来设计提问。
(1)抓住重点、难点和易错点设问。教师应该确把握教学重点、难点和易错点设计出一个带有统领全局的问题链,那就可以用它打开教学思路,很好地设计和展开教学,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2)在新旧知识的迁移中设问。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以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构起新知识的意义。同时原有的知识、经验又因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转变,达成一种全新的融合。所以教学时,教师应注意在新舊知识的联络点上选择提问,促进知识的迁移。这种设问遵循“旧知识——新旧知识的联络点——新知识——新旧知识全新融合”的模式展开,以此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
3.明确意图,问题的设计要有目的性。
我们向学生提出问题总有一定的目的,即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学到什么,或者教师要获得什么信息。教师在设计问题之前不仅要考虑提什么样的问题,还要考虑为什么提这样的问题,目的是什么,要根据具体情况设计相应的问题。
4.循序渐进,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性。
人的思维认知有层递性,遵循着循序渐进的规律。因此,课堂问题的设计也必须有层递性,必须遵循人的认知规律。为此,我们必须对问题巧设“坡度”,使问题由表及里,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环环相扣,层层推进。
二、提问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1.注意抓住课堂提问的时机。
课堂提问必须抓住最佳时机,注意时效性。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不愤、不悱不能问,提问的最佳时机就是学生“心求通而不得” 、“口欲言而未能”的“愤”、“悱”的状态。当然不能等学生“愤”、“悱”之后再去问。实践证明,高质量的问题只有在关键时刻提出才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才能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注意提问的方式。
(1)提问的节奏要疏密有度,数量要适当。提问之前要把握核心知识点,设计几个核心问题,这些核心问题必须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不能随意发问,问题的质量必须高,这是前提。在这个前提下,还必须掌握好一节课提问的数量,不能过多过滥,否则,学生还没有来得及思考,下一个问题又来了,这样学生只能是在无效中“疲于奔命”。(2)提问的方式要灵活多样。可以口头提问,也可以书面提问;或问是非,或进行选择;可以正面提问,也可以反面提问等等。而对于提问的对象上也必须灵活把握: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对于不同的学生有所考虑,例如:对于示范型的学生,要明确提问的目的主要是给全班起示范作用的;对于体验型的学生,主要是让更多的学生有体验成功的机会;对于表现型的学生,主要是让他在全班面前展示他的优点;对于关注型的学生,在提简单问题的时候,可以提问这类学生,让他们也有分享课堂上成功的机会,从而产生学科学习的兴趣。
3.提问表达要准确简洁。
课堂中师生之间是一个信息交互的过程,教师的提问当中的信息必须准确地传递给学生。所以,教师提问用语应标准规范、简洁准确、具有科学性,没有歧义。为了准确传递提问信息,教师对于简短的问题可用口述的方式,而对于较长、理解起来稍有困难的最好以书面的形式呈现。
4.创设良好的提问氛围。
学生的心理因素和教学的气氛对学生回答教师提问时的态度起着重要的作用。人本主义学者罗杰斯认为,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环境可使学生形成以下特征:承认自己而不怕被别人笑话或讽刺,可以自由表述自己的想法,用不同寻常的方式来运用他的思维和想象。为了能给学生创设一个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的环境,我们教师应该意识到:提问时要有民主作风,要给学生一个插话和提问以及发表不同意见的机会。
5.积极合理的点评。
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回答的评价,从不同的角度给予肯定。使学生能认识到自己答案的合理与不足之。教师在对学生回答的评价时还应注意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热情鼓励。在提问时适当运用"说说看"、"说错了没关系"的鼓励性词语。这样学生的自信会有所增强,从而更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之中。
参考文献:
[1] 李素敏.课堂教学常见问题处理技能[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1年5月第一版.
[2] 李冲锋. 教学技能应用指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第一版.
[3] 林华民.新课程下我们怎样当老师[M].北京:朝华出版社.2010年2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