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地理课堂加强农村环境教育

2018-05-31曾炳厚

商情 2018年18期
关键词:环境教育农村

曾炳厚

【摘要】当前我国农村中学环境教育比较缺乏,而近年来农村环境的不断恶化更加凸显了加强农村中学环境教育的重要性。中学地理课程内容的特殊性决定了其课程教学是农村中学环境教育的主要阵地。

【关键词】农村 中学地理教学 环境教育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而环境教育则是贯彻落实这一基本国策的基本工程。相对于城市来说,我国农村环境教育比较落后,农村中学生环保意识比较淡薄。农村中学生的环保意识关系到我国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的长远发展。因此,在农村中学地理教学中开展农村环境教育意义重大。

一、农村环环境的恶化与农村中学环境教育的缺失

(一)农村环境质量的不断恶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发生了很大变化,经济增长的同时,同时环境污染也日趋严重。随着区域和城市經济的发展,大中城市的环境质量逐步得到了改善,而农村的环境质量却不容乐观。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日益突出,农药、化肥、农膜污染加剧,秸秆焚烧、污水灌溉和养殖业污染日趋严重,乡镇工业污染迅速蔓延,农业生态系统退化,植被破坏、土地退化严重,成为影响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农村中学环境教育的缺失及原因

由于我国广大的农村经济欠发达,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矛盾非常突出,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教育投入长期不足,有的中小学长期负债运转,甚至没有钱订阅资料和报纸,在环境教育方面,与经济发达的城市地区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

(1)思想认识不到位。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干扰,以及农村“跳农门”的陋习的影响,农村中学普遍不重视环境教育。中学生长期将绝大部分精力投入考试课程,至于环境教育等非考试课程和专题教育,则普遍受到了忽视。对于学生的环境观的教育几乎陷于空白,很多学生不了解环境常识,环境意识较差,环境素质亟待提高。

(2)教材开发跟不上。据调查,农村中学几乎没有一本专门的环境教育教材,更不应说是针对农村环境的教材。现行的地理,生物,物理、化学教材中有一些环保知识,但主要是关注工业、城市环境方面,农业和农村环境问题很少。新课程改革,一些版本的教材开设了专门的环境保护课程,但关于农村环境保护的内容寥寥几处,既不系统,更不全面。

(3)师资培训不重视。师资是环境教育成败的重要方面。过去的师范院校对环保课程普遍不够重视,因而教师们较少系统进修过相关知识,很多教师在进行教育或开展活动时感到知识结构跟不上。环境教育主要依靠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教师担任,各校都没有专门的教师,他们一般都缺少系统的环境知识和环境保护的系统培训,教学渗透的内容往往浅显、散乱。

二、中学地理教学是农村环境教育的主阵地

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而生长、生活在农村的中小学生更是农村未来发展的希望。因此,加强农村中小学生环境教育意义深远而重大。由于农村人居分散,人们的环境意识淡薄,加之政府的环境教育投资少,农村居民尤其是中小学生从周围环境中得到的环境教育知识很少。这就决定了农村环境教育的场所应该以学校为主,而在农村中学环境教育中,地理教学又是农村环境教育的主阵地。

首先,地理课程中地质地貌、水文、气候、植被、生态系统、人口、城市化等等都体现着环境教育的内容,尤其与农村环境紧密相连;其次,地理学科还告诉我们:自然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对资源的无节制掠夺开采,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必然会受到自然界无情的惩罚;第三,地理学科从行为上要求学生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节约能源、爱护自然,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增强环境道德义务意识。

三、加强农村地理教学中的农村环境教育

(一)挖掘地理教材,渗透农村环境教育

学校教育是以课堂教育为主的教育,要在农村中学进行农村环境教育,就应该立足课堂,利用课堂教育这个主渠道,适时、适量、适度地渗透环境教育。因此地理教学中开展环境渗透教育,应深挖地理教材,凡属直接讲授环境保护知识的内容,应结合教材讲深,讲透;凡属不是直接讲授环保知识,但与环境保护密切相关的内容,特别是农村环境问题方面,应结合教材作一些必要的补充、引伸和扩展;凡属表面上与环境保护无关,但确有一定内在联系的内容,应通过适当的方式揭示这种内在的联系,使学生自然联想到环境保护问题。比如初中地理教材中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分区等的中国地理等知识,在讲授时,不仅要讲清楚自然资源的概念,而且要详细讲解有关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的知识。

(二)提高地理教师自身素质,改进地理教学方法

首先,地理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环境素养。因为只有提高地理教师的环境科学知识水平,才能有效地传授给学生,真正实现教学中学生环境意识的培养。所以,地理教师要加强自身环境知识的系统学习和完善,关心学生家乡的环境状况。

其次,地理教师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环境教育的效果。课堂教学是农村环境教育的主要场所,但是单纯的灌输教育很难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应不断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比如运用案例教学法、讨论法、情景模拟法等教学方法,寓教于乐地向学生传授地理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优化乡土地理教学内容,提高农村环境教育的针对性

农村中学的大部分学生将投身到家乡的建设中,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保护家乡的环境就成了学生应该了解的内容。乡土地理是整个中学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易于直接观察、展开调查和分析研究,因而对于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环境保护意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不断优化乡土地理教学内容,提高农村环境教育渗透的针对性。

(四)积极开展农村环境教育课外活动

以地理知识与环境内容的结合点为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环保课外活动,不仅可以拓宽学生视野,使学生能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有兴趣的素养,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培养他们保护自然环境的态度以及养成良好环保行为习惯。鼓励学生学生从封闭的教室走向广阔的农村,开展相关的调研和考察,去体验、品味复杂的人地关系,这是全面推进地理素质教育,实施环境教育的有效措施和途径。

猜你喜欢

环境教育农村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浅析初中化学教学中的环境教育
浅议高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与整合
谈高中生物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环境教育
高校环境教育非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