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校开展“尊严教育”的探索
2018-05-31路蕊枝
路蕊枝
摘 要:“尊严是人的生命,照亮人生的旅程”。我们认为“尊严”是人之为人的道德起点,同时也是人毕生精神追求的终点。人的尊严的确立或尊严感的获得、尊严意识的形成,是“尊严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通过唤醒师生内心深处的自尊心与自信心,鼓舞师生调动自身强大的内驱动力主动地发展,激励他们自我成长和自我实现,在不断获取自我成就的过程中得到他人或社会的尊重。而这种“他尊”又将成为新的自尊、自信的起点,这样循环往复,螺旋上升,从而养成奋发图强的自立习惯和不懈奋斗的自强精神。
关键词:尊严教育;德育;唤醒;激励;鼓舞
长期以来,我校坚定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方针,始终将德育工作放在教育教学的首要位置。在我校“德育立校,科研兴校”的目标引领下,不断探索德育教育向专业化、规范化、实效化提升的工作机制。在“十三五”开年之际,将开展尊严教育列为“十三五”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并作为学校特色发展的重要方向。
一、尊严教育与中学德育工作的融合
德育是教人“做人”的教育,是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尊严教育它强调激发学生的自我实现和社会认同意识,从而获取尊严感。从根本上讲这就是对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影响和引领。在一定程度上两者的出发点和目的是有高度吻合的。在一定意义上我们认为可以将“尊严教育”看作是德育教育在特定环境中的具体形式。
我校是一所职业中专,学生生源基础非常差,这些学生受家庭背景、生活经历、学习基础的影响,对学习没有目标,对生活没有追求,对未来没规划,缺乏基本的理想和信念。思想上表现出自我放纵和自我放弃的生活态度;行为上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不遵守纪律,行为随意,不注重形象;心理上表现出意志品质的薄弱和偏执的自卑心理。现实的社会生活让他们很难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和来自外部的尊重感。找准德育教育的突破口,激发学生成长发展的内驱动力,使他们树立起自主、自励的意识,帮助他们在学习、生活中获得自我的认同和成功,是我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二、我校尊严教育思想内涵的解读
1.尊严教育的指导思想。
在我校“尊重个性、塑造个性、发展个性”的办学理念指导下,强调以人为本,尊重差异,突出“尊重为基础,悦纳为前提,激励为手段,发展为目标” 的教育原则。引导学生通过“自我规划、自我激励、自我反思、自我改进、自我发展”来培塑尊严。
2.尊严教育的目标。
我校的“尊严教育”将培养学生的、三种能力、两种意识、一种精神作为核心目标。即发展学生的思辩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引导他们树立规则意识和责任意识,从而在不断地自我实现中培育自尊、自信、自立的品质和自强不息的精神。
三、我校尊严教育的课程化推进
我校的“尊严教育”突出对德育教育内容和德育教育方法的整合,以课程为载体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小学生德育工作指南、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施纲要是我们确立课程体系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确立的校本化道德提升类课程、情感体验类课程、自我锻造类课程基本涵盖了我校尊严教育的全部内容。
(1)道德提升课程主要指向学生思想意识和道德修养的提升。课程以“规则、责任、立志、励志”四个内容为模块,并细化为十一章,四十个课时。
(2)情感体验课程更重视学生参与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它包括仪式课程、纪念日课程、传统节日课程、班级管理课程、研学课程、专题报告课程等七个主要模块。
(3)自我锻造课程则更注重学生参与过程中的实际表现,也是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最主要方面。它包括习惯养成课程、社团课程、志愿服务课程、劳动课程、军训课程、校园节会课程等六个主要模块。
(4)三类课程虽有各自独立的整体架构,但又相互依存,指向同一具体目标。如道德提升类中的国情教育课程与情感体验中的纪念日课程和实践操作中的军训课程他们之间就有相互的关联并形成递进,是知、情、意、行的统一,其价值取向一致指向爱国主义精神培育。所以在整体课程的实施当中,我们实行模块推进和项目推进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来保证课程的有效实施。
四、尊严教育对师德、师风的促进
教师既是学生尊严教育的引导者,又是“做有尊严”的人的践行者。我们要求教师要善于把握课程要求,善于把握教育契机,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同时要让每一位教师以身作则,做珍视尊严,培塑尊严的先行者。学校通过制度建设,师德建设,行为文化建设,教师提升发展等方面引领教师把“讲信念、讲奉献、讲实干”作为构建校园品质的重要内容。激发每位教师在“培育文化,塑造品质”的过程中提高自己,通过自我的实现来提升尊严感,并将之影响到每位学生。在师生中形成实施尊严教育“自育、互育、协调互动,共同发展”教育氛围。
蓝图已然绘就,实践永远在路上。以“尊严教育”为核心的创新型德育培养模式已成为我校一面鲜亮的旗帜。随着尊严教育的不断深化和完善,我校德育教育工作向“专业化、规范化、实效化”迈出了更为坚实的步伐。同时也带动了学校精细化管理、教师队伍发展、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品質培育等方面的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