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蜀汉政权对南中的经营初探

2014-12-12陈锘

黑龙江史志 2014年21期
关键词:蜀汉刘备诸葛亮

陈锘

[摘 要]赤壁之战后,刘备在成都建立汉政权(即蜀汉政权),与魏、吴形成三国鼎立之势。看似三国势均力敌,但蜀汉偏于西南一角,最容易受到魏、吴威胁。加之刘备有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愿望,唯有开疆扩土才能实现。而刘备所处的西南蜀地,决定了蜀汉政权必须开拓南中地区,本文就蜀汉政权经营南中过程及其意义进行浅析。

[关键词]蜀汉;南中;诸葛亮;刘备

一、蜀汉政权的建立及对南中的开拓

公元208年,孙权、刘备联合在长江赤壁打破曹操南下大军,取得了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赤壁之战。这一役使得天下鼎立格局初步奠定,随后受挫的曹操转而向西北攻取张鲁,停止向南扩张。而刘备在赤壁之役获得了荆州,结束了游弋作战的局面,有自己的一小块根据地。此时任益州牧的刘璋听信自己部下张松的进言,有必要与刘备进行交往,并送一些兵给刘备作为礼物。张松的多次进言说刘备的好话,使得刘璋重视与刘备的关系,而且在天下纷争面前,丝毫没有怀疑靠近刘备的后果。在公元211年(即建安十六年),刘璋听说曹操将要攻打张鲁取烃国,刘璋深恐危险到自己统治的益州。张松的再次进言,认为曹操要是攻打益州则益州不保,唯有请善于用兵的刘备入蜀,以便协防益州。刘璋决定请刘备入蜀这一决策遭到了自己属下的反对,但是刘璋却听不进谏言,也不能明白其中的厉害关系。军议校尉法正负命前往荆州与刘备见面时,则对刘备“阴献策曰,以明将军之英才,乘刘牧之懦弱,张桦之股肱以响应于内,然后资益州之富,凭天设之险,以此成帝业,犹反手尔”(1)。随后刘备安排好荆州防御后,就带兵进入益州。刘璋迎接刘备入蜀后,时常与刘备酒宴歌舞,同时刘璋又“以米二十万斛,骑千匹,车千乘,缯絮锦帛以送刘备”,“资先主使讨张鲁”(2)。可结果刘备在刘璋得支持下,兵员扩充,军需充足,却并不发兵攻张鲁,以防曹操攻益州。此时的刘璋醒悟了,但为时已晚。公元214年,刘备领兵围攻刘璋逼其投降,刘备取得益州自任益州牧。从此,刘备拥有辽阔的西南地区,结束了自己长年依附于人和流动作战的局面,促使了“三国鼎立”格局的最终形成。

公元220年,曹操死,其子曹丕称帝,次年,刘备亦“上尊号即帝位于成都”(3),改年号为“章武”,改国号“汉”。至此蜀汉政权正式成立。刘备为实现自己“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4)的抱负。开始逐步开拓疆土,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对南中地区开拓,因为南中地区可视为蜀汉的大后方,为北进中原提供有力保障。因此,刘备就恢复原益州刺史对南中各郡的统治,开始派邓方为朱提太守、■降都督经略南中。■降都督为南中诸郡的最高军政机关官吏,■降和江州、永安、汉中四个都督,均为军政长官,不治民,南中诸郡的民政仍然属于益州刺史管理。但是当时的南中大姓拥兵自重,邓方只能进驻南昌县而无法深入南中境内。章武二年,邓方死后,就由李恢继任。孙权也开始争夺南中,雍闿先后杀益州太守正昂,并将刘备续遣的太守张裔绑送给孙权。这样孙权就授雍闿为永昌郡太守,又以刘璋子刘阐为益州刺史,与刘备针锋相对。雍闿又指使他人对夷叟进行煽动,说汉官要向他们征收胸前尽是黑的乌狗三百头,玛瑙三斗等,说蜀汉要征收根本不可能得到的东西,以此蛊惑夷众,“夷以为然,皆从闿”。(5)公元223年,刘备去世前后,南中大姓和夷帅就开始反蜀割据。南中危机的出现,威胁到了蜀汉兴复汉室的目标。

二、平定南中及控制措施

(一)诸葛亮平定南中

南中地区对于蜀汉政权来说,不仅是与曹魏和孙吴对峙的大后方,而且还是蜀汉获得人力、物力、财力的重要地区之一。因此,南中地区的叛乱割据,严重的削弱了蜀汉政权的势力直接威胁到蜀汉政权的统治安全。刘备的去逝,使得平定南中的重任落到了诸葛亮身上。面对严重的局势,诸葛亮采取先礼后兵,慎重稳妥的办法。首先稳定内部,“务农殖谷闭关息民”。(6)随后派邓芝出使吴国,恢复蜀吴联盟,蜀、魏关系暂时也比较缓和。诸葛亮便集中精力安定南中,同时接受马谡的“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7)的建议,采取了先招抚后进攻、宽猛并济的手段,又是抚而不讨,随后讨抚相结合,这样做的目的主要在于争取南中的长治久安,为兴复汉室,北进中原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后方。

公元225年春,诸葛亮大举进兵南中,分东、中、西三路军围攻南中。东路以马忠为■太守,率军由僰到趋牂牁,经川南进入贵州境内,直取朱褒。中路以庲降都督李恢从平夷,前往建宁,包抄雍闿、孟获后方。西路由诸葛亮亲自带领从成都出发,经安上然后由水路入越嵩。最先攻克越嵩,斩杀顽抗的高定元。然后,追击孟获,与此同时,东、中路军也先后告捷。而孟获此时面对的是前有李恢迎战后又诸葛亮追兵,被包围在盘江中上游曲靖、沾益一带。在有利的形势下,诸葛亮对孟获以攻心为上,晓之以理,示之以信,连战连胜,使孟获从心里上真正的归附蜀汉。在秋季,诸葛亮就平定南中四郡,冬季时则班师回蜀。

(二)控制措施

蜀汉政权平定南中后,为了控制南中这一地区不得不在策略上做出一些调整。因为本身蜀国的兵力少,还要北进中原,所以不能在南中长期驻扎军队。诸葛亮从实际情形出发,继续采用抚政策,用一个“信”字,相信南中的大姓和夷帅是拥护蜀汉的,同时竭力在南中树立信誉,尽量消除反抗情绪。沿用汉武帝以来据其“故俗治”的政策,(8)具体的做法如下:

第一,重新调整行政区划,分而治之。平定南中后,诸葛亮立即“改益州郡为建宁郡”;分建宁、永昌郡为云南郡;还分建宁、牂牁为兴古郡。(9)增加了云南、兴古二郡,由五郡变七郡,以分散其势力,也使南中地区进一步郡县化,便于蜀汉加强对南中的统治。

第二,使用本地势力统治本地,采取少用蜀汉官兵,而以当地的大姓或夷帅进行统治。因为南征虽然平定叛乱,但南中的氏族部落组织并没有被打破,仍有“耆老”、“邑君”等渠帅统领,对基层并不能实现有效统治,用汉官必定会重新引起叛乱。因此蜀汉政权只能承认现实,采用当地的大姓或夷帅充当地方官进行治理。

第三,扶持南中大姓,削弱夷帅在当地的势力。平衡当地势力,加强对南中的控制。一方面蜀汉政权将南中的劲卒青羌迁往蜀地,来增强蜀国的军事力量;另一方面,“公其赢弱配大姓焦、雍、娄、孟、量、毛、李为部曲”, 并鼓励大姓出金帛,“聘策恶夷为家部曲”,(10)组成夷汉部曲。

第四,吸收一些方土大姓到蜀汉政权任官。这样一方面可以削弱大姓势力,另一方面又从政治上笼络了南中大姓,加强了蜀汉与南中的联系,扩大统治基础。

第五,选用循吏和抚夷人,■降都督李恢、马忠、霍弋等都能采取一些和抚措施。如李恢治理的南中,颇有政绩,赋税激增。继任的马忠因其长期任丞相府门下督,其“处事能断威恩并立”,“蛮夷畏而爱之”。(11)霍弋也能“抚和异俗”做到“立法施教轻重允当,夷晋安之”。(12)

第六,因俗而治加强思想控制。鉴于昆明、叟等族有“征巫鬼,好诅盟”之俗,蜀国为夷做了图谱,“先画天地、日月、君长、城府;次画神龙,龙生夷及牛马羊;后画部主史乘马幡盖,巡行安恤;又画夷牵牛负酒,赍金宝诣之象,以赐夷,夷甚重之。许致生口直,又与瑞锦、铁劵,今皆存。每刺史、校尉至,赍以呈诣,动亦如之”。(13)南中的夷民看到象征和平的图谱,甚为高兴,争先拿回家供奉,以期上佑友善局面。虽然蜀汉政权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对待西南夷,但是,统治者能够从尊重当地的风俗,取信于民安定人心,稳定政局,也是符合社会发展要求和人民安居乐业的需求。

三、诸葛亮对南中的开发

蜀汉政权平定南中,稳定南中局势以后,由诸葛亮着手对南中进行一系列的开发。以巩固这一地区的统治,也为蜀汉政权的扩张打好基础。开发南中主要的措施如下:

第一,大力开发南中的人力资源。首先用高管和贵族地位吸引南中的大姓和夷帅,使其支持蜀汉政权。在当地,少用汉兵汉官,任用当地有影响力的夷帅或大姓担任地方官,采取以夷制夷,也就所谓的“即其渠帅而用之”(14)将南中威望较高的大姓富家请到中央任职,史称“收其俊杰建宁,习、朱提孟琰及获为官属”(15)。习后来跟随诸葛亮北伐,官至领军;孟琰官至铺汉将军;孟获官至御史中丞;他们都为蜀汉政权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其次,蜀汉政权从南中的“夷人”大量征兵,补充了蜀汉政权的兵源不足的局势,提高了军队的数量和质量。这些都把少数民族纳入了汉族社会生活中来,促进了南中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第二,开发利用土地资源。诸葛亮曾说:“汉嘉金,朱提银采之不足以自食。”(16)从中可以看出诸葛亮对农业的重视。在南中大兴屯田,发展生产。设置五部都尉来管理屯田事务,利用部曲进行大规模屯田。同时还兴修水利,使得一些原居于山林的夷人开始下山到平坝地区从事农业生产。

第三,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把汉族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引进南中,教人使用牛耕替代刀耕,也把蜀锦的编织技术教授到南中。

第四,重视盐铁等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诸葛亮在南中设有盐府校尉和司金中郎将专门管理盐铁生产,把盐铁开采、冶铁等手工业的经营权收归中央,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第五,开发交通。蜀汉与南中交通不便,阻碍了两地来往。张嶷任越郡太守时,派人修复了绝道百余年的旄牛古道和沿途的古亭驿。古道的修复大大的便利了蜀汉政权与南中地区的联系以及之间的商旅往来,对进一步开发南中和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经营南中的影响

蜀汉政权经营南中,虽然在一定的时期里给当地的人民带来战争的痛苦,但随后对南中的开发,带来的积极影响非常重大。蜀汉在南中的经营,对其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政治上,蜀汉采取利用南中的大姓或夷帅任职中央和地方,这一措施稳定了南中当地社会环境,使得人民能安居乐业;2.促进了当地的农业发展,耕作技术水平的提高,屯田的规模也不断扩大,保证当地生存需求;3.生产技术的进步,手工业也有初步的发展,如盐铁业的发展,这些都有利于南中的经济发展和增加物质的丰富;4.蜀汉政府也在南中投入教育,发展了南中的教育事业,有利扩大的南中与蜀汉的文化交流。

蜀汉政权经营南中对自身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不仅巩固自身的大后方,无后顾之忧,可以直进中原,兴复汉室。还可以从南中地区获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壮大自己的实力。但更为重要的是,魏晋南北朝是我国民族大融合的时期,蜀汉政权对南中少数民族的经营,无疑推动了我国的民族融合进程,这是其意义所在。

注释:

(1)《华阳国志·刘二牧志》

(2)《三国志》卷三十一

(3)《三国志》卷三

(4)《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5)《华阳国志》卷四《南中志》

(6)《华阳国志》卷四《南中志》

(7)《三国志·蜀志》卷三十九《马良传》

(8)《史记》卷三十《平准书》

(9)《三国志·蜀志》卷三十三《后主传》

(10)《华阳国志》卷四《南中志》

(11)《三国志·蜀志》卷四十三《马忠传》

(12)《华阳国志》卷四《南中志》

(13)《太平御览》卷七百五十一

(14)《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15)《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16)《诸葛亮文集》卷二

猜你喜欢

蜀汉刘备诸葛亮
诸葛亮喂鸡求学
诸葛亮没看过的书
诸葛亮死后留下四位人才 他们力保蜀汉江山30年
诸葛亮隆中决策
《大汉帝国在巴蜀》的写作艺术分析
相面
三十六计之欲擒故纵
徐庶以马试刘备
刘备的江山不是哭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