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创新实验平台与师生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2018-05-31董元方

关键词:共同体师生大学生

董元方

(长春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吉林长春,130022)

随着国家逐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热情被有效激发起来,高校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体,应思考如何把创新创业元素融入专业教育的全过程。本文把大学生创新实验平台作为载体,论述以专业教育为基础,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具体方法,进而为高等学校充分发挥创新潜能提供思路。

学习共同体是指在教育活动中,以共同愿景、价值和情感为基础,以真实任务为核心,师生、生生之间持续的、深层的合作和互动,共同成长、共同进步的学习组织与精神追求[1]。学习共同体的建立能有效引起师生共鸣共赢,继而带动科研氛围的改善,提高科研活动质量。

一、高等学校中的师生学习共同体

(一)学习共同体理念的发展

“共同体”是人类社会学范畴的概念。1887年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在其成名作《社区和社会》一书中首先提出了这一概念,旨在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联,特别是形成共同的精神意识以及共同的归属感和认同感。20世纪40年代,英国科学家、哲学家和社会学家M.波兰尼曾经探讨了“科学共同体”问题。美国社会学家R.K.默顿尤其强调“科学共同体”的作用,认为其意义和价值在于建立和发展了科学家之间那种为探索真理、获得新知而必不可少的最佳关系[2]。

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通过《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所传递的民主共同体核心理念中蕴含的学习共同体理念,不仅符合民主共同体的标准和特性,还具有自身独有的特征[3-4],即开放共享性、协作探究性、自主自治性。

学习共同体的概念可追溯至20世纪50年代。当时,彼得·圣吉概括了学习型组织的五大特征: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体学习、系统思考,为学习共同体建设提供了基本框架和理论参照。

学习共同体与学习型组织存在区别。在目标追求上,学习共同体更多地追求群体中的个人发展,通过互动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倡导差异化发展。在价值取向上,学习共同体强调真实情境、彼此互动,似乎具有更多的理想成分与情感色彩;注重个人认同、情感支持与共同精神。在建设途径上,学习共同体更多地强调民主管理、团体意识、共同协作。在组织层次上,可具有多种层次。

同时,学习共同体与学习合作小组也有区别。从起源上看,学习共同体聚焦于学习者的社会文化的成长,促进真实的意义生成。从控制水平来看,学习共同体属于弱控制,体现学习者在真实社会中的文化特征。从交往方式来看,学习共同体中的合作可以是间接合作,或仅仅是一种精神交际、情感支持和共同意识,它更多的是心理上的感受。学习共同体关注学习者之间的会话与协商,强调自发的、有效的、深度的合作。从目标追求来看,学习共同体除了知识技能的学习,还特别关注真实任务的解决,以及在此过程中身份的形成与社会文化成长。

(二)高等学校中的师生学习共同体

大学的定义曾几经推敲。最初,大学被视为“科学共同体”或者“学术共同体”,以突出其从事科学研究、探索真理、发现新知的职能。之后,大学被作为“学者共同体”,强调大学格物致知、探究学理的使命,强调大学的育人功能。德国教育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5]进而把大学共同体界定为:“由学者与学生组成的、致力于寻求真理之事业的共同体。”即大学本应是“师生共同体”,比前两个概念更突出了学生在大学共同体中的主体性与重要性。而美国学者爱德华·希尔斯[6]则更进一步指出:“一所大学应该是一个由发现者、教育者和学习者组成的共同体。”这个界定明确了大学是由“发现者(研究工作者)”“教育者(教师)”和“学习者(学生)”三类人组成的共同体,巩固了大学是师生共同体的基本认知。

师生共同体的三重境界:其一为认知拓展,其二为情感互通,其三为共生、创生[2]。而“创生”的理想状态,其实是英国哲学家、教育家怀特海1929年所强调的境界:“大学之所以存在,不在于传授给学生的知识,也不在于提供给教师的研究机会,而在于‘富于想象地’探讨学问中把年轻人和老一辈联合起来。由积极的想象所产生的激动气氛转化了知识。在这种气氛中,一件事实就不再是一件事实,而被赋予了不可言状的潜力[7]。”

(三)国内高校学习共同体的现状

国内高校实现学习共同体主要通过以下4种途径:

1.学生自组织的学习共同体

各种学习小组和协会,可以由学生自行组织。优点是无需教师和管理支持;缺点是没有教师指引,所利用的专业知识有限,不能及时解决问题,其发展依赖于在校学生的热情,比较难持续发展。

2.学者(或教师)自组织的学习共同体

各类学术会议、科研论坛、学会组织,都代表了学者(教师或研究生)自组织的学习共同体。优点是促进学者间的学术交流,通过教师进行知识传播和转化;缺点是在学术交流不够频繁的地域,很难构成日常学术活动,本科生更难间接受益。

3.行政安排的学习共同体

选拔高年级学生对低年级学生进行专业课辅导,促使高年级学生深入理解专业知识并了解授课过程,减轻教师辅导工作量,与低年级同学在学习上相互促进,并弥补师生交流时间有限导致的对低年级学生课外辅导的不足,促进上下届学生在多方面的交流互动,有利于提供专业引领。发挥了学生主动性,是课内学习的有效补充。比如优秀高年级学生课业辅导员、上届学生带班班长、学生助教等。

4.由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形成的学习共同体

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形成的学习共同体,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优点是更接近理想的师生学习共同体,缺点是项目期结束后没有持续性。

这些途径虽然提供了一定进步空间,但是由于人为割裂了师生之间的纽带关系,违背了教学相长的教学宗旨,实际上阻碍了学习共同体的快速成长,难以形成人人向学的外部氛围,不能完全发挥出创新潜能。

二、大学生创新实验平台的研究现状

创新实验平台的概念已经为师生们所熟知,目前高校内的运行形式一般有如下几种:

(一)仿真平台

仿真平台常用于工程实践,现在也广泛应用于经济与管理相关的学科。由于能模拟真实环境,有助于引导学生理解工程或企业的运作流程及面临的基本问题[8]。但是非真实环境难以调动学生参与实际问题解决的热情,而仿真平台本身又由于缺乏真实数据、简化了复杂环境、缺少可操作的建模接口,导致不足以引领学生理解实际环境中的决策问题,并提供有创造性的解决办法。

(二)工程驱动的实践创新平台

以工程实际流程为依托建立的驱动实践创新平台,构建了从工程基本技能→综合设计应用能力→创新设计技能→创新实现能力的“四位一体”结构[9]。这种源于工程教育理念的实践创新形式,与“卓越工程师”计划一脉相承,已经被很多大学实际采用,取得了一定创新效果。但是受实验时间限制,教师在设计“创新实现能力”环节时往往不能有效融入前沿课题,学生参与度不高,流于形式。

(三)分层递进式的创新实验教学体系

建设“认知教育平台”、“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专业实验室”、“创新实验平台”四类实验资源,构建了包含“认知型、基础型、提高型、创新研究型”四个能力培养层次的“分层次递进式”实验教学体系[10]。这个实验教学体系的问题是“创新研究型”的实验资源是容易配置的,但是“创新研究型”实验指导教师是不容易配置的。

因而,厦门大学赵光锋,解德渤[11]指出:“培养创新性人才是我国大学创新教学的根本诉求,也是“钱学森之问”的核心要义,更是高等教育质量建设成功的典型标志。”“因此,大学创新教学的核心追求是‘让每一位学生发自内心地学习’,其实现突围的首要前提在于澄清理论认识,根本策略在于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现实路径在于构建师生“教学学术”共同体。”

三、基于大学生创新实验平台构建学习共同体

一般来讲,大学生创新实验平台似乎是工科专业的专利,实则不然。我们把大学生创新实验平台抽象出来,它实质上是学生进行创新实践活动的科研环境、利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实验田”。这个“实验田”有一些共同的组成要素,主要包括:专业知识、前沿课题或前沿问题、验证和探索的空间等等。专业课程体系论证时即已考虑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因而各专业都有应用之所,也因此都可以拥有大学生创新实验平台,只不过形式不同,方法各异。

由此,本文提出基于大学生创新实验平台的师生学习共同体,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大学生创新实验平台的师生学习共同体

(一)专业教育平台与大学生创新实验平台

教学计划规定的专业学习大体包括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相关实践环节(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科研训练、毕业论文等,其中毕业论文在最后阶段,其他实践环节在前3个阶段中穿插)这4个阶段。而大学生创新实验平台以前沿课题或前沿问题为基础、以某类具体应用为出发点,融合和跨越这几个阶段的专业知识,既能提供课程训练和综合实训,又能满足学生求知欲和社会需求,从而与专业教育平台一起提供了立体化的学习环境,为师生学习共同体提供载体。其中教师和学生是学习共同体的发起者和创建者,为学习共同体提供资源并注入活力,也是学习共同体要服务的目标。

由于大学生创新实验平台的参与,创新不再单独局限于教师或学生的创造力,更来源于在专业领域前沿科学引领下的师生交流能力、方式和范围。学生探索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督促教师不断学习,拓宽研究视野和领域,教师对前沿问题的解决方法和见解,也将不断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这将形成持久动力,使创新活动不完全受限于教师当前的科研水平,为教学与科研互动提供更广阔的空间,进而获得科研水平和科研环境的整体提升。

(二)学生在学习共同体中的作用

学生在学习的不同阶段,与创新实验平台进行互交所能取得的,应该首先是对专业职责和发展方向的充分认知;其次是获得综合实践训练的场所和方法;再次是在兴趣引导下的精力投入和实践能力拓展;最后应在毕业论文阶段获得一定创新能力和成果。这几个过程虽然大体上有先后,但互相融合影响,又不绝对有先后之分。

(三)教师在学习共同体中的作用

教师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对创新实验平台的建立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教师应为创新实验平台提供应用素材和持续研究的实践方向。体现在:充分利用创新实验平台,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并提供相应资源;及时进行专业方向的实践指导;指点前沿问题,引领科研兴趣;创建教学相长的共学环境,开拓研究领域和积累创新成果。

创新实验平台作为载体,为师生学习共同体奠定了基础和持续研究的保障,同时也对教师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四)师生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师生经由大学生创新实验平台而建立起来的师生学习共同体,把师-师共同体和生-生共同体连接起来,融合为更大范围的师生学习共同体,如图2所示。其中师-师共同体以学术交流为主,师-生共同体以学习互助为主,而师-生共同体以创新实践为主。

这个更大的共同体,具备开放共享性、协作探究性、自主自治性,有助于发现学生兴趣,培养专业素质,有利于科研知识的传播、积累和传承,有利于高校建立可持续的创新环境。

图2 师生学习共同体示意图

四、问题的讨论和初步实践

基于以上对创新实验平台应用于师生学习共同体的认识,本文对共同体构建过程中存在的潜在问题加以总结:

第一,前沿问题的整理和提炼。前沿问题的提出大致有以下几个来源:师生所在专业领域;学校和学院具备的现实条件,比如地域特色、数据限制、师资力量等;教师的科研方向、研究兴趣和擅长领域。设计创新题目时应关注专业知识的纵向深度,充分涉及相关前沿问题,以期产生相关的创新科研成果;也应广泛吸纳横向需求,体现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广度。

第二,创新氛围的长期营造。充分利用教师已有科研成果,有助于缩短创新过程,但随着学生培养水平的不断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也应不断提高。师生之间的磨合过程体现社会需求,也有助于激发学生创新热情和潜力。从高校管理的角度来讲,创新氛围的营造、创新意识的培养,比创新成果本身更重要。

第三,教师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的提升。教师提高实践能力和指导能力,是创新实验平台的关键所在。在特定应用背景下,由于实验设计贯穿学习过程,容纳专业背景知识,因此要求指导教师有能力对学生进行整体引领和细节指导,也就是说,对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有更高要求。高校应充分利用自身教育资源进行教师间的交流传承,或者利用其他高校和社会机构的培训机会,为教师提供传播知识和交流认知的平台。

第四,创新实验平台的持续发展。比赛竞争固然有助于了解各高校的创新实力和水平,有助于发现优势创新项目。但其代价往往导致学生轻率地参与竞争,而轻视了巩固学科基础知识,从而最终使“创新”变为无本之木。以培养学生为目标,鼓励围绕专业领域的不同形式创新,鼓励师生利用专业知识参与校园建设和社会实践,重视在专业培养基础上的创新,厚积薄发,才会使创新成果层出不穷。

以长春理工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下简称“信管专业”)初步建立的创新实验平台为例(如图3所示),在对专业背景创新要素加以梳理的基础上,经过师生共建,完成了软件和计算平台建设、知识共享平台建设、以5个创新实验平台为基础的创新实践生态环境建设。

图3 大学生创新实验平台示例

提取了数据集成、数据存储、搜索引擎、数据挖掘算法、分布式和并行计算、智能计算、智能决策等信息管理领域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结合社会应用需求,建立了包括儿童科普交互平台、机器车导购平台、数据地图、算法研究、安卓平台的信息共享等5个正在运行的综合性创新实验项目,结合了管理学、营销学的发展,初步形成了学生创新实践平台,容纳了信管专业的前沿理论,丰富了信管专业的内涵,为师生学习共同体创造了氛围,奠定了信管专业毕业生的职业基础,也为其他专业学生提供了开拓视野的途径。

总之,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形成,是持续创新的动力。大学生创新实验平台既是师生学习共同体的有效载体和工具,起到了规范、宣传、共享和交流的作用,也有利于维护和更新创新成果。高校应充分认识师生学习共同体的重要意义,创新的利用各种不同形式建立师生学习共同体,营造创新氛围,并创造机会使师生们用专业知识武装校园和服务社会。

五、总结与展望

本文追溯了高等学校“师生学习共同体”概念的产生过程,论述了国内高校维护师生学习共同体的重要作用,探讨了大学生创新实验平台基础上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可能性和重要意义,从专业教育的角度为高等学校素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新思路。

[1]潘洪建.“学习共同体”相关概念辨析[J].教育科学研究,2013(8):12-16.

[2] 龚放.大学“师生共同体”:概念辨析与现实重构[J].中国高教研究,2016(12):6-10.

[3] 杨小玲,陈建华.论杜威教育思想中的“学习共同体”理念[J].南京社会科学,2017(3):138-143.

[4] 王成兵.再论杜威的共同体观——兼谈杜威哲学的当代意义研究工作的思路[J].学术论坛,2009,32(12):13-17.

[5] 卡尔·雅斯贝尔斯.大学之理念[M].邱立波,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6] 爱德华·希尔斯.教师的道与德[M].徐弢,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92.

[7] 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8] 王小燕,阮坚,熊文渊.基于协同创新的金融ERP实验教学平台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7,36(3):269-273.

[9]赵海龙,江楠,姜春雷,等.“工程驱动”型“四位一体”式实践创新平台的研究[J].价值工程,2016,35(6):229-231.

[10] 杨广武,胡松青,张亚萍,等.建设四类实验资源 构建“分层次递进式”实验教学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35(2):159-162.

[11] 赵光锋,解德渤.我国大学创新教学的误区、难点与突破[J].高校教育管理.2017,11(4):113-118.

猜你喜欢

共同体师生大学生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