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斌全:还喉癌患者一线“声”机
2018-05-31郝东亮
郝东亮
术后患者失去发音功能,将是与癌症同样沉重的打击,能不能保留喉的生理功能,让他以正常人的姿态重新步入社会?
4/5喉切除。保留全部喉功能
喉部的恶性肿瘤是呼吸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北方地区为高发区。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院长王斌全所在的耳鼻咽喉科,每年需诊治该类患者60~70人。传统的治疗方法,多为全喉切除,术后患者将失去喉的生理功能,步入无喉者的行列。数小时手术后,患者即发现自己失去了发音功能,加之术后呼吸道改建,长期戴管,引来周围人们异样的眼光……这些都会使患者的心理遭受重创。术后,患者生活质量差,无良好的社会回归。
现代肿瘤外科提出,在彻底切除肿瘤的基础之上,保留患者的生理功能。20世纪七八十年代,耳鼻咽喉就喉部恶性肿瘤提出了部分喉手术的观点,患者术后保留喉的生理功能,以正常人的姿态重新步入社会。王斌全紧紧把握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从患者利益出发,在部分喉功能性喉外科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其中,4/5喉切除新喉重建、晚期喉癌切缘超微定量研究等数项临床及基础课题,均取得了满意的成绩。
山西大学老教授王铭,1989年因咽喉部不适伴有声嘶就诊于某大医院,结果症状没有缓解且逐渐加重。后来,王铭来到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耳鼻喉科。王斌全及时为他做了纤维喉镜检查,确诊为晚期声门型喉癌,按照常规需全喉切除,但术后将失去发音功能。而对一名教师来说,剥夺他传道授业的能力,将是与癌症同样沉重的打击。
王斌全广泛查阅国内外资料,结合王铭病情,设计新的术式:4/5喉切除I期新喉重建术。后来,手术取得圆满成功,王铭在术后保留了喉的全部功能:呼吸、吞咽及发声。这次手术为晚期声门型喉癌患者的手术治疗,找到了新的路径。如今,王铭仍坚持在教学一线工作,彻底摆脱了喉癌这一恶魔的纠缠。
勇闯“三不管地带”,无望处觅生机
颅底外科是近年学科发展的新内容,解剖部位位于神经外科与耳鼻咽喉学科领域交界处,过去属于“三不管”领域。颅底肿瘤神经外科鞭长莫及不能管,耳鼻咽喉因局部解剖复杂不敢管,导致该部位肿瘤的治愈率极低。王斌全提出,病人的疾苦就是医生工作的中心,“颅底肿瘤我们不管谁管”。他带领全科人员“走出去、请进来”,不断探素学习,从基础解剖做起,分别开展侧颅底外科肿瘤切除、前颅底肿瘤切除及一期修复,近3年已完成病例43例(部分病例与神经外科配合完成),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
26岁的张女士为颅底脊索瘤患者,先后经手术治疗和两次伽玛刀治疗,均未能控制肿瘤,出现双眼失明等多种症状,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来到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找到了王斌全。经过团队讨论病情、多科会诊、设计方案……一个新的治疗方案形成了。在神经外科的配合下,手术台上“两军会师”,完整地切除了肿瘤,并同期用自体组织修复了颅底的缺损,延长了患者的生命。王斌全主持完成的课题“侧颅底径路颈静脉球体瘤切除术”及“前颅底贯通性肿瘤手术切除及颅底缺损的修复”已获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并通过省科研成果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同时,王斌全提出要將颅底外科肿瘤作为一个亚分科进行培植,为无望的患者觅得生机。
王斌全先后主持山西省科委攻关项目9项,获山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1项。他主持进行的“晚期喉癌切缘的超微定量研究及临床应用”介定了晚期喉癌部分喉切除的边缘安全线,获山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他先后开展4/5喉切除机关报喉重建术、全喉切除发音重建术、侧颅底巨大肿瘤切除术、上颌骨掀翻肿瘤切除术,均获得成功。下咽癌患者预后不佳,如何提高其生存率?在不影响患者生存率的前提下,如何尽可能保留患者的各种生理功能?这些都是王斌全认真思考与探索的问题。
王斌全对临床医疗工作有着独到的见解:“我们被称为白衣天使,是因为在患者眼中,我们是驱逐病魔之神。只有以患者为中心,为患者提供技术、心理、护理等全方位的服务,让患者带着疾病、疑问而来,最后满意而归,才是我们工作之根本”。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王斌全带领全体科室人员,想患者所想,急患者所急,使科室的临床工作一步一个台阶。
“精神鼓励也是治疗”
王斌全于198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其事迹也在新闻媒体上多次刊载。他不计个人得失,脚踏实地,默默奉献,任劳任怨。多少次,王斌全忙碌一天后,刚刚入睡,急促的电话铃声又将他唤醒。没有一丝犹豫,没有片刻耽搁,他总是以最快的速度赶到医院,投入紧张的“战斗”当中。
日常在为患者诊治疾病的同时,王斌全还详细询问患者的家庭、生活、经济状况等情况,既给患者解决诊疗难题,又给患者进行耐心的解释与精神鼓励,有时还给患者及家属一定的物质帮助。“精神鼓励也是治疗,心情好了才能更好地配合治疗。”王斌全经常对自己的团队说。
有一次,山西省汾西县一位50余岁的男性患者为治疗喉癌,变卖了全部家产,包括相依为命的一头耕牛,又东挪西借地凑了3500元钱到医院看病。为了节省开支,这位患者在住院后每天只吃两顿饭,而且只吃主食不吃菜。王斌全得知,私下拿出500元钱交给患者,并嘱咐他:“术前一定要有良好的营养,要有战胜疾病的信心,手术后才能恢复好。”这位五大三粗的汉子双手颤抖地拿着钱,泪流满面,扑通一声跪在了王斌全面前。患者家属也激动地热泪盈眶,不知说什么好。
不久,王斌全亲自主刀为这位患者施行了手术。到现在,患者接受手术已有8年之久,并且已经成为汾西县闻名的乡镇企业家。实际上,这样的患者不止一位两位。“我们要对每一个生命负责”,就是王斌全的一句口头禅。
心怀梦想,保持学习加速度
高考之后,王斌全成为山西医学院医学系的一名学生。入学前,他曾目睹城乡医疗状况的“贫瘠”。1983年,他成为一名外科住院医师,“祖国的医学事业要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振兴”的想法,那时就已在心中萌发。
为尽快提高临床医疗水平,在医院的支持下,王斌全先后赴山西省肿瘤医院头颈外科、中国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头颈外科、山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进修学习,师从于全国著名的头颈肿瘤专家屠规益教授、唐平章教授以及我省耳鼻咽喉专家李武功教授与张念祖教授等医学权威。在名师的悉心指导下,他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又恰恰是在临床中确实能解决问题的良策。
知识爆炸的时代,传统学科正经历着空前的变革,耳鼻咽喉学科同其他学科一样,学科分支——耳科学、鼻科学、咽喉科学等,已显得过时落伍,耳鼻咽喉内窥镜学、小儿耳鼻咽喉科学、鼻神经外科学、耳神经外科学、前庭医学等边缘、交叉学科正在兴起与发展。如何才能站在学科发展的最前沿,审视学科前进的方向,把握学科生命的脉搏?
科学上没有捷径的道路,只有勤奋地继续学习,为自己“充足电”,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王斌全在从事繁忙的临床、教学与研究工作之余,先后获得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以及计算机硕士学位。1998年,他还就读于山西大学哲学研究生班,使视野大大拓宽。
“医学领域浩瀚无边,人以自然界最为复杂的物質形式存在,要想掌握它,必须不断学习。”王斌全说。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使他更有针对性地学习。后来,他又赴美国、西德学习深造。在王斌全的引导下,耳鼻咽喉科形成了浓厚的学习研究气氛。丰富的知识使他保持超前的思维逻辑,难怪人们常说:“王主任,你怎么什么都知道?”
抓团队建设,惠及一方百姓
作为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耳鼻咽喉教研室主任、山西医科大学耳鼻咽喉研究所所长的王斌全,可谓重任在肩。他十分注重科室建设,常说,只靠一两个骨干是不能把一个科室搞好的,只有培养出一大批业务精通、德才兼备的医生,才能实现全科室整体水平的提高。而只有团队水平提高了,惠及的百姓才能更多、更广。
为此,他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教授来院讲学,积极选派人员赴国内外研修学习;他要求本科室具有中级职称以上的医师分别确定一个专业方向,跟踪国内外学科最新动态定向研究,定期开展学术专题综述。
在他的带动下,全科开展新技术、新业务20余项,发表科研论文100多篇,出版专著10余部,涌现出各分支学科的学术骨干,并有6人次被破格晋升为教授、副教授。学科目前拥有在职教授6名,副教授6名以及一大批中青年技术骨干力量。该科一跃成为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的重点科室和全省的重点学科。1999年,通过了博士点的函评工作。全国耳鼻咽喉专业中,仅有两个点通过函评工作。
耳鼻咽喉科呈现出从未有过的良好发展态势。作为临床科室主任,王斌全具有高超的医术、过硬的本领,多少次下级医师在治疗患者过程中遇到困难,他总是及时出现在现场,耐心予以指导、帮助,让问题迎刃而解。每周一次的科主任查房,他总是积极参与。查房时认真听取主管大夫的诊疗方案,不放过诊疗过程中的任何不妥之处。
正当我们准备展开更多的话题时,电话铃响了,一名气管内出血患者需要紧急抢救。没有更多时间道别,王斌全就又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