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 危机公关中的“无为”和“有为”
2018-05-30余平
最近对于星巴克来说可谓是“多事之秋”,先是星巴克中国市场上的“致癌”传闻,接着美国本土市场又出现种族歧视事件,真可谓祸不单行!星巴克却在两次危机中有的放矢,运用合适的公关策略力挽狂澜,转危为安,堪称危机公关中的经典,甚至可以写入公关教科书。
一、致癌事件中的“无为而治”
(一)事件始末:
“星巴克咖啡致癌”的最早消息发布于3月30日(上周五)下午,由一个叫做“澳洲Mirror”(镜报)的自媒体首发,31日晚上这篇文章的浏览量已经是10万+,更多的网络媒体开始跟进此事。4月1日是西方的愚人节,国内一些网民还在怀疑这是不是愚人节的一个玩笑的时候,传统媒体也纷纷介入,鋪天盖地的线上线下报道使得大家认为星巴克跟“致癌”划上了等号,这个品牌出大事了。
这篇自媒体的报道最终被证明是失实的,但当时文章的“有理有据有节”让很多网友信以为真。同时,标题的《星巴克最大丑闻曝光,全球媒体刷屏!我们喝进嘴里的咖啡,竟然都是这种东西……》,非常具有点击欲,加上当时中美贸易的大背景,该文章被很多网友疯狂转发并最终刷屏。这使得星巴克致癌的信任危机达到了顶峰。
(二)该报道几可乱真,杀手锏在于:
1. 有法院判决。这是美国一家法院的判决,要求星巴克必须要在所售咖啡的外包装上标准“有毒”提醒;且“有图有真相”,截屏了一些外稿,只选择了对星巴克不利的消息,把“信息不对称”放大到了极致。
2. 咖啡确实有毒。为什么星巴克的咖啡有毒?因为有丙烯酰胺!新华社也报道过,这玩意确实能致癌。全球媒体刷屏了,都在报道,包括华尔街日报、美联社、路透社等,附上了很多截屏,让人不得不信。
3. 星巴克不道德。星巴克为了自己的利益,长期向公众隐瞒这一事实,隐瞒了8年!
4. 情绪战胜真相。“最大丑闻”与“隐藏了8年”……看似高大上的星巴克,其实也很“龌龊”,是不折不扣的“奸商”。虽然文章里也提到了不止是星巴克咖啡致癌这个事实,但星巴克在中国市场太顺风顺水了,枪打出头鸟。加上中美贸易战的大背景,民族主义情绪爆棚使得很多人要转发揭露美帝这个品牌的“真实嘴脸”。
(三)星巴克的应对和效果
星巴克并没有急于自证清白,在其官方微信和微博发布声明。而是充分借用外力,如国内专家、传统媒体、权威公众号辟谣,行业协会力挺等。其中全美咖啡行业协会(NCA)官方声明最具说服力:“咖啡早已被证明是对健康有益的饮品。此次法律诉讼产生了一个可笑的结果,这项第65号判决使消费者倍感困惑,并且也无益于公众对健康的认知。”另一方面,借助新媒体平台及权威公众号的辟谣功能,其中微信平台运用丁香医生的第三方公众号进行了公开辟谣,将这片文章定性为谣言。最后一点,专家、医生对“丙烯酰胺”这一“玄乎”词汇的解读和健康知识的普及,终于让大家放下了这颗悬着的心。
在整个事件中,星巴克没有正面出击,自证清白,而是借用外力,曲线救国。最终,看似“无为而治”,星巴克却在普及咖啡知识、商业道德和新闻伦理的舆论冲突中赢得了民心,反而成为了不实新闻的牺牲者和被同情者。短短24小时不到,危机基本化解,星巴克不仅没有替咖啡行业“背锅”,还获得了很多消费者的支持和同情。有的网友开始调侃:“看到星巴克有毒很震惊,赶紧买了一杯压压惊!”专业媒体人也站出来抨击自媒体的无耻,称这是 “把焦虑换流量的肮脏生意”。
二、种族歧视风波中的“有所作为”
(一)事件起因:
4月12日,两名非裔美国男子走进费城一家星巴克想借用店内厕所。但是由于没有进行消费,店员拒绝了这一要求。两人也没有与店员继续争执,而是坐在店里一边玩手机一边等朋友——当地的一名犹太商人。于是星巴克拨打了报警电话称其“非法入侵”,警察赶到后将二人用手铐逮捕。最终,2名男子无罪获释。有人将整个过程拍了下来并上传到网上,视频很快便获得了高达数百万次的点击量,引发美国民众的抗议,很多人呼吁抵制星巴克。社交网站“推特”上还掀起了“抵制星巴克”的运动。
(二)星巴克的应对
同样是在新媒体传播引发的公关危机,这一次星巴克却一改两周前危机公关的“无为而治”,而是主动出击、积极作为。迅速制定了快速、有效的一系列应对措施。
1.主动承担错误,积极进行补救。星巴克第一时间在Twitter上发布声明道歉,首席执行官凯文·约翰逊(Kevin Johnson)称这种情况是“应受谴责的结果”。他不仅解雇了有歧视嫌疑的经理,并亲自飞往费城与被捕的两位男子见面,当面承认错误。之后星巴克召开了新闻发布会,CEO凯文·约翰逊和两位受害人的律师还发表了联合声明。
2.最高领导人亲临现场,并频频道歉。首席执行官凯文·约翰逊第一时间飞抵费城,解决该危机事件,并和费城的市长见面。“我和我领导团队在费城待了几天,我们倾听了社区的意见,了解我们做错了什么,以及该采取哪些步骤来解决问题。虽然这不仅限于星巴克,但我们致力于成为解决方案的一部分。”并利用各个场合、各种媒体、各种机会向非裔人群道歉,向公众道歉。声称星巴克“并不是这样(种族歧视)的地方,更不会这样发展……”用美国国家公共电台(NPR)的报道描述来说:“一直在进行不间断的道歉之旅”(has been pretty much been on a nonstop apology),可谓是诚意十足,歉意满满。
3.借机整改,全员公关。星巴克就这一事件进行全公司整体培训,对象是全美所有门店雇员和办公室职员,总共17.5 万人,培训旨在“消除公司内部存在的隐形偏见,维护团结、避免歧视,并且保证所有人来到星巴克都将受到欢迎并得到保护”。培训并不是由星巴克员工来完成,而是请了社会专家和名流,包括美国司法前部长艾瑞克·霍尔德(Eric Holder)和美国全国有色人种协进会(NAACP)和反诽谤联盟(ADL)的代表。该培训计划在5月29日下午进行,届时星巴克将关闭所有8000家门店,损失将高达 1670 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亿元)。
(三)事件效果:
星巴克的种种作为让公众和媒体看到了它们的诚意和努力,用各种方式表达出了这样一种声音:“我们已经深刻意识到了该问题的严重,而且努力采取措施来解决问题”,回应和措施都如教科书式的完美(a textbook response)。位于费城的沃顿商学院的品牌学教授亚美利卡斯·里德认为星巴克的公关很好地做到了三点:第一,要向受影響者表示同情;其次,要尽量控制事态发展;第三要证明你会采取行动。尤其是全国范围的关店计划,更是展现出了星巴克对种族歧视“零容忍”的态度。
三、两者分析
两者危机都源自新媒体,处理的方式却截然不同,一个无为、一个有为,其实都遵循了危机公关当中的基本原则,同时根据危机的性质而做出的。
第一种处理方式,看似无为、实则是“顺势而为”,暗含了道家“无为而治”中遵循规律、顺势而为的真谛。这类危机一定是企业本身没有做错,危机的来源是谣言或者媒体,属于“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或“躺枪”类型。如果星巴克一定要争论个是非曲直,要去纠正、阻挡当时汹涌的民意(加上中美贸易战的背景),极有可能是逆水行舟,翻船可能性极大;而研判形势,找准水流的方向,顺水推舟,借他人之力,反而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2017年无印良品在央视3·15晚会关于核辐射地进口商品的乌龙报道危机中,也是采用了类似这种“无为”“性冷淡”式的处理方法。两者的共同点就是基于企业本身没有过错。
第二种处理方式,积极作为的主要原因是企业犯了错误,而且是美国政治、商业等领域甚为忌惮的种族歧视问题。这种类型的危机还想通过权威第三方、名人专家等来帮忙救场很难奏效了,只有通过自身主动承担责任、领导人亲临现场、后续积极补救等措施加以处理,甚至承担巨大的损失也在所不惜,这样才能赢得公众、媒体、舆论的谅解。当然,这也要基于星巴克本身在类似问题上的一贯立场和长期表现,如果该类事件上星巴克屡有前科,再好的公关举措都会被认为是在作秀而已。如在种族平等问题上,星巴克于2015年联络了数家美国公司,向16—24岁的少数族裔年轻人提供 10 万个就业机会。2017年,在特朗普签下“穆斯林禁令”后,星巴克立即公开表示反对,并宣布在5年内聘用1万名难民。上个月,星巴克还宣布已经为所有美国员工实现了100%的性别和种族薪酬平等,并承诺为其海外业务做同样的事。星巴克公布的数据显示,少数族裔占其在美国员工总数的40% 以上。
四、总结
成功的危机公关一定要有良好的品牌形象做基础,否则再多的危机公关都是奇淫巧技,很难换取公众的信任和原谅。案例中的星巴克无论是“有为”还是“无为”,都始终坚持做好产品和服务,始终坚持把消费者放在第一位,始终热心参与公共事务,这才是危机公关能长袖善舞,力挽狂澜的底气所在。“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国内企业在学习和借鉴星巴克危机公关成功经验的同时,更应该踏踏实实做好企业、认认真真打造品牌,这才真正是避免危机、解决危机的最终王道!
参考文献:
1.面对谣言刷屏,星巴克的危机公关为何如此轻松?http://3g.163.com/dy/article/ DEDPJIJ20519C4LQ.html
2.星巴克闯大祸了!8000家门店将停业3小时,涉及员工17.5万名h t t p : / / w w w . s o h u . c o m / a/228832182_464025
(作者简介:余平,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文理学部公共关系学系教师、副教授,研究方向:公关与广告,新媒体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