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孩子 享受幸福教育
2018-05-30顾文艳
顾文艳
“芬兰教育以孩子为中心,而非以热衷目标的家长的好恶为重,从更基本、更人性的角度思考孩子的可能需要,然后施予尊重孩子感受的教育,绝非放纵、宠溺。芬兰教育的宗旨,在于提供给每一个孩子均等的受教育机会,帮助每一个孩子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位置,使人尽其才。”
打开陈之华女士的《成就每一个孩子》,扉页上的这段文字在映入眼帘的那一刻,便深深地打动了我。待走进书中,才发现,这样的文字,书中几乎随处可见。
“孩子们的潜力无限宽广,需要你我的敬重、期待、呵护。”
期待,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字眼,期待种子萌发嫩芽,期待每一片绿叶每一朵鲜花,期待花谢后的果实,期待美好的未来。
“芬兰以教育‘大学生的方式,用在我们认为还是小孩子的人身上;他们相信,每个孩子都有无限的潜力和智慧,每个孩子的发展快慢原本就不尽相同。”
那些所谓的高效率、标准化,其实都是把学生当作工业产品了。一花一世界,每个孩子都是唯一的,就像地里的庄稼,没有哪两株是一模一样的呀!我们能做的,不是把所有的庄稼拔得一样高,而是尽力让每一株庄稼成为它能成为的最好的状态。
教育需要农人的情怀,播下种子,慢慢守候种子发芽,开花,结果。每一株庄稼,都有他需要的阳光雨露、土壤和温度,我们能做的就是为他们提供适宜的生长条件。至于他的花美不美,他的果大不大,我们并不该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因为,那就是属于他的那一朵花,属于他的那一枚果。
“儿童心理学与教养成长的各个面向,北欧诸国总是小心翼翼地处理着。”
这个“小心翼翼”是何等可贵,当东方教育用分数把学生划分为三六九等的时候,对许多孩子来说,那分数就是一把利器,它已经给孩子划下了或许一辈子都无法愈合的伤痕。“不分类、不排比、重合作、讲尊重”这些教育的原则,不正是为了呵护那一颗颗幼小而脆弱的心灵吗?
分数是属于孩子的,是老师和孩子间的隐私,不是用来打击孩子的工具。不要让分数伤害了孩子。行文至此,我不禁想起我们班的邢怡。有一次放学时,她的妈妈对我说,邢怡因为好几次单元测试都得了80多分,就觉得很伤心,她告诉妈妈:“我很喜欢顾老师,很喜欢上语文课,也很喜欢看书,可是,为什么我的语文就是学不好呢?”一想到这句话竟然是从一个七岁小女孩口中说出来的,我不由觉得心酸,几乎要落下泪来。每单元的测试卷,是学校统一提供的,测试卷的难度往往较大,孩子考不到理想的分数,必然会挫伤他们幼小而脆弱的心灵。给孩子成功的机会,他们会学得更好。我考虑是不是该让这些孩子完成难度低一些的测试卷,或者干脆就不要进行什么单元测试了。这样的分数,对于孩子究竟有什么意义呢?让一个不理想的分数,伤害了孩子的心灵,打击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那真的是太可悲、太残酷了。
不仅应该根据不同孩子的情况设计不同难度的测试卷,芬兰在教材的设计和编写上,也会考虑到不同的孩子,必须要让每个孩子都有成功的机会。这是多么人性化的教材呀!纵观我们各种版本的教材,有没有这样一种可以让每个孩子都有成功的机会的教材呢?很显然,没有!
在《东西教育观的差异》这一节中,马提讲述了自己的儿子在青岛上幼儿园时的一件“趣事”。马提去幼儿园接儿子的时候,发现幼儿园走廊里布置着孩子们的绘画作业,他看了又看,就是没有发现自己儿子的,他向老师询问:“为什么我儿子的作业没有挂在墙壁上?”老师从抽屉里翻出马提儿子的作业说,因为他画得太难看,所以不能挂在墙上。为此事,马提去找了园长,要求张贴儿子的作业。后来,马提果然在走廊里看到了儿子的绘画作业,但却看到老师在作业下面添了一行小字:“这是外国小朋友画的。”
说是“趣事”,因为读到这一节时,我实在是忍俊不禁。可是,笑过以后却是更深的沉默。扬优批劣,这不正是我们习以为常的教育方式吗?请看看我们的教室里、学校里,展示的不都是优秀作品吗?有些孩子在校园里读了十几年书,却从未有过展示作业的机会。对于这些孩子来说,这难道不是一种伤害吗?
“如果老师将每个孩子当成个体看待,改变从上到下的训诫方式,对孩子日后的独立思考及对人的尊重看待,都有重要影响。”
难道我们希望,孩子们长大后成为唯唯诺诺,只知道循规蹈矩,却没有独立的思想与灵魂,没有创新意识的人?难道我们希望,孩子们成长为没有修养,对身边的人可以随时恶言相斥,脾气粗暴的人吗?当然,我们不希望。可是,我们想过吗?我们其实就是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的镜子,在教育过程中,如果我们给每个孩子充分的尊重,而不是用自上而下的训诫的方式,不是以所谓的“师道尊严”剥夺孩子们解释、申诉的权利,那么,孩子们必然会成长为我们想要的样子,他们也会懂得尊重身边的每个人。
这本书中强调了“教师是关键”,我们是否应该反思我们的师范教育呢?
人生最重要的,不就是对人与生命的赏识和尊重吗?
当作者和书中那位音乐学院的院长聊起渐渐长大的女儿花在妆容和服饰上的时间渐渐增多的时候,院长的一席话,真是温馨动人:
“这正是生命中最漂亮的一个乐章!人生的成长,就是这么回事;而青春,不就只有这么一次嘛!”
青春只有一次,青春是生命中最漂亮的乐章,对于正值青春年少的孩子们,我们却往往把他们的奇装异服视作洪水猛兽。
我不禁想起我读师范时候的往事。读高邮师范的学生据说是比较幸运的,没有像泰州师范的学生那样,一进校就必须“断发”。那时候,泰州师范的男生,一律是板寸头;女生一律是齐耳短发。听闻,许多女生在被迫剪发时,泪流满面……
这,或许就是中国式教育吧,为了所谓的校纪严明,从“头”抓起。这样的“断发”,和监狱中为服刑人员强制理发的情形,何其相似!可是,这样的一幕却发生在培养为人师的校园内,这难道不值得反思吗?
或许没有人对此做过调查反思,可是,在读到这本书这一章节的时候,我的确想到了这些问题,虽然,我现在无法得到答案。
作者在后记中这样写道:“让孩子能找到自己、发现自己,并学习做好自己,这并不容易,所以教育现场应该要给予千千万万个无限潜能的孩子们一片可以发挥自我、找到潜能的成长沃土。而老师们,更可以试着跨越过往以来‘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的框架,更应有撑起‘教之即得天下英才的信心和胸襟,不再以同样、僵固的管教与学习模式,要求所有的孩子一起挤进单一标准化的体制里。”
當教师能发现每一个孩子的闪光之处,当教师能将每一位与之相遇的孩子视为英才,当教师不再用考分作为衡量孩子的唯一标准,孩子们的未来就有了更多种可能。每次接到一个新班,我都会送给孩子们两句话“做最好的自己”“让世界因为你更温暖”。当每个孩子不再以考入名校为终极目标,而是保持恒久的学习热情,与自己竞赛,不断提升自我,他们才终将获得“成就自我”的人生意义。
《成就每一个孩子》这本书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解码芬兰教育,它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引发我们对自己置身其中的中国基础教育现状进行思考,并力求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努力做得更好。离“成就每一个孩子”的目标更近一些,在成就孩子的同时,让自己享受幸福的教育!
(作者单位:江苏无锡市锡山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田 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