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奋斗中绽放最美青春

2018-05-30高维海

北京支部生活 2018年11期
关键词:塞罕坝造林青春

高维海

编者的话:

“塞罕坝”是蒙汉合璧语,意为“美丽的高岭”。三代塞罕坝人历经55年的艰苦造林,造出了112万亩的世界最大人工林。

今年8月1日,本市文化精品工程重点项目、36集主旋律电视剧《最美的青春》在央视一套黄金档播出。《最美的青春》紧扣塞罕坝几代造林人的奋斗,用艺术的手法再现了55年坚持不懈的造林奇迹。

上世纪60年代初,冯程、覃雪梅等来自全国18个省市林业大中专的毕业生,与承德围场林业干部职工组成了369人的开荒造林队伍,他们用青春奉献和热血担当,让这片荒芜之地成为了林深树密、鸟语花香的绿水青山。

“拍摄就像取经,塞罕坝精神就是真经”

在去年的第三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上,河北塞罕坝林场作为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范例,荣获了“地球卫士奖”。

导演巨兴茂带领主创团队接手这个题材后,感到压力很大。“‘塞罕坝精神植根于塞罕坝140万亩的土地,是几代塞罕坝人心血、汗水和生命凝结而成的结晶。”巨兴茂说,“如何按照艺术规律创作生动故事,感人形象,把主人公们坚定的理想信念、无畏的艰苦奋斗生动展现给观众,对我们是一个艺术考验。”

身临其境,令剧组所有人立刻进入了“塞罕坝人”角色。剧组曾赶上零下40摄氏度的冰冻极寒,设备冻坏了,拍摄时断时续;也遭遇过大雪封路的困顿无奈,得靠推土机开路;还体验过白毛风,夹杂着冰碴的劲风呼啸而来,刮在脸上如同刀割。总编剧郭靖宇认为这些不算什么,“在极端环境下,我们拍摄不过半年。而塞罕坝造林人一干就是半个世纪,旱魃为虐、雨凇侵扰、严寒封冻、缺水少粮。有了这半年的经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才真正在主创心里扎根发芽,从镜头里自然流淌出来”。

剧组流传着一句话:“拍摄就像取经,塞罕坝精神就是真经。”主演何雨虹说:“和当年植树造林类似,拍这部戏也是跟自然抗衡。唯有经历过伏冰卧雪、七窍塞沙,你才会理解塞罕坝精神不是一句口号,其中蕴含着青春选择、人生价值,是我们学习的精神宝藏。”

观众在剧中会看到,在荒凉的塞罕坝上,主人公冯程、覃雪梅等为代表的第一代造林人,和他的伙伴们,因土地和气候恶劣导致机械造林失败,转为人工造林。他们在平均海拔1500米、最低气温超过零下43摄氏度的环境下,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光里,战严寒、斗酷暑、抛青春、洒热血,营造起“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海”,剧中,冯程申请入党时,由于当时“左”的干扰没有被批准,他丝毫没有气馁,队友们宣誓之时,他也在屋外庄严宣誓,并告诫自己:“从今天起,虽然我尚未在组织上入党,但思想上已入党了!”

在剧中展现的人与自然的抗争中,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打动了广大观众。林场职工杨丽说:“到塞罕坝8年了,我从未穿过裙子。但我从不觉得这是一种遗憾,因为我与鲜花为伍,已经将自己的事业和人生融在了林海中。当鲜花铺满绿海时,花海,就是我最美的裙子!”“花海为裙”该是一种怎样的美丽?观众网上留言说,他们想象不出世上哪款裙子可以和它媲美。面对艰苦恶劣的环境,塞罕坝人没有低头,没有退缩,他们的青春在这个人类几近无法生存的不毛之地绽放得如此美丽。他们的理想之美、信仰之美、精神之美令人动容。

用“塞罕坝精神”书写最美的青春

为了还原塞罕坝荒漠造林的真实面貌,真实再现“塞罕坝第一代造林人”的英勇奋斗史,拍摄团队付出了诸多努力与牺牲。

剧组拍摄历时162天,跨越秋冬春三季,深入北京,天津,杭州,承德御道口,内蒙古乌拉盖、多伦、克什克腾旗、乌丹8个地区取景。“我们在拍摄前,现在的承德塞罕坝已经是旅游胜地。但我们要拍到高原荒漠,在选景上就只能往北走,在内蒙古选择一些高原沙漠的景。”巨興茂透露,其实按照如今的摄制技术,这些景观完全可以通过绿幕技术实现,但整个摄制组认为,只有真听真看真感受,才能真正体会和拍摄出当年造林人的艰苦卓绝。

《最美的青春》摄制组在沙漠拍摄时,所有的设备、道具,以及搭景的每一根木材,摄影器材的每一块配重,都要靠人工搬运。即使面临大风、暴雪,亦或是零下三四十度的低温天气,他们也从未退缩,依然在风雪和沙暴中坚持拍摄实景。

剧中,六十年代的塞罕坝条件恶劣,第一代造林人甘做“风沙野人”,用自己的青春铸成“绿色屏风”。戏外,演员们同样将“塞罕坝精神”带到了拍摄中。刘智扬、何雨虹、赵恒煊、贾宏伟、张子文、马赫、鲁佳妮等演员们,面对风沙掩面,依然坚持做好每一个动作,哪怕在零下30摄氏度的雪地里拍摄时,一个镜头需要重复拍摄多次,在风雪的侵袭下,他们眼睫毛上结满了冰霜,也毫无怨言。拍摄中,刘智扬不幸从马背上摔落,却咬紧牙关坚持拍摄,不耽误剧组的进度。

制作团队经受了严苛环境的考验。演职人员们说,这次创作是从业以来最艰苦也最难忘的一次经历。但是,经历了塞罕坝人的这些真实生活,真正理解了“塞罕坝精神”,才能用心用情完美地演绎老一辈造林人在艰苦环境中的坚守与初心。今后,我们要继续发扬和传承“塞罕坝精神”,把青春献给自己热爱的事业,书写“最美的青春”,不负伟大新时代。

(本栏目由市委宣传部精品办、

《北京支部生活》杂志社联合主办)

(责任编辑:闫正宇)

猜你喜欢

塞罕坝造林青春
沿海地带造林实践与探讨
奋战在塞罕坝的农大人
雄安千年秀林
——近自然造林开先河
塞罕坝之歌
塞罕坝
浅议造林的意义
营林生产中造林规划设计与造林技术的探讨
埋线:1厘米提升的青春
塞罕坝点兵
青春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