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人者智——《回忆苏格拉底》第三卷第六章对话分析

2018-05-31李平

商情 2018年14期
关键词:城邦柏拉图苏格拉底

李平

一、开篇

开篇第一段交代了整件事情的始末:

阿里斯通的儿子格老孔还不到20岁,由于一心想在城邦政府中做一名领袖向群众演讲,他的亲友们没有一个能够制止他,从而使他免得闹出被人从讲坛上拖下来的笑话;只有苏格拉底为了哈尔米戴斯和柏拉图的缘故善意地关怀、并制止了他。

年轻人格老孔一心想成为城邦的领袖,但他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统治者至高无上的权力,而是为了更好的“向群众演讲”。这说明演讲、辩论在当时十分常见,能言善辩的人很受欢迎,深受群众的喜欢和拥戴,尤其对格老孔一样的年轻人影响十分大,以至于他立志要成为城邦领袖向群众演讲。也说明了当时雅典大搞民主政治,对统治者的要求很大一部分就是演讲能力,与群众沟通,谁讲的好谁能让大家信服谁上台。

文中还捉到,没有人能制止格老孔,只有苏格拉底最后成功制止了他。这显示了苏格拉底在雅典年轻人中强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但恰恰町能也正是这一点使得当时的达官贵族们对他十分不满,最后以荼毒青年思想等罪判处他死刑。

那么,苏格拉底为什么要劝说格老孔放弃做城邦领袖的想法呢?仅仅是出于善意的关怀吗?在笔者看来不是的。更合理的情况应该是,苏格拉底认为,领袖是智慧之人当的,格老孔这样的人,在他眼里注定成不了领袖。《理想国》中苏格拉底明确表示,只有“哲学王”那样的智慧之人才能管理城邦。显然,格老孔不是他眼中有智慧的人、懂得管理的人。

二、夸赞

在开始劝说格老孔之前,苏格拉底先挑了格老孔爱听的讲,对他的远大志向给与了肯定和赞扬,这正合格老孔的心意。

苏格拉底为了使格老孔乐意听自己的话就拦住他,对他说,“喂,你是立定志向想做我们城邦的领袖吗?”

“我的确是这样想”,格老孔回答道。

“那好极了,如果人间真有什么好事的话,这又是一桩好事了。因为很明显,如果你的目的能实现,你想要什么就会得到什么。”

格老孔一心想成为一个领袖,但是他并没有看到与拥有权力相伴的诸多纷扰。在苏格拉底看见麻烦的地方,格老孔看到的只有权力。获得权力的目的,以及关注获得权力本身,实际上并不自私。人有的欲望和冲动,很多其他生物也有,这并不是人的必然属性。人与动物之所以不同,就在于人有自己的思想。我们可以用自己的毅力判断它,控制它,远离它甚至是抛弃它。

根据这一段的对话,当苏格拉底开始表达自己的观点,一直到最后他始终在向格老孔提问。随着一个个提问的推进、展开,最初的问题却好像被搁置了,从“能不能做领袖”转到了“要不要做自己懂得的事”。总之,两者的对话没有辩驳,也不是导师对学生的说教,更像是长者在与后辈小生亲切交谈。就这点来说,色诺芬笔下的苏格拉底与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不得不说大相径庭,柏拉图极力想把苏格拉底奉上神坛,人人膜拜;而色诺芬却一心想让苏格拉底坐到我们的身边。

三、引导

紧接着,苏格拉底开始向格老孔提问,通过提问引导他一步步发现自己在管理城邦上的不足。

“如果你在这方面疏忽了”,苏格拉底说道,“那么,请你对我们讲一讲城邦的支出吧。因为很显然,你一定打算把那些开支过大的项目加以削减”。

以此段为例,中间部分都是类似这样循循善诱的对话。苏格拉底并没有像大多数人那样直接轻率地否定格老孔的想法,告诉他应该干什么和不应该干什么,而是通过不断请问格老孔,令格老孔自己意识到自己的矛盾和局限,帮助对方把萌芽懵懂状态的思想构建成形。从这个角度看,苏格拉底似乎扮演了“思想助产者”的角色,帮助格老孔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了解自己。

四、抗议

然而,苏格拉底“给思想助产”的技艺并不是总能得到对话者的客气对待。

“说实在的”,苏格拉底说道,“据说那里很不卫生,当有必要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这一点就足以作为你的借口了”。 “你简直是在开玩笑”,格老孔抗议道。 经过前面的一问三不知,此时的格老孔就像是赤身裸体站在苏格拉底面前,除了接受苏格拉底对自己的鞭笞,其他什么也干不了。被揭穿了的格老孔有点恼羞成怒,开始抗议。然而好像已经晚了。

個人认为,对话进行到这里,格老孔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和矛盾之处。有意思的证据是,年轻人只抗议了这一次,直到对话结束都没有再次抗议或者为自己申辩过。这说明苏格拉底的话已经奏效,在他心里产生了化学反应,并且他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和局限,自知理一-。

五、结尾

文章最后并没有告诉我们格老孔自己是不是为这次的谈话真正折服。大胆揣测下,色诺芬的目的可能并不在于说明苏格拉底的谈话对格老孔产生的影响,而是想要向我们展示苏格拉底与熟识的人谈话都说了些什么。这样看来,谈话到底产生了怎样的效果并不重要,因为这并不是色诺芬想要向我们展示的。有观点认为,色诺芬并不相信辩驳术。而在我们的印象中,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则每每凭借完全辩驳性的对话来说服对方跟着他指的方向走,即十分强调苏格拉底谈话的直接效果。

但这并不能说明两者塑造的苏格拉底的形象一定是冲突的,因为还有这样一种可能,即存在两种情况下的苏格拉底的对话:一种是公共场合的对话。苏格拉底往往强调自己是无知的,并极力邀请对方跟自己一起去探寻事物的真正面目;另一种是与熟识的人私下的谈话。苏格拉底好像是无所不知的,像极了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耐心引导对话者自己总结道德、管理技艺等。这两种情境下的苏格拉底,前者是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后者是色诺芬笔下的苏格拉底。那么,哪个更接近真实的苏格拉底呢?人都是多面体,也许两者拼在一起,最接近历史上的苏格拉底本尊。

综上,苏格拉底通过质问和教导把一个误入歧途、濒临迷失自我的“富二代”带回了现实世界,使他“接地气”。不同与以往,这次我们看到了一个“思想助产者,_苏格拉底。

参考文献:

[1]施特劳斯.色诺芬与苏格拉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城邦柏拉图苏格拉底
说话前,请用这三个筛子过滤一遍
古代雅典经济责任审计探微
学习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中的城邦与公民思想及启示
论《理想国》中的城邦正义
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故事两则)
苏格拉底的遗憾
柏拉图之椅
让大脑绕个弯儿
苏格拉底的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