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课堂巧借比较提升学生核心探究思维
2018-05-30王中华
王中华
语文课堂提升学生核心探究思维
语文教学中,学生核心探究思维主要受三方面因素影响:
学情因素:学生的创新力
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创造。从学习过程中的核心探究思维的内情驱动来说,学生要真正实现自我的学习成长,其根据在于我们教师能从实际出发,帮助学生有效实现其内心自我的强大,实现其学习目的的明确与学习过程的清晰,依此实现其内在探究的自主与探究思维培养的达成。
教师因素:教师的引导力
过去的教学,侧重教,追求“以讲代教”,认为“教”是“学”的前提和主要途径。教师在教参的束缚下,不用自己思考怎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也在教师的鸡零狗碎的讲解下,失去了学习的灵动与自由的思想。探究性学习则不同,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教师作为课堂主导地位的定位得到明确,一“主体”一“主导”,看似教师在课堂的角色失去“光芒”,实则提高了对教师的要求。因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的因势利导的启发比简单直接灌输知识更需要考虑灵动巧妙的教学设计,更需要适时把握学生心理。因此,探究性学习对教师引导能力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
文本因素:文本的差异性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文章主题的解读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种是教师照搬教学参考书上的“固定答案,不加针砭而是照本宣科,另一种是教师脱离文本及课程目标体系而自我解读,脱离实际而自我随意。应该明白,单一、固定的阅读答案根本就是束缚了学生思考的自由空间。学生本应有的理性判断、独立思考、丰富想象等思维,在这种主题单一化、程序化教学中慢慢消失。为考试而肢解式的课堂讲授也直接影响了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这样做的后果必然造成学生不能领会整篇文章的辞章技法和主旨灵魂,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都是无益的。
鉴于上述因素,教师采用的探究方式教学,应该给学生指明方向,提供途径,使其学有章法,究理可依。
语文课堂提升学生核心探究思维的途径
激趣入门:提升学生核心探究意识的起点
( 1 )激发兴趣,提升自信心
要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首先要使学生对所学问题发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探究不能纸上谈兵,而是有的放矢。以有趣的问题情景为向导,教师引导和鼓励学生大胆挑战问题,踊跃表达,潜移默化,促使学生品尝到兴趣带来的喜悦之情,也必然促使学生开口表达,进而逐步树立主动克服学习中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 2 )立足学情,从易处模仿
学生是阅读教学的主体,模仿就是探究的第一步。学习中的模仿,是人类认知语言习得的重要途径,人的语言本身就是模仿探究的产物;模仿更是积累语言材料的方法。仿效先进,目的就是扩大自己的经验,进而为一步创造发挥奠定基础。学生要把课堂上学到的写作知识转化为写作能力必然要经过模仿借鉴这一形式。从易到难的模仿,实现有意识的探究,层层递进,其实就是语言文字的探究。这是日常教学中普遍的现象,可是学生并不知道自己迈出自主探究的第一步时,其实已在此门中。
( 3 )培养习惯,初窥探究方法
探究性学習提倡让学生自主探究,学生个性差异起点各异,引导其触摸成就感,抓住兴趣点去体会不同层次表达,培养学生核心探索思维。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探究习惯密不可分:边读边写,圈点勾画批注标记能很快掌握文章的重难点,是探究发生的基础;边读边思,带问题阅读,使探究更有目的性;预习复习,既是知识的学习和巩固,更是探究发生的沃土,对比联想想象模仿分析评价,探索之花才能盛开。
对比入手,以点带面:提升学生核心探究思维的含量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多种事物间的区别与联系,要能做到准确把握它们之间的差别与各自特质,采用比较是一种有效办法——历史最悠久,操作最易上手,结果也最具直观性。
比较法作为最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广泛应用,无论阅读还是写作,细小到字音、字形、字义的比较,宏大到篇章、单元、作家风格的比较等等,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培养有重要意义。下面笔者从文本阅读角度,浅析阅读教学中巧借比较来提升学生核心探究思维的过程。
( 1 )直观示范,探究设方
任何一篇文章都是由字、词、句、段基本单位组成。解读文学作品,首先要从基本的词语应用入手,继而研究其语段设置、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等。笔者认为,在阅读课堂上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而且间接指导了学生的写作。经常进行遣词造句的比较探究,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炼字炼句能力,而且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 2 )纵横运用,比较有法
为了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阅读教学中借用比较方法实现探究思维培养,除了广义的即在文本的内部作纵向的比较探究,如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人物形象、环境描写等比较探究,还有不同文本之间的横向比较,同一作者不同阶段作品比较,或不同作家不同题材作品比较等。教学中,设置主问题,做到起承转合,感知探究品析,环环相扣。每一问题都建立在充分诵读上,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在合作学习中训练学生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综合能力,拓展思维深度和广度。
( 3 )以点带面,拓展迁移
阅读是为写作服务,比较是为探究开路。在教学中适当借用比较,以点带面,引导学生迅速地认识不同文本在布局谋篇上的不同需要,更精巧地对自己的文章进行构思。在引领学生认识作者构思之巧妙、文章结构之合理方面,比较探究式阅读以读促写,又给学生写作构思、组织材料方面的深刻启示,可谓一箭双雕。
( 4 )合作构建,分层有度
课堂教学过程中,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密不可分。以小组形式开展的合作探究交流可以使每个成员大胆发表自己意见,平等参与。但是,也有弊端,因个体差异会出现一言堂甚至无言堂现象,违背初衷。为避免这些不良影响,排除小组人员配置等外部条件,学习任务布置应分层有度,各尽所能,扬长避短。细化任务,分层布置,逐字逐句,作必要的引导,鼓励每个学生尤其是那些沉默寡言的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力争在每个小组内形成双向或多向影响模式,使探究性阅读朝着正确、有序、健康的方向发展。
赏评探究语言:巩固学生核心探究的成果
语文的根是语言,探究的结果一定要通过对语言的比较和揣摩,学生才能感知到语言的精妙,领悟到某些精彩文本在用语用词上“无可移易”的道理,从而产生对语言的敏感,逐渐滋养准确精妙地运用语言的能力。
( 1 )替换比较,品出语言的情韵
替换比较就是把文中的词语、句段换成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另一种说法,在推敲两者的过程中,通过挖掘词语所包含的内在的具体意义。
第一 ,换词比较:换词比较是品析玩味语言的一条简捷的通道,是品析语言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多进行这样的训练,能培养他们推敲词语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有些字词的运用更是精妙至极,即使是用意义再相近的词语替换也难奏其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抓住文中富有蕴意的字、词,反复咀嚼,比较品评,悟得内涵,锤炼语感。俗语说有比较才有鉴别,学生在对不同词语的比较当中,才能发现课文中语言运用的妙处。
第二,换句比较:语言品析中的换句比较是指在品析语言的时候引领学生有意改换句子,并与原文进行比较。一般而言,议论文中的换句比较,可让学生体会议论文语言的逻辑性,论据与论点的严密性;说明文中的换句比较,可让学生把握说明事物的特点,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叙述、抒情性文字的换句比较,可让学生体会其语言的生动性,主旨的深刻性。更换句子进行品析,学生方能发现文本语言的妙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采用换句比较的方法品析语言,既可以根据语境完全改换句子,也可以把感叹句改为陈述句,把陈述句改为祈使句,或感叹句改为反问句等等。这样一番换句比较辨析以后,文章的主旨得到了挖掘,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把握,从而真正地有所得。
第三,换读比较:所谓的换读比较就是在朗读句子的时候采用不同的语调进行朗读,引导学生从中比较品析。换调朗读,让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作者遣词造句,标点运用的独具匠心之处。朗读涉及到语调的处理,如轻重、缓急、节奏及停顿等问题。事实证明,朗读语调的处理影响到听者对内容的理解,同样也反映出读者本人对内容的理解。不同的语调朗读会使语言所蕴含的内容表现出不同的层次。
( 2 )詞序调换,嚼出语言的思维
词序调换是调换范文中语言叙述的顺序。在文学作品中,作者为了表现语言的生动活泼,曲折多变,突出强调某一个语义内容,往往改变在一个句子里的句子稳固成分的位置,突破词句正常排列的语法顺序,让语言产生一张一弛的弹性,给读者带来多元解读的兴趣。当我们根据语段的性质及事物顺序,初步把握语段的大意和语段的层次结构以后,我们就需要根据语段的语言问题,调整每组内的句子的先后关系:既要注意保持陈述对象的一致和句式的一致,又要注意双面词的照应,上下文的承接,同时还要注意关联词语的照应和音节和谐。所以,排序的过程就是与文本、与作者交流并产生共鸣的过程,是一次很好的品析语言的过程。
( 3 )增删比较,悟出语言的意蕴
在课文中,有很多词句用得准确生动,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是作者经过反复推敲之后写下来的。教学中,如果我们没有抓住这些词句进行品析,那么,学生对于作者是怎样表达这些思想内容的,就会缺乏比较具体的、全面的了解。
第一,增词比较:增词比较是指在在原文上添加标点、字词,然后让学生对添加前后进行比较、推敲、品析,从而明白作者的匠心独运,领略文本语言的魅力。在阅读教学中采用如此的增词比较法品析语言,使我们明白作者遣词造句时的独特魅力。采用增词比较法品析语言,可以添加副词,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区分添加前与添加后的不同;也可以添加形容词、数量词,来修饰限制名词,从而区分两者的不同。
第二, 删留比较:所谓的删留比较就是指在语言品味的时候把被推敲的词语减掉,再还原并进行相互比较的词语推敲法。在阅读作品、欣赏语言时,我们从删和留两个角度来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所在:先假设删去某修饰语,将删去的修饰语前后的句意进行比较,从而进一步明白,如果不用某个词来表达,则表现力很差,如果留下了某个词,则境界全出。一删一留,学生会充分体味到作者对语言文字的匠心独运,体味到语言文字的精彩魅力。采用这样的比较品析玩味语言,能使学生对词语、句子的理解更深一层。若长期坚持训练,能培养学生品词品句的能力,能使我们的语文课上品出“语文味”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