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楚文化与楚匠精神

2018-05-30王凡

关键词:楚文化

王凡

摘要:本文对先秦时期楚国包括青铜冶铸、楚漆技术、丝织刺绣、音乐绘画、兵器制造等科学与技术领域的优秀成果进行了挖掘,剖析了具有追求卓越、包容开放、勇于创新等精神特质的楚匠精神,并对孕育这种楚匠精神的楚国社会文化从老庄哲学、巫祀风俗、科技与人才制度等层面进行了探源。当代中国工匠精神倡扬的创新、协同、精进在价值内涵上与楚匠精神高度吻合,重视楚匠精神的当代价值,从楚文化的优秀基因中发掘传承中国工匠精神,是构建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工匠精神的重要路径之一。

关键词:楚文化;楚匠精神;中国工匠精神

楚文化是华夏文化的南支,中国先秦时期,东周文化的精华大半集中于楚文化[1]。是当时唯一能与黄河流域中原文化并驾竞趋的区域性文化,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无数独具匠心的楚国“百工”们创造了异彩纷呈的工艺技术文明,对楚国工匠、工艺及附着于这些物质载体之上的精神外延进行追寻与探讨,有助于我们从多元化的角度挖掘更多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工匠精神,增强对工匠精神的理性认识,并在新的时代大潮中将其重提再塑。

一、卓越非凡:楚匠的匠艺成果及工匠精神

没有工匠,何来工匠精神。在春秋时期,工匠称为“百工”,《考工记》云:“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也谓之工。百工者,皆圣人之作也。”所谓百工,即是当时社会上有专业技术与艺术特长的手工业劳动者。楚国的手工业技术生产者,我们称之为“楚百工”或“楚匠”。楚匠的来源有三种:国工,征发来为官府手工业作坊给摇役的民间工匠,为楚匠的主要组成部分。客匠,系当时受聘或自动流入楚国工作的外国技术工匠,如历史上著名的欧冶子、干将、公输盘等能工巧匠。工奴,在楚国官营手工业作坊中地位最低的技术生产者[2]。无论身份的高低或来源的内外,在长期的匠艺实践中,他们共同为楚国创造了令人惊叹的科技与工艺技术和极具楚文化地域特色的楚匠精神。

(一)楚匠领先世界的匠艺结晶

支撑楚文化高堂邃宇的六大支持分别是青铜冶铸、丝织刺绣、木竹漆器、美术音乐、老庄哲学及屈宋文学,其中涉及到科技与手工艺制造的为前四项,在先秦时期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1.青铜冶铸:青铜冶铸技术是楚匠匠艺高峰中的高峰,春秋中后期,楚国崇武自强,对战争武器需求量大增,以及随着社会的富庶贵族们对青铜器工艺的审美需求增强,催生了楚国青铜铸造技术的飞速发展。考古发现中著名的1978年曾侯乙墓曾侯乙尊盘和河南浙川下寺楚墓铜鉴的出土,显示了楚国工匠们已掌握了包括:失腊法、青铜范、铜铁合铸、铜焊和镴焊等为世所惊叹的世界一流青铜冶铸技术。其中节约成本、提高规模生产效率的青铜范技术、增强青铜器精致繁丽美感的失腊法与铜焊和镴焊连接技术为楚匠们所首创。

2.楚漆技术:春秋战国之际.青铜更多用于兵器.需要制造技术限制较少的漆器在内的日用品去取代它。楚国自然资源盛产漆器,具有制造漆器的优良传统,战国时代即有专门政府机构管理漆器生产,庄子就曾为漆园吏。楚漆色彩绚丽,彩漆颜色种类丰富;纹饰的描画,除了彩绘还能使用细针投影工艺;器物的塑造方面,不仅浮雕还用透雕工艺;胎材料上,楚匠们首创了夹纻胎。同时,为防止胎体因热胀冷缩而开裂,楚匠已掌握了在漆灰中敷设麻、丝等织物的工艺……漆技术在战国各国中首屈一指。

3.丝织刺绣:1982年,湖北江陵马山1号楚墓发掘,当人们缓缓揭开棺盖时,一副鲜艳夺目的蟠龙飞凤浅黄绢面衾及满满一棺丝织品映人眼帘,这座被听喻为“丝绸宝库”的古墓囊括了先秦时期丝织品的全部种类,从中可以一窥楚国纺织工业之发达:当时政府已设置了保证纺织技术规模化与专业化的专门织造机构:“织室”,且丝织品选材精细、做工精良、绣法精致。染色技术中,楚匠们已能克服用朱砂(硫化贡)做染色剂,不溶于水不易附着丝织物的困难;植物染色剂中,用矾石做媒染剂解决了色彩的附着问题,使出土丝织品2000多年仍光泽鲜艳。

4.音乐绘画:湖北随州擂家墩1号墓出土的曾侯乙编钟,是楚国音乐器物成就的集大成者,不仅体现了精巧的青铜铸造工艺,且音乐实践中发声洪亮,总音域只比现代钢琴的音域兩端略少一个八度音程,是世界上最高具有十二个半音阶的定调乐器[3],且有2800多个有关音乐的铭文雕刻于上,令世人惊叹,被称为中国古代第八大奇观。纺织帛画是古代中国画的一种,即在白色的丝织品上创作图画,楚域帛画也是楚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湖南长沙陈家大山楚墓和长沙子弹库1号楚墓分别出土地两幅著名的丝织帛画:《人物龙凤帛画》和《人物御龙帛画》,是迄今中国绘画史上最早的具有独立性、主题性的帛画作品。画面意境深远、人物造型极具楚域特色,涂色方法已能采用分层渲染的技法,显示出相当高的绘画造诣。

5.兵器制造:楚国是在战争中由蛮夷小国发展为泱泱大国的,重军崇武之风盛行,兵器制作更是一路领先。早在《吴越春秋》中“陈音论箭”篇就重点介绍了楚国的制弩技术。考古发掘中,绝大部分楚墓都有剑、戈、矛、戟、镞、钺、殳、锻、匕、弓、弩、盾、甲等兵随葬,复合剑、多头戈、多头戟、和弩机均为楚匠发明,楚人也最先使用铁兵器。1984年从当阳曹家岗5号墓中出土了一件铅锡合金甲,可以弯曲而又颇为坚韧,实为先秦防护兵器之翘楚。

另外,楚国的建筑技术也别具一格,修筑城垣,首创了一门三道的陆门和水门,如郢都纪南城的筑城式样;修筑宫室,首创层台累榭,章华宫就是例证。还有湿尸防腐技术,长沙马王堆1号古墓中的女尸,是防腐学上的奇迹。还有精湛的琢玉工艺,都是楚匠们聪明才智的展露,聪颖灵慧的楚匠在楚国由弱至强的崛起过程中创造了别具一格又领先世界的灿烂工匠工明。

(二)楚匠独具特色的工匠精神

所谓工匠精神,简言之即是劳动者以专注的态度,精益求精、推陈出新,追求完美的职业精神。它包含两个层面,一个是技,是技术性的;一个是道,是精神性的。所有工艺技术绝不仅仅是匠人们机械重复的劳作所能达成,其中必然有着他们精神因素的涉人,楚国优异的匠艺成果背后亦凝聚着楚匠们独具特色的工匠精神:

1.追求卓越:精于作业,乐于奉献。楚匠们践行的追求卓越首先是指技术层面上对工和艺秉承精益求精的完美主义价值追求。《诗经.卫风淇奥》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即是描述工匠在切割、扣磨、雕刻玉器、骨器时一丝不苟、反复琢磨的工作态度,后世由此将其提炼为“切磋琢磨”的精益求精的技艺精神。这种精神体现在楚匠们制造的器物上:如举世闻名的曾候乙编钟可以做到“圜者中规,方者中矩,立者中悬,衡者中水,直者如生焉,继者如附焉”,马王堆出土的汉代素纱“薄如蝉翼”、“轻若烟雾”,用料2.6平方米,重仅49克、湿尸防腐技术可以使古尸千年之后仍栩栩如生……无一不凝聚着楚匠们将自己的技术优势、能力以及资源发挥到极致的工作精神。

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还表现在工匠们即便是掌握了某个领域最优异的技术水平,仍要以敬畏、执着、奉献的态度去完成工作使命的工作境界。《韩非子.和氏》中的琢玉之匠卞和三次献璧,于荆山之下“血泪泣玉”最终成就价值连城的“和氏璧”的历史故事,即是楚匠们这种矢志不渝、甘愿牺牲,以执着之心去奉献于使命的工匠精神的代表与体现,不止追求精益求精的匠艺,且具有一颗热爱工作、执着探索、乐于奉献的纯粹匠心。

2.包容开放:外求诸人,博采众长楚文化本身即是在“南下抚有蛮夷,北上以属诸夏”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极具兼容性。楚匠的工匠精神当然也有兼具夷夏之长的开放与包融。楚国发达的采矿冶铸技术即是在汉东的曾国及今鄂东一带扬越的矿冶技术上发展而来;高超铸剑技术亦是北学中原、东师吴越,如楚地的双孔扁茎剑源于周剑,单孔扁茎剑、空茎剑、柱茎双箍剑则源于吴越;漆器制造方面,无论是胎质上的木胎选取、制胎工艺上的斫制、挖制和雕刻工艺,还是髹饰颜色中朱、黑二色的运用,都是源于对中原艺术中夏、商、周漆艺的继承和江汉地区其它工艺门类的影响。与中原文化的矜持自傲不同,楚匠们对待先进技术从不抱偏见,随时加以改造为我所用,这也是楚国匠艺永葆活力与繁荣的关键。

3.勇于创新:内求诸已,独具一格。勇于创新是楚文化最突出的特点,冯友兰先生曾指出:“楚人虽不沾周文化之利益,亦不受周文化之拘束”[4]历史上的楚国,赢弱之时,为赶超诸国而创新强大之后,为显示独特亦刻意求新。楚匠精神的精髓亦是创新,在融合诸人之长后总能创新出别具一格的工艺文明,如:“郢爱”的使用、制作青铜器首创精密铸造工艺、制作铁器首创铁柔化工艺、漆艺中彩漆、彩绘、制胎工艺等多项创新,就连制作玻璃珠,也别出心裁,首创了多棘形的形状……匠心独具的楚匠们的发明创新才是楚国科技与工艺文明灿烂辉煌于先秦时期的核心因素。

二、楚匠精神的社会文化探源

一种稳定的的精神结构往往依附于其所属的社会文化之中,支撑工匠精神的实质是它背后相互作用的文化。而文化的结构层面则是由心态文化层(包括哲学、宗教、艺术等)、制度文化层、物态文化层等构成。楚匠的工匠精神依附于意蕴深厚的楚文化,解析楚匠精神的内涵,则应从楚人哲学、楚人风俗习惯、楚国科技制度与人才制度等方面进行探源:

(一)老庄哲学

学派文化也有地域性,如儒家文化曾深刻影响齐鲁,法家文化多作用于秦晋,三楚之地孕育了道家文化,道家文化又反過来影响了三楚。而各家学派对待科学、技术的价值观念不一样,也导致了工匠精神有不同的地域色彩。潘光旦先生在《工与中国文化》中提到:“中国文化就大体来说,是不利于工的发展的,儒家思想注重人,不注重物。道家思想注重自然,反对一切入类自作聪明的活动……所谓奇技淫巧的论调在载籍中几乎是处处可见,引不胜引”[5]笔者认为这个观点过于笼统,真正让工匠活动与工匠精神有所失落的其实是传统的儒法思想,在推崇”士大夫”精神的儒家学说那里,人生价值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社会等级观念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法家思想更是致力于探索以术治人、以法平天下,两种学说关注的更多的是人与人、人与制度的关系,重礼文,守法律,以工艺技术劳动为主的工匠活动在其文化传统中其实一直处于被漠视与鄙视的失落状态。道家文化的哲学基础是老庄哲学,老庄哲学以“道”探索世界的本源,探玄理,出世界,齐物我,明自然,关注的重点是自然本质的规律性、自然的奥秘、人与自然的关系,这其中蕴含着对“规律”的探求。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只会激发人对自然的探索、对技术的追求,去除功利的杂质,追求纯粹的技术精神。如后世的道家学派走上了炼丹的道路,虽然目的不是为了探索科学技术,但也确实促进了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庄子》一书中有大量典故涉及到手工劳动者的工艺境界,如“庖丁解牛”、“运斤成风”、“轮扁斫轮”、“佝楼承绸”、“大马捶钩”、“津人操舟”等等,这些工匠们技艺娴熟、匠心专注,手工技艺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出神人化的地步,庄子的本意是通过描述工匠们心无旁鹜“游于艺”的技艺状态,去领悟“道”的真谛,提倡人们达到“心合于道”、“技进乎道”、“道技合一”的技艺境界。这种哲学思想客观上会影响楚匠们的技术观念,促使他们学习安神定气、摒弃杂念专注于技艺,在技艺活动中能精益求精,更加追求作品的巧夺天工。

(二)巫祀风俗

楚地盛行巫风,《汉书.艺文志》云:“(楚)信巫鬼,重淫祀”,楚地的自然环境江湖密布、山狱连绵、原野广袤再加上多民族杂处,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孕育出楚地先民们崇尚自然、敬鬼畏神的传统意念。上层贵族拥王立储、御敌征战等重大活动,必祭奠鬼神;民间生儿育女、寿诞生辰也动辄求神问卜,充满着对鬼神的敬畏与宗教色彩。这种巫风盛行久而久之沉淀为一种文化心理积淀,对楚人的影响主要为:

1.思维方式表现为长于想象,活跃开阔。由于长期淫浸于这种神秘的宗教仪式和巫性色彩浓郁的歌舞音乐之中,楚人的思维不像“敬鬼神而远之”的北方中原人那样严谨规范,囿于理性,而更多属于带有诗性智慧的原始思维,无羁束想象,非逻辑思考,真正是“精鹜八极,心游万仞”,思想极为活跃与开阔,道家哲学与屈赋词章都是楚人这种玄思漫想的产物。而这种思维特点带给楚国工匠们最大的益处是匠艺活动中的勇于创新,与重实践的中原工匠技术相比,楚匠更较少束缚,长于想象,体现重创造的技术特征,更能革故鼎新,创造出独具一格的匠艺结晶。

2.艺术审美表现为神秘浪漫,奇幻自由。敬鬼唱神给了楚国艺术创造以丰富的素材,屈原的作品就充满着这种巫鬼形象与神灵氛围,音乐、舞蹈作品内容也是亲鬼好巫。这使得楚人的艺术审美充满了一种神话般的情趣,音乐舞蹈热烈动荡,诡谲奇丽,绘画飘逸跳动,与视中庸雅正为艺术美感的北方艺术形成鲜明对比。作用于楚国技术工艺则是各种器物上的雕刻、绘画的主题与题材都与鬼神有关,如镇墓兽、帛画升天图等,器物和丝织品上往往有奇幻飞动、艳丽华美的图案,如楚造型艺术中常见的“云纹”,就回旋卷曲,极富浪漫气质。这种受益于巫风神韵的艺术审美,是楚国工艺的特色,也是楚国工艺的一大创新。

(三)人才与科技制度

制度是文化结构中一个重要的构成层面,体现了文化心理的官方意志。楚国灿烂的工匠文明,自然也离不开楚国先进的科学与技术管理制度,我们从人才流动与生产管理两方面进行探讨。

1.开放的人才流动制度。人才是第一生产力,然而历史上“楚材晋用”、“楚材昊用”的事实却让楚国的用人制度一直为后人所诟病。这其实和战国时期“士无定主”“士择贤而流”的历史大背景有关,在那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人才自由流动的时代,晋、鲁、秦、吴越之材同样也曾为楚国所用。有着蛮夷本色的楚人从来没有北方中原那种文化优越感,一直以开放的姿态兼收并蓄着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人才制度上也既“内先于亲”又有着“外适于旧”任人唯贤的一面,大量任用异族贤能之士。如春申君的客卿养士、晋臣田基、卫人吴起、楚俘观丁父、彭仲爽、越人庄舄等列国游士均得到过楚国重用。在外来客匠方面,楚国为了学习吴越的铸剑技术,曾不惜重金聘请干将、欧冶子等吴越名师铸剑,才有了后来如“复合剑”式的制剑工艺;在东进灭掉曾、随等中小国家后,一般只迁其公室,将被灭国家设为县,变成楚国的一部分,以保证那些处于社会底层的众多技术工匠、普通百姓们仍能安居乐业,从事创造与劳动,这也是楚国冶炼技术后来由弱变强的原因之一;公元589年,楚国进攻鲁国,鲁国为了求和,曾应楚王要求,一次性将本国几百名各具特长的能工巧匠作为礼物赠与了楚国,包括一百多名“冠带衣履天下”的“织饪”工匠。充分说明清醒的楚人在攻城掠地、扩张政治版图的同时,也高瞻远瞩,精明地将各国拥有科学技术技能的能工巧匠们网罗至麾下,转变成永久且最有发展潜力的财富——技术人才。

2.专业化分工的生产管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也表现在生产过程中分工的复杂程度上。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各种类型的手工业作坊,生产环节都出现了很高程度的生产分工和协作。首先,楚国已有完备的工官制度,有大批担任着手工业行政管理和技术监督、指导角色的官员,如:工尹、集尹、司徒、连尹等官职,举凡采矿、冶炼、青铜铁器铸造、纺织、漆木、建筑等生产部类,都有对应的管理官员负责。且官吏分配合理,既有全面负责的行政长官“尹”,又有精通专业、熟悉业务的“师”“佐”,各有侧重,各负其责。然后是生产过程中分工细致、明确,如四川广汉郡生产的铜耳杯上,就铭刻了铜杯生产过程中的几道工序及每道工序的制造工匠的名字,分别为:素工昌、休工立、上工阶、铜耳黄漆工常、画工方、别工平、清工匡、造工忠等,由此可见工序之复杂与分工之细致,且显示当时的楚国手工业已有了严格的产品质量检验制度,生产已集中化、作坊化,管理已专业化,都促进了楚国手工艺技术的发展和提高,也是楚匠手工业产品享誉诸侯列国的原因之一。

世居于鲁的中华匠师之祖公输盘(鲁班),早年不容于鲁,在故国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后云游人楚,被楚王委以重任,接连造出了匠艺生涯中的匠心之作:发明了世界最早的无人机飞鸢及用于攻城的云梯和水战的钩镶等当时最先进的新式武器,“为舟战之器”、“作钩绳之备”、“造云梯之械”,到了楚国才是鲁班勤于发明、勇于创造的高峰期,为何?简言之,拥有着除陋举新的创新精神、兼收并蓄的开放气度、浪漫宽松的人文氛围、尊重技术爱惜人才的科学环境的三楚之三、楚匠精神的当代价值。

在科学技术与生产模式已日新月异的今天,多数付诸人力的手工技艺与作坊式劳动早已淘汰出局,互联网、虚拟技术等新技术正主导我们的生活,社会的前行、时代的进步亟需將老的工匠精神注入新的时代元素,以发展的眼光与宽阔的视域去重新思考融入新内涵的工匠精神。那么,新的时代,我们需要怎样的新工匠精神呢?

首先,现代工匠精神的核心是创新。经济学家亚克力.福奇曾说:“美国的工匠们是一群不拘一格,依靠纯粹的意志和拼搏的劲头,作出了改变世界的发明创新的人”[6]这些人诸如:本杰明.富兰克林、伊菜.惠特尼、托马斯.爱迪生和怀特兄弟等人。“发明创新”造就了美国与美国工匠精神,同样,“发明创新”也可以造就新时代的中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时代,中国制造要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要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要向中国品牌转变,中国工匠们绝对不能只满足于“庖丁解牛”式的熟能生巧,更多地需要创新技术的思考方法,不断吸收前沿科学技术,创造出新的成果,才能开拓新的市场空间与商业机会。在传承的基础上扬弃、出新,才会让中国技艺永葆持续生命力。

其次,现代工匠精神的重要元素是协作。在传统观念里,工匠行为是“我”在劳动,但现代社会中,工匠行业是“我们”在努力。数字时代,制造技术与数字技术融合是必然趋势,诸如机器人、卫星、航天器制造等综合性项目存在于我们生活生产的各个领域,任何一次新成就的取得都不可能是闭门造车式的个人行为,往往是借助于跨界团队的精诚合作,资源互补、信息共享、联手合作才能完成系统工程。团队精神意味着开放参与和大众参与,更强调开放、协同与信息共享共用,这就需要现代工匠们不仅注重个体创新,更应具备开源精神,以开放的心胸学习他人、引进外力、兼融异已,借助团队协作的力量,才会让创新变得更容易。

再次,现代工匠精神需要精进的态度。“精进”本是佛教修行用语,指在修善、去染的修行过程中不懈怠地努力,精纯无杂技曰“精”,升进不懈怠曰“进”,后引申为工作学习过程中专心求进,坚持进取。一切粗糙的根源于于浮燥,而浮燥多来源于对利益的过分追逐。现代社会物质丰富、信息发达,到处充满着利益的诱惑,而真正想让工匠精神于全社会开花结果,却不能缺少一种“非利唯艺”的纯粹精神,少一点对物质利益的热衷,适当超越功利主义,专注于工作、学习、技艺本身的乐趣,将工作视为一种精神修行,这种精进的态度与几千年前盛行于楚地的老庄哲学有着异曲同工的价值趋向。只有去除浮燥,精进于业,才会虔敬专一,才会在技术上追求臻于极致的精益求精,才会具有坚韧执着,勇于开拓、乐于奉献的职业精神。

创新是驱动,协同需要包容开放,精进意味着精益求精、执着奉献、追求极致的实现可能,而这些共性关键词与本文前述的楚匠工匠精神有着高度的吻合.二千多年前的楚匠精神中的诸多优秀元素,无疑与新时代的工匠精神有着气质肌理上的内在呼应与联系,某种层面上说,楚匠精神是中国新时代工匠精神的代表。好的传承都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精神的有效结合,武汉市作为全国创新型城市,至今打造的“追求卓越,敢为人先”的城市理念也与新的工匠精神部分趋同,如何探讨楚匠精神与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渊源关系,从楚文化中汲取优秀基因,让新的工匠精神融入城市精神,是每个楚人眼下应该思考的要务.也是每个楚人的责任!

参考文献:

[1]王纪潮.异彩纷呈:楚文化与希腊文化[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2]刘玉堂.楚国手工业技术生产者的身份与地位[J].自然科学研究,1995,14(2).

[3]周家洪.楚文化的创新精神及其成因[J].荆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4]涂文光.楚国哲学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

[5]潘乃谷,潘乃和.潘光旦选集[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448.

[6][美]亚克力.福奇.工匠精神:缔造伟大传奇的重要力量[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7.

猜你喜欢

楚文化
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设计作品
湘楚文化之杨家将与太极起源
荆楚文化在大学英语课堂的传播和发展*
荆楚文化 漆器之美——项目式美术课程设计的探究学习
荆楚文化的特质及其现代价值研究
宿迁西楚文化的传播现状与对策研究
秦楚文化交融的结晶:商洛花鼓
对楚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考
楚文化在当代公共艺术创作中的体现
第二届楚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点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