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孩子的心像条河

2018-05-31任守双

大众健康 2018年6期
关键词:男孩家庭家长

任守双

孩子的心灵世界是那样的丰富而独特,从个人到家庭,到社会,应该有各种各样的办法去靠近他、接纳他,并理解他。

孩子,从一个单纯无忧的个体,成长为需要面对各种各样复杂社会关系的成人,内心要经历多少情感的激荡啊!现代社会,有关“问题”孩子的报道屡见报端,一个个敏感的心灵,都在呼唤贴心的抚慰与正向的引导。

细细回想起来,这些年找我咨询过的孩子或家长确有不少。除器质性和纯粹精神或心理问题外,很多孩子都是在教养或社会适应方面出了问题。其中以两类问题居多,一类是人际交往,另一类与学习有关。很多时候,两类问题还会交织到一起。有人认为,这些“问题孩子”属于“易感”人群,而且大多可以通过引导、调整和帮助,顺利度过困难期,走向正常生活,无需小题大做。甚至有一些父母,喜欢一味地将成人的意志和规则强加给孩子,认为只要给他们物质上的饱暖就已足够,从来不问孩子的心里怎么想。

这是成人的无知,更是社会的遗憾。实际上,孩子的心灵世界是那样的丰富而独特,从个人到家庭,到社会,应该有各种各样的办法去靠近他、接纳他,并理解他。

“人生路想自己走,好难”

有一名初中男孩学习成绩很好,父母都接受了高等教育,具有博士学位。后来,男孩突然出现逆反、易激惹,骂人进而有暴力倾向,最后甚至不能正常上学。我了解情况后才发现,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竟是因为他父亲对他要求过严,有过体罚,让他从小缺少必要的安全感。但是,男孩的父亲对年龄尚小的妹妹却很宠爱。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很快导致男孩心理失衡,最后以行动抗争,直至出现较为严重的心理和行为问题。

家庭是个体人生的起点,孩子的社会化程度比较低,所以受家庭的影响特别大。列夫·托尔斯泰有过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如果套用的话,似乎也可以说,“问题”孩子背后一定有一个“问题”家庭。

男孩的父母是高级知识分子,他们想当然地认为一定能教育好孩子,犯了惯性思维的错误。遗传基因好自然不在话下,但教育孩子是个综合性的问题,受教育者才是主体。一般来说,文化水平高的父母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对孩子把控太多,将自己的经验简单套用到孩子身上,让孩子没有自主权,只能走在已经被设计好的人生道路上。这种做法严重压制了孩子个性的发展,使其情绪长期处于压抑之中,总是在寻找一个爆发点。父亲对待妹妹的态度,成为压倒男孩的最后一根稻草,讓他积压的各种问题一起喷发出来。

“我不敢说,只好一走了之”

不久前,我接触了一名小学二年级男生。仅仅因为在学校跟同学闹了点别扭,回家又感觉受到冷落,他就在半夜离家出走了。全家出动四处寻找,最终在孩子的奶奶家找到了他。之前,他在外面晃荡了两个小时,然后走了两站路的距离,来到小时候照顾过他的奶奶家。还有一名小学四年级男孩,一次考试没能发挥好,成绩不理想。老师要求家长在考卷上签字,而他父母又因他考得差而没有签字,结果导致孩子不敢去学校,一整天都在外流浪。

交往是社会性生物——人的特性,人最初交往能力多源自原生家庭。现代心理学研究证实,交往能力是与父母交往能力的扩大与延展。传统多子女家庭的交往模式是多样的,而独生子女一般只有与父母的交往模式,他们缺少与同龄人相处的经验,从而造成了交往问题以及由此导致的其他心理行为问题。上面这两个案例中,家长身上存在的问题显而易见,对孩子的忽视、处理问题方式方法失当,只会把问题扩大化。

“你更看重成绩,还是我”

更多的学龄孩子,都必须面对学习带来的各种压力。有一个孩子有明显的考前焦虑,做题时总怕犯错,所以每次考试总是在前面的题目上耽误时间过多,后面的题目就只好仓促应对。这样自然出不来好成绩,甚至让他学习时注意力无法集中,造成恶性循环。还有一个女孩,学习成绩原本很好,进入重点中学后却有些下滑,但一直没有得到妥善处理,她索性弃学。

今天中国的教育取得了很多成就,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如投入少、不公平、功利化、行政化等。考试本来是用来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工具,而如今却有某些异化的味道,所谓“一考定终身”,不仅造就了焦虑的家长,也强化了孩子的压力。在这种背景下,如果家长只会给孩子树目标,没有实现就怒目相向或是棍棒相加,这样的伤害将弥漫在孩子整个一生当中。

今天,我们所能接触到的各种教育理念,已经让人眼花缭乱,无所适从。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在我看来可以借鉴名句“好的关系胜过好的教育”。“教育”中“育”的本意被重视,孩子内在的自主性被唤起,这是非常重要的。

而今天的家长或老师,往往在“教”上面下足了功夫,却忽视了教育是一种自醒,是孩子的自身成长。建议家长和老师了解一下儿童心理学或发展心理学的进展。不了解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规律,盲目地揠苗助长或压抑天性,就会引发很多心理问题。虽然家长或老师也是过来人,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能帮助自己的孩子或学生迈过生命起初的这些沟沟坎坎。

孩子的心就像一条小河

意识影响行为,理论指导实践。有了意识和理论,如何落实是一个更重要问题。意识或理论,有时我们在行为中往往做不到,正所谓知易行难。每个人自小养成的习惯在日常行为中不易改变,所以说,好的理念如果没有一个养成过程,也难以变成行为。这要求家长要有大的热情,有强的爱心和耐心,愿意跨越“舒适区”,做自我改变,学会尊重孩子的感情世界,相信他们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去战胜困难。这些,才是在为孩子的改变做铺垫。

中国正处于一个社会转型期,由前现代向现代、后现代转变,由农业社会向工业信息时代转变,由集体思维向个体独立思维转变。大的时代影响社会,社会影响家庭,家庭影响个人。当然,相反的过程同样成立。近年来,留守儿童问题、儿童性侵事件、青少年自杀事件、校园欺凌事件等,不时为我们敲醒警钟——必须时刻关注儿童心理健康。整个社会,从个人到学校或家庭,再到全社会,都应该试着去理解孩子的心灵世界,为其成长提供宽容且安全的环境,让他们真正找到自己,释放自己。

孩子的心就像一条小河,如果从来不往里注入活水,慢慢就会变得干涸。这个过程中,他们难受、焦虑、苦恼、反叛,就是在向我们呼唤援助。

(编辑余运西)

猜你喜欢

男孩家庭家长
家庭“煮”夫
亲爱的“老男孩”
家长错了
恋练有词
差不多男孩
家长请吃药Ⅱ
犯错误找家长
寻找最美家庭
瓶中妖怪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