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汉帝国在巴蜀》的写作艺术分析

2018-05-30侯佳音

中文信息 2018年5期
关键词:蜀汉

侯佳音

摘 要:《大汉帝国在巴蜀——蜀汉天命的振扬与沉坠》是一本介于学术著作与大众读物之间的图书,作者试图将专业与通俗之间的分界打通,在贴近历史真实的同时,增强文本的可读性。本文即从作品的历史考察视角和表述方式两个方面来分析此书的写作艺术。

关键词:蜀汉 考察视角 表述方式

中图分类号:J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8)05-0-02

本书作者既拥有深厚的历史功底,又注重语言的锤炼,以三国蜀汉为切入点,从一种更广阔的角度向大家解读了政治定位如何影响一个政权的兴衰。作品思路清晰,分析严谨客观;语言简洁流畅,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在考察分析历史的视角和表述方式方面都有其新颖独到之处,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一、考察视角

1.独特的思想主题

本书考察历史的视角与一般的历史类书籍不同,没有将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模块分成专题进行描述,也没有单纯地按照时间顺序罗列历史事件,而是紧紧围绕“政治定位如何影响一个政权的兴衰”这一主题,选取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进行阐述,以蜀汉的发展进程为例,深入剖析这一政权在兴起中的局限、局限中的努力以及最后的灭亡这一系列历史流程。所选角度新颖独特,与众不同,通过蜀汉政权的兴衰来可以反映中国古代政治中的合法性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品先从早期的刘备写起,他很早便有建立一番功业的愿望,最初在青州徐州这个历史舞台上崭露头角,获得英雄之名。陶谦、孔融、陈登和袁绍等人对刘备的评价都很高,“有仁义之名”1是刘备早期积累的政治资本。但此时刘备对自己平生的事業并没有一个清晰规划与定位,因而在之后的探索中遭遇了诸多坎坷。

后来刘备三顾茅庐,“隆中对”成为刘备集团的指导思想。当时刘备对政权的定位是“复兴汉室”,但并不确定是复兴谁代表的汉室;而诸葛亮的“隆中对”也只笼统地说“霸业可成,汉室可兴”,也搁置了“复兴谁的汉室”的问题,模糊了政治定位,也就模糊了政治路线,刘备集团在以后处理与其他集团的政治关系问题上也就会产生问题,于是出现了后来孙刘联盟关系的反复与不协调。

刘备取益州的过程也没有恰当的政治指导,应刘璋之邀入川却又转而袭取益州,既损害了自己集团的政治信用,也伤害了孙刘联盟之间的关系和巴蜀本土士民的感情,导致部分益州士人在内心并不认同蜀汉政权2,最后甚至关系到了蜀汉的国运。

直到刘备称汉中王,刘备集团内部才有了一个清晰的政治定位,即把自己塑造成刘邦、刘秀的继承人,讨伐曹贼,复兴由刘备本人代表的汉室。而后来没有将“夷陵之战”在政治层面上定义为讨伐孙吴的“助曹为虐”,则又使刘备集团的军事号召力减弱了很多;最终兵败,除却地理与战略等问题,出兵的政治定位也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及至诸葛亮主政,蜀汉的政治定位——“汉室的再次复兴”3更加牢固地扎根于这个政权。诸葛亮以明确而坚定的态度增强蜀汉对复兴汉室的信心,以身作则,坚持不懈地实践北伐讨贼的事业,用北伐讨贼来“充注蜀汉政权的合法性”,塑造认同感,使得蜀汉内部的凝聚力逐渐增强。诸葛亮对复兴汉室政治定位的信心与坚守,使得在当时国力最为弱小的蜀汉政权表现出了一种极强的进取性,政治上也一直保持清明和一种上扬感。

诸葛亮去世后,蜀汉的政治定位开始发生转变,蒋琬、费祎只以有限的军事行动来作为北伐的象征。当蒋琬大军从汉中还驻涪城后不久,曹魏便发觉了蜀汉战略的收缩,“诏大将军曹爽率众征蜀”4。到蜀汉末期,复兴汉室的信念渐渐减弱,人们对蜀汉政治的认同感也就愈发疏离,再加之奸臣弄权等因素,社会矛盾便愈加尖锐,蜀汉政权就在其政治认同感支离破碎时急速冲向终点。

这一系列政治定位与政策深刻地影响到了蜀汉政权的兴衰,体现了本书独特的观察视角与思想主题。

2.从历史大局出发的考量

作者在写到历史中的一些疑难问题时,并不像有些史学作品单单在只言片语上纠缠,而是从一个更宏观的角度去分析。如在“永安托孤”一章中,作者对刘备托孤这件事的见解十分独到:以往人们谈论到这段历史,往往纠结于刘备对诸葛亮的那一句“君可自取”的意思,或云刘备是让诸葛亮取而代之,废阿斗自立,以此来试探人心;或云刘备不可能让基业转手异姓,只是赋予诸葛亮废立大权;也有不少人将此语看成是刘备为制衡政权内部荆州、益州势力的深思熟虑等等。总之,大多数人不能相信这确是陈寿所称赞的“古今盛轨”,总要在其中添加一些关于阴谋与权力的揣测,或只在“君可自取”的“取”字上下功夫考证。而本书作者则没有把思维局限在这种狭仄的境界内,而是放眼全局,从当时天下大势出发来分析刘备的举动:在那个危急存亡之秋,蜀汉政权的合法性面临危机,其存亡与盛衰都取决于复兴汉室的事业是否能光大。因此,刘备托孤于诸葛亮,最重要的是托付一种政治路线,托付北伐讨贼、复兴汉室的事业;至于那句“君可自取”,自然也就可以理解为“收取汉家河山”。作者在书中说,“我们只消走出心术权谋的死角,自可获得一种更宽广的视野”,涉及此类争议较多的问题时,作者的确是结合时代的整体局势来分析而得出结论的,并没有把视野局限在一个狭窄的范围之内。这种分析方法能使我们更加全面客观地看待问题,深入问题的核心关键部分,而不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

二、表述方式

作者在本书的后记中引用白寿彝先生对史学著述的理解,在写作中力求将“方以智”和“圆而神”有机结合,即既在涉及史实的部分审慎辨明史料,进行精细的考证、严谨客观的分析叙述;又在不涉及史实考证的部分,用流畅的语言辅以适当的抒情,生动地描绘出了历史的流程,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让读者阅读历史有身临其境之感。

1.“方以智”

作者在书中很多关键问题上都有对历史严谨而详实的考证。如在第一章“衣带诏”事件当中,汉献帝到底有没有授予过董承、刘备等人衣带诏,让他们诛杀曹操,历来都有不同的看法。因为此事涉及刘备今后政治定位的问题,所以作者进行了严谨的考证。作者首先引用了《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和《资治通鉴》相关部分进行分析,《三国志》中写“董承辞受衣带中密诏”,《资治通鉴》中说“董承称受帝衣带诏”,两本书中一个用了“辞”字,一个用了“称”字,说明得到衣带诏是董承自己声称的,所以不能确定汉献帝确实授予过他们衣带诏。

之后作者又引用了范晔《后汉书》中的记载:“董承……受密诏诛曹操,事泄。”这则表明汉献帝授予过他们密诏。

但作者并没有因此而停止深入考辨,他紧接着分析了董承、曹操等人对此事的态度和心理,又列举刘备在称汉中王时的两份文书,发现刘备在文书中只说到“臣昔与车骑将军董承同谋诛操”,而并没提及对他称王伐曹有极大好处、可以作为“奉辞伐罪”依据的“衣带诏”,这则表明汉献帝并没有授予过董承、刘备等人衣带诏。

随后作者再回过头去分析《后汉书》中关于密诏的记载,范晔的叙述属于典型的春秋笔法,他写明“受密诏”意在贬损曹操,这与范晔本人的政治观念有关。作者进而又以东晋袁宏的《后汉纪》来与《后汉书》作比较,成书时间早于《后汉书》的《后汉纪》中也并没有提到衣带诏之事。经过层层考辨分析,作者最终得出自己的结论——汉献帝没有授予过董承、刘备等人衣带诏。为一个历史的细节问题进行一丝不苟地严谨考证,客观理性的分析;不草率轻易地下结论,不夹杂个人感情色彩,这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作者深厚史学功底的体现。

2.“圆而神”

作者在不涉及史实考证的部分尽量使用了优美流畅的语言来描写历史的流程,带给了读者更加舒适的阅读体验。如在作品第十六章,写到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屯兵五丈原时的情景:“而今,诸葛亮的眼前,却只有茫茫渭水。汉家陵阙犹自隐在烟尘之中。当年王莽败亡后,关中三辅吏士东迎更始,见到刘秀的军队,唏嘘感叹:‘不图今日复见汉官威仪。而今,关中的百姓最后一次见到汉家的天子与公卿被挟持于凉州军人之手,那已是四十年前的事了。关中故老,可还识得汉家旗鼓?”作者在这里的叙述尽量贴近暮年诸葛亮的视角,茫茫渭水、被烟尘遮蔽的汉家陵阙,勾勒出诸葛亮急切想要复兴汉室的愿望和面对魏军拒不出战的无奈,表现出诸葛亮对国家政治定位清晰的认知与坚守,刻画了英雄暮年一如既往的坚定决绝;百姓对汉家旗鼓的淡漠也反映了人们对汉室认同感的渐渐流失,进而更加突出了蜀汉抓紧时间北伐、挽回流失认同感的必要。

“田间耕作的百姓,四望都是飘扬的旌旗,东面的旌旗上大书着‘魏字,西面的旌旗上大书着‘汉字。他们可以与蜀军杂耕于渭滨,彼此安然相处;蜀军退走时,他们会奔走以告司马懿;司马懿被蜀军吓退时,他们也会编出‘死诸葛走生仲达的谚语,聊资谈笑。在这片饱经丧乱的土地上,天命究竟是属汉还是属魏,与他们隔得太遥远。”这是作者对《三国志》中一句“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5的扩展,这既叙述出了诸葛亮所统领之军队军纪的严明,没有违背史实;又巧妙地补充出了当地百姓对于战事的心理,蕴藉丰富。“想象虚构用于历史叙事,颇能增加动感色彩,起到一种引人入胜的效果”6,作者用其巧妙的補充使读者似置身于那一千七百年的战场之上,置身于历史人物之间,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追求与无奈,极具感染力。作者在叙述中也把握住了历史与文学之间的平衡点,既生动地展现了历史流程,又不失真实性,使作品的可读性大大增强。

三、总结

本文在考察视角与表述方式两个方面分了几个小点来管窥作者的写作艺术,分析还有不全面之处,但也力求探索作者在思想与语言等方面的独特之处。在《大汉帝国在巴蜀》的概要部分,作者说他写本书最大的期许,是能够在一段老生常谈的历史里领略全然不同的风景。作者确实通过他独到的思想观念和流畅的笔触,使我们在这段历史中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

注释:

1.《三国志·吴书·太史慈传》

2.《三国志·蜀书·杜周杜许孟来尹李谯郤传》

3.《大汉帝国在巴蜀》第十一章

4.《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

5.《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6.张耕华.《试论历史叙事中的想象问题》

参考文献

[1]饶胜文.大汉帝国在巴蜀——蜀汉天命的振扬与沉坠[M].新世界出版社,2013.

[2]陈寿.三国志[M].中华书局,2006.

[3]卢弼.三国志集解[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4]诸葛亮.诸葛亮集[M].中华书局,2009.

[5]张耕华. 试论历史叙事中的想象问题[J].史学理论研究,2005(4):103-109.

猜你喜欢

蜀汉
谶纬对蜀汉政权的影响
蜀汉时期汉中地理位置及战略意义的分析
蜀汉“大赦”初探
三十六计之欲擒故纵
21世纪蜀汉灭亡原因研究述评
蜀汉政权对南中的经营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