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评述及思考

2018-05-30贺卫东

语文建设·上 2018年8期
关键词:试题考查素养

贺卫东

2018年全国高考语文卷总共采用了八套试题,其中全国卷为三套,覆盖了除北京、上海、天津、浙江、江苏、港澳台外的所有省市,使用地区面积广,考生人数多,因此也最能够代表和说明今年我国高考语文命题的特征。总体来看,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重在考查和引导“新时代”素养和“语用”的要素,以培养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的“全面发展的人”。根据2018年考纲说明,本年度的考试命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命制。与往年相比,本年度高考语文试题题型稳中有变,突出综合性,聚焦核心素养,考查语言运用能力。通过对试题结构、考查维度、题型材料、试题接受程度等方面的分析与总结,发现本年度试题特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这些特点也将对现实语文教学产生引导性的意义。

一、整体结构上“双线”串联试题,着眼语文素养

试卷的结构是命题价值导向的重要体现,同时也对考生答题效果有着重要影响。从整体看,三套全国卷试题根据考试大纲的要求,均分为四大板块,具体结构为“现代文阅读”(36分)、“古诗文阅读”(34分)、“语言文字运用”(20分)、“写作”(60分)。从试题板块看,阅读与写作依然是高考语文试题的重点。其他省份也均将读写能力作为考试的重点,如北京卷“现代文阅读”板块包括“论述与说明类”(23分)、“文学类”(23分)两部分,“文言文阅读”占24分,“古诗阅读”为20分,“写作”包括微写作(10分)和作文(50分)。这种试题结构特点也是语文课程标准精神的反映,无论是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还是修订后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均将“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作为必修语文课程的核心内容。阅读和写作能力是语言运用能力的综合性与核心体现,是学生已有阅读知识及生活经验的积累与运用。从具体的题型看,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也着眼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分析,在古诗文阅读中更重视学生文言和古诗知识的积累与理解。这些特点体现出2018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将语言运用能力考查作为试卷内在主线的命题意图,这也是近年来我国高考语文命题的总趋势。

从命题材料上看,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将“传统文化与国家情怀”这一明线贯穿于试题材料之中,内外主线并行,实现了个人语言能力与国家情怀的统一。如全国卷Ⅰ的“现代文阅读”材料摘编白杨国荣《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主题为如何传承儒家文化。“文学类阅读”材料则是阿城的《赵一曼女士》,记述的是革命烈士赵一曼狱中与敌斗争的爱国事迹。“实用类文本阅读”记述与说明了当代科学家潘建伟研究的量子学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以及我国在基础实验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文言文阅读”材料节选自《晋书·鲁芝传》,记述了鲁芝清廉为官的一生。“古代诗歌阅读”材料为李贺的《野歌》,诗中表达了“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的高远志向。“语言文字运用”的材料记录了我国第一艘现代化的远洋科学考察船“大洋一号”取得的巨大突破,反映了我国在科学领域获得的重大成就。“写作”要求考生以新世纪以来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为线索,“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发挥联想和思考写一篇文章,“想象它装进‘时光瓶留待2035年开启,给那时18岁的一代人阅读”。整套试题的语料都围绕着中国传统文化、革命家情怀、当代中国伟大成就等。在全国卷Ⅱ与卷Ⅲ以及其他省份的考题中同样也以这一主线来组织,体现了高考试题的国家意识,渗透了对考生国家责任担当的寄托。

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语言能力与国家情怀双线并行的测试方式,也反映出以“立德树人”的核心素养为考查目标的命题指向。显然,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期望通过发挥“指挥棒”的作用,引导中小学语文教学围绕“立德树人”进行语文实践活动,既注重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同时也强调“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理解与传承”,从而培养符合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要求的核心素养,这也将成为未来基础语文教育的重要方向。

二、体现语文本性,重视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

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重视测试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三套全国卷试题涉及语言符号的识记、词句理解、句段分析、篇章综合、文学鉴赏、评价应用、探究表达等不同的考查点,这也是语文考试的基础。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语文)》明确提出:“高考语文科要求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表现为六个层级。”从三套试题的考查维度与考点看,也反映了考纲的这些基本要求。从阅读部分看,三套全国卷“现代文阅读”中的“论述类阅读”重点考查学生对文章关键语句的“理解与分析”“推理与整合”能力,要求在掌握基本论证结构和方法的基础上,分析論点产生的原因,进行创造性的理解和推论,要求考生根据文本内容,对文本的论据、论证、论点关系进行逻辑推理,如全国卷Ⅰ三个选择题分别考查了考生对文章论点的归纳、对论证的总结、对观点的整合与推论。“文学类阅读”主要考查“分析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考查考生对不同艺术表现形式的鉴赏能力,从语言、构思、形象、思想、情感等角度评析作品,如全国卷Ⅱ第6题要求考生体会并简析老舍幽默生动的语言,全国卷Ⅲ第6题“谈科幻小说中‘科学与‘幻想的关系”,都着眼于考查“鉴赏”这一关键能力。文学的内在张力为鉴赏评价提供了空间,也更易于考查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文学素养。“实用类阅读”主要考查概括与分析综合能力。实用文体的真实性和逻辑性较强,因此成为考查学生辨析、概括与推理能力最合适的材料。“古诗文阅读”主要考查词汇的识记、鉴赏与分析能力。古诗文识记通过翻译和对文章的阅读来检测考生所掌握的文言词汇与常识,考查考生的古代文化知识,如全国卷Ⅱ考查了“豪右”“顿首”“茂才”“京师”等词的含义,全国卷Ⅲ考查了“陵寝”“株”“前尹”“御名”等词的含义。理解性的识记主要是在古诗文“名篇名句默写”中完成的。从答题结果看,近年来古诗文的“名篇名句默写”也成为难题,学生得分率不高,主要原因就在于缺乏理解,难以与题干很好地匹配。这种考法使得单靠死记硬背难以答对,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方可答题,体现出试题的灵活性和综合性。

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还注重考查考生的探究与创新思维能力。探究,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发现、有创见,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创新性思维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这类题是满足语文基础要求之上的发展等级。2018年全国卷的写作题目给了学生较大的言说空间,使得学生有更大的写作发挥余地,有利于考查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知识整合能力。如全国卷Ⅱ关于飞机部位哪里该加强的问题所引发的思考,要求考生根据材料含义写作。该题核心在于全面系统地分析问题,由此核心观点可从不同的视角生发出多个具体的立意,如表象与本质的关系、被忽视的隐秘与细节、科学的态度与方法、大数据等均是全面观引申出来的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全国卷Ⅲ的写作题要求考生根据所列举的三个不同年代的不同口号写作文章,该题内在蕴含了辩证法思想,揭示了历史发展中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主旋律和历史责任。考生要写好这类文章需要丰富的材料储备、开阔的视野、全面发展的思维和创新思维。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也同样强调了语文的这一本性。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着眼语文的综合运用能力考查,淡化测试基础知识的死记硬背,加强情境性的语言知识运用能力测试。如三套全国卷的“语言文字运用”题中,均将成语的理解与运用、语法分析、语言逻辑推理考查放在了具体的片段语境中,使得语言文字的运用考查不再是抽象、教条化的知识记忆,而是具体的交际性运用。同时,三套试卷除了写作题考查综合的语言运用能力外,均增加了一些情境化的仿写与微写作。如全国卷Ⅰ的“下面是某校为教师写个人专业发展规划而提供的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不超过90个字”,全国卷Ⅱ微写作要求“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全国卷Ⅲ“某同学拟了一个被拒绝后常见的四种反应及应对方式的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框架写成一段话”,均是在特定语境下的写作,需要考生运用多种语言能力方可写好。近几年来,情境化的表达运用考查成为一个重点,这也是课程标准所强调的教学内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命题建议”中明确要求:“语文核心素养是在具体的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中形成与发展,并通过具体、多样的实践活动表现、展示出来。考试、测评题目应以具体的情境为载体,以典型任务为主要内容。”显然,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已经试水修订版课标的高考命题建议,也意味着考查基于情境性任务的综合性表达将成为高考的一种重要形式,这也是语文本性的要求。

三、试题素材的现实性强,引导语文对生活的关照

2018年语文高考的试题素材一方面体现着国家情怀与民族文化精神,另一方面也兼顾对现实生活的关照。从三套全国卷试题看,阅读鉴赏素材与表达交流素材均紧密联系生活。如全国卷Ⅰ“语言与文字运用”第20题选取某校一则启事初稿的片段,要求考生找出“五处不合书面语体”的地方,并予以修改;全国卷Ⅱ第20题则是根据“某报社一则启事初稿的片段”,找出其中不恰当的地方;全国卷Ⅲ第20题是“一封信的主要内容,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修改。这些语用试题内容紧密联系现实和未来生活,材料是常用的实用文,考查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语言能力。又如全国卷Ⅰ第21题“某校为教师写个人专业发展规划而提供的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全国卷Ⅱ第2l题要求“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全国卷Ⅲ第21题“某同学拟了一个被拒绝后常见的四种反应及应对方式的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框架写成一段话”。全国卷Ⅰ、卷Ⅲ的题型是近年来新出现的图文转换题,要求将思维导图转换为连贯的文字,该题要求考生根据关键信息扩充、组织语言,既考查考生语言叙述的逻辑性、条理性、想象力,也考查考生读懂流程图、理解辨析信息关系的能力,这些能力是考生未来工作和生活必须具备的。全国卷Ⅱ中的模仿示例题,实际是考查考生组织对联和标语的能力,辨析筛选信息和理解关键词语逻辑关系的能力。这些题型材料鲜活,试题具有很强的弹性,因此给了考生更大的发挥空间。

试题在引导考生运用语言提高工作与生活能力的同时,也引导考生对生活现象予以深层次的思考,总结规律,从而更好地生活。如全国卷Ⅰ“实用类文本阅读”的三则新闻报道分别与通信安全、互联网、基础科学有关,要求考生根据报道的侧重点不同分析其原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生活、理解与观察社会等;全国卷Ⅱ《“被遗忘权”之争: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记忆与隐私边界》中分析了大数据时代人被数据绑架的现实,引导考生思考如何理解和处理人与数据、信息技术的关系;全国卷Ⅲ《城市社会:文明多样性与命运共同体》引导考生思考在“城市病”不断出现的今天,如何发挥“社会弹性”,构建文明有序的命运共同体。这些材料将生活现象予以深刻的分析,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具有很高的价值。

四、试题的引导意义与问题思考

高考试题是对基础语文教育的一次总结,也是对未来语文教育的引导。2018年语文高考試题是以语文课程标准与课程方案为依据的,因此试题的特点对于基础语文教育具有风向标的作用。但我们决不能为考试而教语文,而要从高考所反映的语文核心素养中获得更多的启示,从而丰富语文内涵,提升语文教学水平。

1.语文素养立足于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018年语文高考命题与近年考题相比具有一个重要的转型意义。任何语言都不是客观中立的抽象符号,而是特定文化背景与现实环境的交际选择。语言是思想情感的交际现实,交际的内容和形式都受制于特定的现实和文化。“每一种语言无不反映着一种独特的文化观和文化综合系统,后者又产生了使用语言的社团赖以解决同世界的关系问题及形成自己的思想、哲学体系和对世界的认识方式。”从试题看,国家思想情怀与语言交际需要双线并行、相互交织成块的考试方式,将成为未来的一个重要方向。高考试题既是甄别性考试也是引导性考试,命题的方向对教学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2018年语文高考试题所反映的语文素养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素养,是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基础的素养。毋庸置疑,这是中国语文教育的一种必然选择,也是中国语文教育理应承担起的责任。语文教学既要重视“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拓展与提升”,又要重视“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些核心素养形成的前提均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取向,以人类进步文明为导引的。语文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运用语言的方法与技能,更要赋予语言民族情感与文化,使得语文成为中国语文。

2.语文关注生活需要,贴近学生世界

2018年语文高考试题对现实生活的关怀反映的是语文基本的任务。从人的发展需要看,首先是生活的需要,因此语言首先满足生活、工作的现实需要。语文教学首先要培养学生掌握运用语言所需的基本词汇、图式等,尤其是语言表达中的基本方法和规则等,为未来的幸福生活与有效工作奠定坚实的语言基础。2018年语文高考试题语料选取诸多与时代、生活、社会紧密相关的材料,就在于引导语文教学与生活的深度融合。语文为生活服务是语文工具性的基本体现,这也就要求教学不仅“目中有书”,更要“心中有人”,使语文知识成为生活智慧。同时教学中需要关心社会与时事,如全国卷Ⅰ写作中的公路“村村通”、“精准扶贫”事件,全国卷Ⅱ中大数据时代的“被遗忘权”,全国卷Ⅲ中的“城市命运共同体”等,均是围绕学生生活周围的事件,是现实社会发展需要思考与解决的问题。这些素材对于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重视反思社会问题与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积极意义。这启发我们日常的教学需要培养考生的时代意识、社会责任担当意识,尤其是对世界和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反思。

3.问题思考:高考语文试题区分性须增强

试题的区分度是选拔甄别性考试的重要因素,但语文命题的区分度不高一直是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问题。其关键在于试题选项设计的合理性。提高具体试题的针对性,更加有利于达到试题考查的目的。如阅读命题的指向应该是基于文本获取信息,加以推断、解释、分析、评价等,即“(阅读命题)必须让读者去读和做一些与读有关的事情”,避免考生运用答题技巧、基本常识等得分,尽量避免非阅读因素的干扰。如全国卷Ⅰ“文学类文本阅读”第4题: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以“赵一曼女士”为题.不同于以往烈士、同志、英雄等惯常用法,称谓的陌生化既表达了对主人公的尊敬之意,又引起了读者的注意。

B.“通过对此人的严厉审讯,有可能澄清中共与苏联的关系”,这既是大野泰治向上级提出的建议,也暗示他已从赵一曼那里得到有价值的回答。

C.“他指着石碑说,赵一曼?我说,对,赵一曼。”两个陌生人之间有意无意的搭讪,看似闲笔,实则很有用心,说明赵一曼仍活在人们的记忆里。

D.医院是“我”与赵一曼的连接点.小说由此切入主人公监禁期间鲜为人知的特殊生活经历,在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中再现了赵一曼的英雄本色。

该题很容易选出正确答案B,材料和问题是对一个英雄人物的记述与评价,正面评价一般为“正确”的判断。如A项所述是写作的一种常见手法,外加“尊敬之意”增强了选择的排除性;C项“看似闲笔,实则很有用心”也是一种写作常识,“说明赵一曼仍活在人们的记忆里”一句增强了选择的排除性;D项中“鲜为人知的特殊生活经历”是套话,的确很少人知道,很容易认定为“正确”信息,外加“再现了赵一曼的英雄本色”也更加确信其“正确”性。唯有B项最有可能“不正确”,因此不需要阅读材料,从选项的“有可能澄清”的未来时的推论与“他已從”完成式的表达矛盾中,很容易看出该项是“不正确”的。在与材料关联不够紧密的情况下,运用“排除法”这一答题技巧得分,影响了阅读试题的信度与效度。同样,写作题应努力回避非写作因素的干扰,避免影响测试写作的信度与效度。如全国卷Ⅱ写作中材料内涵的丰富性和深刻性对于高三学生的审题具有很大的挑战性,阅读材料需要花费较多时间理解、分析、推论,影响了考生写作的时间和精力,甚至会因为“偏题”“跑题”而失分。尤其在长期以来主题决定论的思想影响下,考生会因为几分钟阅读的偏差产生写作得分的巨大差距。因此,为了更有效地考查考生的某些具体能力,有必要纯化考题的测试目的。

总体来看,2018年语文高考全国卷命题较好地体现了历史与现代、经典与生活、文化与语用的结合特点,体现出党的十九大精神对语文教育的指导,引导考生树立远大理想,具备较高的语文素养,从而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猜你喜欢

试题考查素养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