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陪你走一会儿”:后观光时代的发现与深度

2018-05-31

中国国家旅游 2018年6期
关键词:问路观光客旅行者

旅游业的朋友们最近常提到业态发生的巨变:消费群体日益成熟,因此以往比较单一的观光游模式,正逐渐被更多元化的新业态取代。有趣的是,本期杂志的专题策划《重新发现中国》中,我们的作者——古代民族史领域的大学者罗新教授也提到,学术应该摆脱“观光客”的态度。他说,不少研究者“沉浸于图书馆、书页和数字之中”,因而失去了与现实社会的实际关联;这样做出来的学问,固然还可算是以中国为对象的研究,但从根本而言,就好比只是当了一回“观光客”,行程的深度不够,未能与其研究对象真切相遇,所以也收获不到鲜活的体验、深入的理解。

罗教授素有“学者中的旅行家”之雅誉,他在历次访古考察后写下的多篇散记都是我们特别偏爱的读物;因此他拈出的这番道理,就尤其值得大家省思:无论是在真实的旅行、还是在学术的历程中,单纯的观光态度原来有这么大的局限!说起来,观光客的行程未必就比深度旅行者来得容易——时间、金钱没少花,吃苦、遭罪也免不掉。既然如此,观光游在“深度”方面的缺嗽到底是怎么造成的呢?

罗教授在“从大都到上都”的徒步纪行讲到的一件小事,或许有助于我们剖析观光游与深度旅行之间的差异:在途中,罗教授向一位闲坐的老人问路,却发现对方谈吐不凡,淹通文史,说起当地的古迹和掌故更是如数家珍。老人也看出问路者是位探访的学者,不由一见如故,主动提出:“我陪你走一会儿。”罗教授至今还感到遗憾的是,在后来的行程中因为忙着赶路,没能接受老人邀请去家里喝茶,不然,兴许还能收获更多生动的故事吧。

大学者讲的这点小花絮,令人读来特有余味;尤其是那句“我陪你走一会儿”,远不只是发自陌生人的简单寒暄,倒仿佛具有十足的象征意义:它标记着“观光”与“深度”两种旅行方式之间的分界线。在每一次的路程中,总有一些瞬间、场所和话语向我们发出未经预备的邀请。对于只顾完成计划行程的观光客来说,“我陪你走一会儿”无非是凭空蔓生的枝节,肯定要耽搁原本定好的正事;而在追求深度体验的旅行者看来,这句话则是发自旅程本身的召唤。迎接、接受这样的邀请,旅行者才算真正放下了甲胄,走出自己的世界,進入到旅程本身的真理之中。

当今有不少旅行者不满足于一味闲适和放松,愿意把探寻和发现当成旅行的目标。目标虽类似,各人的收获却差异不小,有些行程只完成了普通观光的摄影指标,丰富了微信朋友圈的晒图内容,另一些则打开了全新的认知视野,促成了学业或职业生涯的根本转折——差别的关键,没准就在于人们对这句“我陪你走一会儿”的不同反应。根据电影《一代宗师》里宫二小姐的金句,习武有“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三个阶段,旅程的道理大概也与此类似。旅行者的出发点似乎都是为了“找回原本的自我”,但旅程本身却总包含着远为阔大而微妙的因缘,传达着发自天地众生的邀请。在旅游的“后观光时代”,我们能收获怎样的发现与深度,这或许首先取决于大家对类似邀请的回应。

猜你喜欢

问路观光客旅行者
成为更可持续的旅行者
做负责任的旅行者
问路
旅行者之歌
明明问路
时间的旅行者
问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