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纳你的“问题孩子"
2018-05-31朱佳
朱佳
对孩子真正的接纳是,视“问题的孩子”作正常,视“孩子的问题”为困难。
1上个月的教育心理分享会,现场有个爸爸提问。他连问几个问题,最后一个是:“我儿子就是不爱学习,怎么才能让他有学习兴趣?”
他坐下后,我问他一句话:“你对工作有兴趣吗?”
哄堂大笑。
我们对工作有兴趣吗?我们爱工作吗?
大多数人当工作是个饭碗,谈何兴趣,就算要证明自己的能力实现自我价值,和热爱也没什么关系——成人不爱工作,很正常。
但孩子爱学习,仿佛天经地义。
孩子不爱学习,简直不能接纳。
还是在现场,一位妈妈提问,说自己的女儿不愿举手发言。
每次老师喊她回答问题,她都一声不吭。孩子其实知道答案,在家全会,当众却说不出来,自己也懊恼得哭。为此,妈妈想了很多办法,帮孩子练习,各种讨论,就是不见效。
我注意到她中间说了一句话:“我尽量不批评孩子……但她不能在一个问题上反复做错……”
解答时,我先肯定了她的耐心,跟着指出:她没有接纳孩子。
她十分不解,说自己明明很接纳,一直尽量不去责怪,而是不断鼓励。
我问她,“但她不能在一个问题上反复做错”这句话是否意味着,不能接受孩子多次做错?那么,我们自己有没有多次做错,但始终难以改变的问题?
她沉默了。
周围听众纷纷说:这还是没真正接纳。
孩子不爱学习,孩子多次犯同样的错。
看起来,孩子有问题。
实质上,孩子很正常。
你我不是这样么?
人不是这样么?
不接纳孩子的“正常”,教育一定失败。
并非我武断,这是无数家长的亲身验证。
2林恳上小学,第一次测验,听写拼音。
放学回家,一进门,小人哭丧着脸:“妈妈,我拼音考了35分。”
我的心一沉。
咨询累了一天,到晚想清静些,来这么个坏消息。
林恳幼儿园里没学拼音,也没上过拼音幼小衔接班,零基础进入一年级。人生中的第一个分数,得个35。
这个35,处理不好,会影响他今后的学习状态,甚至影响他的自我概念——这些,比我的心情更要紧。
一秒钟调整自己。
“35分好啊——100减35等于多少?”
他想想:“65。”
“那你还有65分的空间可以提高!”
小脸阴转晴,“对啊!”
“我们来研究看看,到底问题出在哪儿?”
林恳爹在外应酬,我晚上还有案头工作,但此刻,我知道,要耐住性子处理。
我和林恳,拿出语文书认真讨论(我同时兼顾忙自己的工作,不然来不及)。一番研究,我发现,听写时,他不会分辨声母和韵母。
找出问题所在,我给林恳听写了三遍。第一遍按照顺序,他错了一个,再次分析。第二、第三遍,打乱顺序,他一个没错。
小家伙很兴奋,他找回了自信,了解到解决问题的思路,也获得了克服困难的成就感。
我呢,我庆幸急性子的林恳爹不在家。
我还庆幸,我曾经是个“学弱”。
我像林恳这么大,日常得到的评语如下:注意力不集中、上课不听讲、交头接耳、做小动作、粗心、写作业拖拉……
问题孩子代言人。
生自书香门第的我,有个学霸妈妈。她其实很惯我,但不能接受我是个学弱,除了态度言语中无孔不入的否定,还有就是经常恨得哭(每周都哭,周末全家批斗),急了还撕过两回我的书——记忆中,我万念俱灰,大半夜的拿透明胶帶一页一页粘回去,生怕第二天被老师同学发现。
不接纳我的妈妈,得到了令她失望的孩子。
不被接纳的我,长成了令自己失望的自我。
人生滑稽而辛酸。
最终,我也成了妈妈。
因为自己的伤,我知道孩子的苦;因为目睹更多人的伤,我知道成长的苦。我知道,因为被看做“有问题”,一个人会长到多么扭曲。
而我的孩子,很正常。
我接纳了林恳和他的35分。
我努力维护他的自尊、自信——一个人自我概念的核心。
这正是父母最该保护的。
你想破坏,不要太容易。
只要说一句:“你怎么考这么差!”
3说回前面的第一个故事。
这个爸爸,不接受孩子没学习兴趣,不爱学习。他认为不对,要纠正。
在我看来,爱学习(特指学校学业),产生学习兴趣,本来就很难。
我认为这正常,要改善。
人类生来具备学习能力,学走路,学说话,从来没有经过系统培训。
我们是怎么学会的?
在父母的欣喜中学会的。
不是在谴责和压力中学会的。
为什么面对学校的学业,很少有孩子一开始就有兴趣、有热情?
因为伴随学习而来的,是批评,是分数(价值评价体系),是父母有条件的爱(不接纳)。
我不知道,该如何对一件充满了压力和挫败感的事物产生强烈的兴趣。
如果你希望孩子爱学习,你就要明白,爱学习“爱”的是什么?
如果你希望孩子产生学习兴趣,你就要研究,兴趣为何而生?
首先,要让自己接纳:孩子是普通人。这个明摆的事实你未必清楚。
其次,要帮孩子接纳:学习是艰苦的。不要试图对孩子否认和掩盖。
一个普通人,面对艰苦,怎样才能有兴趣,想投入?
——在这个艰苦的过程中,克服困难,获得自信,建立成就,肯定自我。
如果你不接纳自己“正常的”孩子,你怎样帮他接纳学习“正常的”艰苦,接纳因之而来的投入与付出?
或者,你否认一切负面,否定他,创造压力,让他自卑,通过他证明你对他的批评完全正确。
4說回前面的第二个故事。
这个妈妈,已经做得不错,比大多数家长都更有耐心,也注意不挫伤孩子,但是,她还是没能真正接纳。
在现场,我继续和她讨论:
不举手发言,不当众回答,是严重的错误吗?不是。是不可接受的行为吗?不是。一直重复发生,性质就不同了吗?不是。充其量,孩子的表现不够理想。
其实,这是孩子遇到的困难。
既然不是错误,而是困难,就不是错误的孩子,而是受挫的孩子。
我们能接纳他吗?
也许我们更应该问自己,为什么对孩子总是不接纳。
孩子不举手发言就是难以接受的毛病——
是因为老师的批评,因为自己的面子,因为与他人的比较,因为对孩子的担忧(保护)……
还是因为,你根本不接受孩子有问题。
有问题的孩子,很正常。
你没有问题吗,来,给我签个名。
我自己,就是一个从小不敢上台、不举手发言,到初中阶段甚至老师叫起来都不张口回答问题的学弱,成年后,依然屡屡败在“上台”——演讲恐惧症,直到我鼓足勇气用专业方案突破,整整困扰了我32年。
我会告诉孩子,不能举手发言,不能公开回答,不是你的错,是你的困难。就算你不能克服,就算你始终做不到,你也没有错,妈妈还是爱你,相信你!
这会让人更软弱,还是更有力?
要知道,你能给孩子最大的力量,就是无条件(接纳)的爱。
而你的不接纳,则是无声无形的伤害。
5在我们开始一次具体的、有目标的教育之前,要先做一项工作:接纳。
接纳之于教育,如同基础之于建筑。
缺少基础,主体随时坍塌,奢谈高度。
最小的时候,你不接受孩子哭闹、扔玩具;
幼儿园时,你不接受孩子动作慢、不喊人;
小学时,你不接受孩子粗心、注意力分散;
初中时,你不接受孩子叛逆、行为习惯差;
高中时,你不接受孩子早恋、情绪失控;
你的孩子这么“不正常”吗?
你从来正确和完美吗?
你自己做不到、做不好的,要求孩子轻易完成,到底谁“不正常”。
孩子接纳你做父母,真是够有爱和勇气。
对孩子真正的接纳是,视“问题的孩子”作正常,视“孩子的问题”为困难。
一个简单而难改的“咬指甲”,背后是焦虑。
焦虑,多因一果,孩子的个性,你的教养,周围环境都是成因,哪里是几句责备可以解决。
不接纳孩子,会只看重结出的“坏果子”,千方百计想要消灭。于是气急败坏、简单粗暴,急于求成——以致教育无效。
接纳了孩子,就不只着眼于眼前的“果”,而去认真研究“因”。于是从容沉着、顺藤摸瓜,追根溯源——最终因势利导。
告诉我,哪一种父母形象更好,更有影响力?
更重要的,哪一种父母,会帮孩子成长,哪一种会造成阻碍?
6有人问我,为什么要接纳那些不好的?
——好的还要花力气接纳么。
有人问我,接纳不好的,是不是放任?
——接纳了,才能开始正视。
其实,孩子那些问题,未必“不好”,只是不够好。
不够好,很正常。
我本人,就曾经是“不够好”的化身,问题孩子的典型。
你们孩子的问题,大多数我自己都发生过:拖拉、注意力不集中、自控力差、粗心、咬指甲、写字难看、不敢发言、不自信、脾气差……这是我。
我怎么如此成问题?
真遗憾,不接纳我的家人,让我更无力。
我怎样改造了自己?
一路走来,我挣扎着接纳了,真实的我。
我不够好,我很正常。
我很正常,我想更好。
我想更好,我去努力。
接纳,并不会伤害你。
接纳,会让接纳者强大。
接纳,会让被接纳者变化。
(编辑闵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