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闲行以致远

2018-05-30杨坤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18年11期
关键词:汉斯老屋语文

推荐语

我第一次见到杨坤,是在一次磨课研讨活动上。

上课的人不是他,可让我惊讶的是他这个“配角”比“主角”更积极主动:思考、提问、记录、演绎……不明就里的一定以为他是上课的老师。

第二次见到杨坤,是在四川省小学语文群文阅读展示活动上。

如果说他临时换课的“壮举”让我惊讶,那么他在课堂上所呈现的状态更是让我惊喜:轻松、自由、幽默、真实……极强的代入感,无论听课的老师还是学生,几近忘我!

第三次,他参加全国小学青年教师语文教学观摩活动,我看到了他对语文教学的理解和探索。文本阅读、学习过程、教学方式……他用阅读和思考走向了语文的本质。

……

闲步观鸟鸣,静坐听花香!他的一次次成长,是一次次心灵的旅行!

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小学语文教研员 ——刘晓军

乐,在其中

如果有人让我沉思片刻,慎重地回答:你的人生中最幸福的是什么?那么我会说:做一件事,享受它的过程,乐在其中!

一、读书之乐

在我读初中的时候,老师和家长总是叮嘱我要好好学习,别去做那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比如,读闲书。但是,我很幸运,我还有这些回忆——

那天我借到半本《民间笑话》,这本书第二天是一定要还的,所以我得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把它拿下。但是,妈妈是不会允许我看这些闲书的,可我自有办法。写完作业,我把语文书的封面、封底撕了下来,成为一个活动的“包书皮”,然后用它把这本《民间笑话》包起来,大大方方地坐在妈妈的对面,津津有味地读起来。我妈没上过学,她只知道那个书壳是语文,里面写的是什么?呵呵,她哪知道!看到我这么认真地“学习”,她开心地夸赞:“我儿子真行!”

看书最安全的地方,是在放学的路上。可是我骑自行车去上学怎么看书呢?推着“大28”自行车出了校门,从竹林里找四根老得发黄的篾片,用树皮把篾片的一头绑牢在自行车的“龙头”上。然后把那本《楚留香传奇》翻开,使劲把书的脊梁骨压平,往篾片平台上一放,潇洒地跨上车,看三眼书瞟一眼路,多么潇洒!在那条被油菜花陪伴着的公路上徐徐前行,恍惚中,我就是“盗帅”楚留香,翩若惊鸿,矫若游龙;公子伴花失美,盗帅踏月留香;“闻君有白玉美人,妙手雕成极尽妍态,不胜心向往之。今夜子时,当踏月来取,君素雅达,必不致令我徒劳往返也”……砰!不是说今晚子时才来吗?现在还是大白天,怎么天就黑了?使劲儿摇摇脑袋……再使劲儿把脑袋往外拔……哎呀——原来是一个九十度的直角弯,我没转车头,一个倒栽葱,脑袋钻进旁边的泥水沟里了!我毁了以轻功著称的“盗帅”的一世英名啊……

书中自有黄金屋、千钟粟、颜如玉这样的话对我没什么用,“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样的话对我也没什么用。小时候,我如此痴迷读书只是因为身在大山里,除了书之外,没有什么其他途径能了解这个世界——那时家里连电视机也没有——所以,那时的读书乐趣便在于让我的想象和意识走出山围,看到了好多眼前没有看到的斑斓。即使到后来成年了,读的书类越来越丰富,我也常怀着对书里内容本身的好奇与喜欢:读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时时把自己的、他人的夢拿来对照印证,其乐无穷;读吴忠豪的《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瞪大眼睛被他们的研讨方式所吸引;翻阅《空气动力学》是因为很想知道打乒乓球时的上旋球和下旋球是怎么产生的……所有读书的目的和初衷,都是为了感受书中的乐趣和满足自己心中的那一份好奇。此时的乐,便在书中,亦在读书中。

故而,现在每次接到一个新班级,我的第一课就是把孩子们带进图书室,我允许他们任意翻看,“猴子掰包谷”似的一分钟换一本可以,一口气读完也可以;站着、坐着可以,躺着、靠着也可以;大部头全是字的可以读,一个字没有的漫画书也可以看……总之,第一课,就是让他们享受书的乐趣、读的乐趣。我更喜欢听到他们说“哇,太有趣了!”“天啊,山羊居然把它的朋友全都忘了!”“世界上怎么会有这样的花?”而不是说“耶,我又得到一颗五角星了”“读了这本书,我妈妈就会带我去肯德基”……

读书,是因为读书这件事很有乐趣,书很有乐趣。

能这样想,乐,就在其中。

二、磨课之趣

一个白丁能进入学校的磨课团队,完全是一个偶然。

源于当时一堂组内教研课《秋思》,上这节课也是一个偶然。

2006年,我刚进入继光实验学校当语文老师。某一天我走进教室,这堂课的计划是学习古诗《秋思》,在刚上了三分钟后,我突然决定把这首诗留下来作为组内汇报的教研课——其实到现在我也没搞清楚为什么要这样做——作为一名新老师,我完全不懂什么教学技巧与法则,就是觉得这首诗很有意思。于是在接下来的两周里,每天在空余时间脑子里都会浮现这首诗,一有点教学想法或“灵感”我就赶紧记下来。最荒诞的是一天晚上的梦里,真的有一个白胡子老头儿来给我说这个课可以怎么怎么上,乐得我醒来后赶紧把他说的写下来,然后对着笔记本拱手叩拜……最后,我带着满脑子的“灵感”去上了这首《秋思》。课上完了,让交教案,我交不出来,因为还没写。

这篇《秋思》,让我成了学校语文教研组磨课团队的一员,一磨就是八年,这八年,既是磨自己,也是磨别人。磨了县一等奖,市一等奖,省一等奖。我压根没有想过自己会站在省小语赛课的讲台上,这也是一次偶然。

2015年,一个特殊的原因,我作为临时“替补”去参加四川省的一个小语赛课。最大的挑战是从选定课题到赛课不到一周时间,好在八年的磨课经历让我不太慌乱,而且我的“脑子灵感”备课法也派上了用场。每次试讲,都是在脑子里构思,然后在一张A4纸上画几笔草图,便走进教室。我去试的,是我的想法……同样,这次上交的教案,依然是在赛完课后写的。而这次的偶然,造就了参加2016年全国小语赛课的必然。

这一次,我既是被“打磨”的对象,同时也是磨课团队的一员。所以,我常常在两个角色间扮演“精神分裂”,“善变”成了我这次磨课的标签,到后来团队的老师们很怕听到我的口头禅——“我有一个奇妙的想法”。

其中的一个小插曲,是我不久前才知道的:

我上课的时间是2016年12月5日上午,在12月4日晚上,我又说出了那句话——“我有一个奇妙的想法”,打算把教学设计的第二大板块整块换掉,完全用另一种方式来展现人物描写的秘妙。当我说出这个想法时,团队的同志们脸上瞬间变换了好几种表情,他们说要出去买水果,让我自己先捋一捋。等他们回来后,看见他们满脸喜悦,然后我们就愉快地展开了新的工作。在一年半之后的某一次闲聊中,他们才告诉我:那次他们出去根本不是去买水果,而是出去“骂”我,因为不敢当面“骂”呀,怕影响我的情绪,第二天“耍脾气”不上台可怎么办?当我听到这个消息后,我说:“我想私人颁给你们一个奥斯卡小金人!”

从此以后,大家说别人是临时改课不开心,我是临时不改不开心。

其实,这既不是因为我“艺高人大胆”,也不是我“天生反骨”,而是我喜欢磨课中那种思考的过程和状态,喜欢去寻找不同的方式来学习文本的过程,寻找和探索的乐趣就如同爱迪生发明电灯,我认为爱迪生做上千次试验,并不是为了证明自己是个伟大的发明家,而是他克制不了自己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于是就一直停不下来。

这乐趣,其实一直藏在过程中。而一个人最大的幸福与幸运,也许就是做任何一件事情,能够乐在其中!

猜测与推想在教材内外的应用

统编本教材非常注重阅读策略的学习,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研究的阅读策略是“猜测与推想”。

那么,在教学过程中会面临什么困惑?可以有哪些策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来运用它呢?我以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为例做简单探讨。

一、 猜测和推想在课内教学中的困惑

阅读猜想可以带来很有乐趣的阅读体验,当学生在一次又一次对未知故事进行猜想和印证时,他们那强烈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常常留给我们深刻的印象。但是,当这个故事已经被学生阅读后,很多教师就有可能会皱着眉头:这还怎么猜啊!比如《总也倒不了的老屋》,如果学生已经阅读了这个故事,那么当你问:老屋会答应小猫的请求吗?学生就会异口同声地回答“会”;当你问: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他们会争先恐后地告诉你:接下来是小蜘蛛来找老屋帮忙……此时,教师只能无奈道:这还猜什么呢?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这样的“答案”是粗浅的,是没有思维含量的,只是对故事内容本身的回答,甚至与语文的关系也不大。而阅读推想是一个思维的过程,由此,我经过一些思考与试验,希望可以从“重隐性,轻显性,重过程,轻结果”这个思路入手,从语文的角度来解决一些问题。

二、 课堂阅读教学中的猜测、推想策略

1.运用阅读经验推想文本属性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第1自然段:

老屋已经活了一百多岁了,它的窗户变成了黑窟窿,门板也破了洞,它很久很久没人住了。

我们需要让学生关注到“活了”和“岁”这两个词。这两个词是用在人身上的,一般来说,房屋这类没生命的物体是不能用“活了”“岁”的,于是,我们需要学生回忆,他们在自己的阅读经歷中,什么样的故事会这样用?学生一回忆,就会找到:原来我们读的童话故事就有这样的情况。那么,根据这个已有的阅读经验(文学知识储备),可以推测出这可能是一个童话故事。于是,我们就可以把学生从文本的显性信息引向隐性的信息:童话的属性。

在学习下一篇课文《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时,就有同学在开课时主动推想:胡萝卜是普通的蔬菜,却把它叫先生,只有童话故事里才这样写,所以我推测这可能是一个童话故事。

同样,在课外的很多童话故事中,当我们看到“老巫婆”“大灰狼”等词语时,已有的阅读经验就会告诉我们他们是坏蛋,于是我们可以推测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可能是他们用诡计或恶行去算计伤害别人(比如安徒生童话《打火匣》中老巫婆让士兵到树洞里去“寻宝”)。

运用已有的阅读经验来帮助读者推想文本中隐性的内容,是语文本体性的学习和训练方式之一。

2.用生活经验推想故事情节

这个策略的关键是如何调动生活经验,所以教学时重点在于联系生活经验的过程。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第3自然段:

“等等,老屋!”一个小小的声音在它门前响起,“再过一个晚上,行吗?今天晚上有暴风雨,我找不到一个安心睡觉的地方。”

在推想“这时老屋会答应这个小小的声音的请求吗?”时,我们要帮学生回忆或设置一个与此性质类似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在这个场景中做出选择,这个选择的理由与结果,同步移植到故事中,也是故事人物的选择依据。如:

师:如果有一个幼儿园的小朋友和一个六年级的大哥哥都请你帮他们背书包的话,你更愿意帮助谁?

生:幼儿园的小弟弟(小妹妹)!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们更弱小,感觉有点可怜!

师:对啊,越是弱小的对象越能引发我们的同情心。相同的情形与道理,你们的理由也完全可能是老屋的理由,在面对这样一个小小的声音的时候,他完全可能做出与你们一样的选择。

这种移情同感的思维方式是联系生活的桥梁,教师在课堂上需要做的是帮学生找到这座桥梁,而不是只观望桥对岸的结果。

在《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这篇课文里,当我们看到“对于一根胡子来说,果酱是多么好的营养品啊”中“营养品”这三个字的时候,我们可以推想出接下来发生的故事情节是“胡子长长了”。而这个结果不是重点,重点是这个推想的过程,桥梁在哪里?营养品→生活中自己吃过的营养品→自己吃了营养品的结果→长高、长壮。同理,胡子吃了营养品会长粗或长长,结合课题判断:胡子会开始长长。(此思维模式也可以用“花草树木施肥”推测出来)

面对教材文本中学生已经阅读了结果的情况下,教师应该把重点放在训练学生推想的思维过程上,此之谓“重过程、轻结果”是也。

3.体会文章构思——寻找重复结构

从维谢洛夫斯基的“故事母题”到普洛普的“角色功能归类”,我们都可以发现,故事往往都遵循着一些固定的结构模型来编写。在民间故事、童话、神话等故事中,因为其“方便口语流传”的特性,常常采取重复结构的文段组合模型,这样的结构简单,很容易记忆与传播。

(1)并列式重复。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里:

“好了,我到了该倒下的时候了!”

“等等,老屋。”

“哦,是小猫啊……”

……

“好了,我到了该倒下的时候了!”

“等等,老屋。”

“哦,是老母鸡啊……”

……

“好了,我到了该倒下的时候了!”

“等等,老屋。”

“哦,是小蜘蛛啊……”

……

這种结构方式现在也被广泛运用到儿童诗文或绘本中。如统编本中一年级下册的《荷叶圆圆》、二年级上册的《假如》《“红领巾”真好》、二年级下册的《泉水》、绘本《母鸡萝丝去散步》《小猪变形记》……

(2)逻辑重复。

格林童话《傻瓜汉斯》中的逻辑重复(故事概略):

汉斯把格雷特送的缝衣针插在载草车上回家,妈妈教育他说应该插在衣袖上;下一次汉斯就把格雷特送的刀子插在衣袖上,妈妈教导他说该放在口袋里;接着汉斯就把送的羊羔放口袋里,妈妈说该拿绳子拴着;然后汉斯把送的一块肉用绳子拴着拉回家,妈妈又说要放头顶;于是他便把特蕾莎送的一头牛顶在头上,妈妈说该把牛关在牛圈里;好吧,汉斯心领神会,在未婚妻格雷特来访时果断地把她关在了牛圈里……

一年级下册的《小猴子下山》也是典型的逻辑重复:丢玉米,摘桃子—丢桃子,摘西瓜—丢西瓜,追兔子……

(3)对比重复。

对比重复是一种并列重复的变体,在重复到第三次时翻转,与前两次重复产生对比,达到强调的效果。

如二年级下册《从现在开始》:

猫头鹰说:“从现在开始,大家白天休息,夜里做事。”大家听了议论纷纷,可是又不得不服从命令,只好天天熬夜。……

袋鼠说:“从现在开始,你们都要跳着走路!”听了袋鼠的话,大家直摇头。

小猴子只说了一句话:“从现在开始,每个动物都照自己习惯的方式过日子。”话音刚落,大伙儿立刻欢呼起来。

二年级下册的《三个儿子》、壮族传说《一幅壮锦》、童话《国王的三个继承人》都是这种结构模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掌握不同的故事模型,在学生遇到同类的故事模型时,他们就可以利用模型结构,沿着其思维模式轻松推想出接下来要发生的故事走向。比如《傻瓜汉斯》,学生在听这个故事时,汉斯的每一次“愚蠢之举”都是一次“逻辑重复”,如果学生掌握了这个模型,他会边听边猜,可能在讲到第三次“愚蠢之举”时,他们就能准确地推测出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唯一的不确定,只是这一次是哪件物品而已。

这种故事结构模型是学生推想故事发展的重要依据,也是教师在课堂上训练学生的重要手段。

三、猜测和推想在教材文本教学之外的运用

根据在课内教学的训练点,阅读推想在课外阅读中也能发挥积极的作用。

1.助选书目

到了图书馆,面对那一排又一排的图书,我该选择哪一本呢?一个热爱读童话的小女孩也许会选择《一只想飞的猫》,因为她会推测:猫是动物,如果可以“想”、可以思考,那这只猫就像人了,而把猫当作人来写的,主要存在于神话或童话中。刚读完《哈利·波特》的一个小男孩在看到《狮王、女巫和魔衣橱》时也许不会放过它,他完全有理由从这三个熟悉的词语推测这是与《哈利·波特》一样的“魔法书”……

推测在有目的地选择实用性专业书籍时,作用更大。比如,一位小学语文教师在准备执教《刷子李》时,他觉得自己临时急需阅读一些相关的理论,他来到图书馆,一排书籍中有《56号教室的奇迹》《现代小说技巧讲堂》《现代名家谈语文》《美国学生阅读技能训练300例》……如果他想加强文学知识储备,那么“小说技巧”会吸引他;“名家谈”可以使他产生这样的推测——名师在讲自己对语文的看法认识,这对于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是有帮助的;而《美国学生阅读技能训练300例》里,“技能”会让他联想到阅读技巧、阅读策略,可以预测这本书里有很多实例可供借鉴,不只是一本纯理论的枯燥的书,同时他还可以从“美国”来猜想其中的观点、视角可能会与平时的不一样,可能有一定的新颖性。

此时,猜测与推想可以在阅读的选择性上让我们“心想事成”。

2.提高阅读速度

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不少,跳读扫读是常用的一种。跳读扫读又会依赖于猜测、推想的思维方式进行。从本质上来说,跳读扫读是一种预测与选择,当读到一本书的某一页时,也许你会大概预测到接下来的内容是什么,根据自己的喜好与需求,选择跳过或细读。当然,有的书可以略读,有的书需要精读;有的书此时可以略读,而彼时必须精读。现在我们只讨论在略读时如何运用猜测、推想来进行跳读扫读,以提高阅读速度。

(1)通过关键词预测。

在阅读《三体》第二部《黑暗森林》时,写到罗辑博士在一座庄园与梦中情人庄严悠闲地生活时,前前后后一共大约有几十页,如果一个硬科幻迷在读到这个部分,他也许会根据“晚霞”“清甜的风把庄严的长发吹起”这些信息预测接下来的一大段情节都是写的“谈情说爱”,而不是自己关心的“宇宙的秘密”,于是他可以跳过这一段或几段,甚至一两页,这是不会影响他的阅读期待与体验的;同样,一个平时读惯了散文童话的读者在看到“宏原子”“弦论”“强相互作用力”这些关键词时,也会从另一个角度做出相同的选择。

(2)通过段首句或中心句预测。

根据学生原来的学习经验,就知道一个段落的段首句或中心句有提领全段的作用,那么我们利用这个知识经验,也可以推测出这一段大概会写什么,从而快速扫过这一段后面的相关内容。

比如著名儿童小说《夏洛的网》的第二章:

弗恩爱威尔伯胜过一切。她爱抚摸它,喂它,把它放在床上。每天早晨…… 每天下午……吃晚饭的时候……

我们在读到第一句的时候,就可以推测出这一段的内容就是写弗恩爱小猪威尔伯,后面就是讲怎么爱的行为,一眼扫过去“每天早上”“每天下午”“晚饭时”是从几个不同的时间点来具体阐述,于是,阅读这一段时,可以主要看懂第一句,后面的内容用扫读的方式,从一些关键词去判断验证推想,同一段文字阅读所花的时间变少了,速度自然就上去了。与此相类似,在阅读《富饶的西沙群岛》时,如果需要浏览略读,根据段首句预测,效果也非常明显。

(3)通过结构模型预测。

因为一些故事遵循固定的结构模型,所以在阅读时,我们可以根据文学储备的已有经验,来预测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而特别是当发生同类事情时,我们就可以用跳读的方式进行阅读。比如《小猴子下山》,当读者掌握了这种逻辑重复的模式之后,我们不需要把每次行为的句子都读一遍,只需要在其每次重复结构中找到丢掉和拾取的是什么不同的东西就可以了,甚至,当你找到了“玉米、桃子、西瓜、兔子”这几个“动作对象”后,你就可以把这个故事讲出来。

同样,在阅读《傻瓜汉斯》时,汉斯与妈妈的对话重复出现了五次,完全相同,我们不用每次都去认真看一遍,但每次重复结构里的变量我们要去找到,跳过这些重复对话,你就能找到“针、刀、羔羊、肉、牛犊、特蕾莎”,然后在脑袋里用逻辑重复的结构把故事“组装”一下,于是,这篇近2000字的故事,你只需花原来四分之一的时间就可以把故事的内容搞明白。

跳读、扫读、一目十行,都是需要用一定的方法来专门训练的。从关键词、段首句、结构模型等方面进行推想,就可以为它们提供技术与方法的支撑,从而提高阅读的速度。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应该在学生开始接触和学习阅读的时候,使其养成推想、预测、思考的习惯,并初步掌握一些基础的猜测、推想的阅读方法、策略,并运用到实际的阅读活动中去。

(作者单位:四川德阳市中江繼光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 田 晟

猜你喜欢

汉斯老屋语文
老屋回忆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
魔鬼与天使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你是我的天使
你是我的天使
老屋
老屋夜雨
你是我的天使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