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图案课堂教学的内容选择

2018-05-30席宏光

天津教育·下 2018年2期
关键词:图案美术教材

席宏光

2009年9月~2012年12月间,在教学课题《初中美术学科综合运用教学手段提高教学实效的研究》过程中,越来越感到基础教育研究的主阵地是课堂,课堂的得失成败关键在于教学内容,因为,内容是实现目标的基石,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学内容决定了教育目标是否能够达成,以及达成的层次与深度,没有有效而准确的内容,任何高明的教学方法也无能为力。

对于美术课程而言,教学内容包括理论和技法两个方面,几乎每一个单元都要涉及这两方面内容,缺一不可。因此,围绕着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整合,是提升美术课堂教学效果的课堂实验的中心工作。下面就以《图案之美》一课的教学实验为例,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以《图案之美》为例的教学实验记录

图案,是一种与纯绘画不一样的艺术形式,装饰性是人们对图案的最主要印象,认为“图案是一种比较浅陋的艺术”是普遍观点。教材中《图案》部分属于实用美术范畴的设计与应用领域,侧重对图案装饰性与实用性的介绍。固然,装饰性是图案外貌特征,但是不能忽略的是,形式美才是图案的艺术本质。因此,理解图案的形式美、了解其构成要素是图案一课教学的重点内容,也是实现《图案之美》一课教学目标的有效内容。

教师所做的课前准备就是依据课教材,结合学生实际学情,围绕教学目标梳理教材,并根据教学设计确定以下三个方面作为本课主要教学内容:1.增补内容;2.思维培养;3.艺术实践。意图从理论学习、意识提升和实际运用三个方面,帮助学生明晰图案的艺术特征,体味其特有的形式美。

本课《图案之美》属于设计应用领域,承接第6课《花的变化》,启发第8课《装点生活》。

教材提供内容以介绍图案多样性艺术形式为主,包括图案具体应用实例。根据内容提示,本课主要教学目标就是引导学生了解图案的实用功能,认识图案多种形式,领略图案之艺术美,并在此基础之上,指导学生初步尝试图案的设计与制作。

基于长期课堂教学观察发现,如果照本宣科,《图案》课程的教学目标很难达成,基本上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学生对于“图案”仅仅只能从“外貌”初步认知。虽然,基础美术教育属于普识教育,但是,在教学中,专业的基本概念还是应该被强调。特别是新版苏少版《美术》教材的编写越来越注重学科教学的专业引导,从本课于教材中所处位置即可发现《图案》教学很关键。

通过梳理教材内容,发现缺少关于色彩方面内容,虽然教材提供的都是彩图,但是如果教师不明确点明教授,学生是不会理性学习的。多年教学观察显示,色彩构成基础知识的介入,对于学生学习图案和自主设计应用是非常有帮助的,因此,本课在做教学准备时,增补色彩构成初步理论及图案设计的用色规律,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图案的形式和构成美。主要增补四个方面知识。

1.色彩构成基本原理:(1)原色的组成:有彩色——原红、柠檬黄、湖蓝;无彩色——白、黑;(2)间色——有两个原色组成;(3)复合色——由三个或三个以上原色组成,也可以是间色与间色相结合组成,也可是原色与间色结合组成。

2.图案用色特点:传统图案体现规律性用色比较多,讲究图案稳定、和谐的美感,现代图案体现跳跃与强对比用色比较多,于稳定中跳脱活跃,讲究鲜艳生动的色彩效果。

3.圖案设计色彩要求:色相不宜过多,不宜超过三种色,色相要饱满。无论是使用水粉颜料还是其他种类的颜料,都要注意这一点,提醒学生“五彩缤纷不代表可以杂乱无章”,注重色彩的搭配应用。

4.图案设计用色规律:讲究套系用色,因为套系用色可以突出图案的装饰性美感,体现图案的设计意图。教学结果证明,如果在《图案之美》第一课时的前半节课,教师能够用十五分钟左右的时间把这四个方面的知识解释明白(以前是当堂演示配色过程,现在使用微课视频示范),对后面的学生进行初步尝试图案设计有效的。

本环节需要布置课后练习内容是色阶练习。通过作业情况了解到,大多数学生都认为图案很美,很喜欢,很简单,可是一上手制作就根本无从下手,因为色彩是无法逾越的关卡。把色彩构成基本原理补充之后,特别是做过色阶练习之后,学生就能够比较理性地考虑用色问题,并知道是运用色彩的基本方法。受课时限制,不能够让学生通过大量实践达到熟练运用,但是,学生知道了图案的用色与绘画用色是不同的,对于学生理解美术形式多样性存在是非常有利的。至少,学生理解了图案的形式美是由其程式化的特殊的制作过程决定的,高度的抽象性、唯美的形式感是图案的主要艺术特征。

思维培养,帮助学生理解图案设计的基本方法

图案的结构比较单纯,形象具有概括化的特点,即使是看起来非常繁复的图案,也能很容易地找到规律,这些使图案看起来很容易学习。但是,单纯并不意味着简单,图案造型方法与绘画造型方法有着巨大的差别,如果不能帮助学生明白这个差别,实现这一课教学目标将无从谈起。而厘清图案本质则是这一课教学的锁钥。

图案是一种理性思维之后的艺术形式,是经过人脑对自然物象思考、甄别后抽象表达的结果,装饰性只是它一个方面的特征,抽象性则是它的真实本质。所以,体味《图案之美》的关键在于:理解图案抽象的形、装饰的色以及空间格局之间的和谐美。

初步尝试抽象化处理物象

所谓抽象,就是对物象简之又简的概括。在培养学生抽象化思考能力的时候,我是这样做的。

第一步:毕加索画牛的故事是绝好的物象抽象化的例证,在演绎过这个故事之后,即刻鼓励学生以抽象的方式绘制物象作为课堂实践内容。先绘制一个简单的物体:一个带手柄的茶杯。学生很快就画出来——长方形+半弧,这个过程两分钟就解决问题了。

第二步:请学生把一张小猪的照片抽象化处理,这个过程充满了欢乐,有几个学生主动地模仿毕加索的牛,只不过把牛角变成猪耳朵,尾巴加个小圈圈,嘴巴变成猪鼻子,有的胖一点,有的瘦一点,但是一看上去就是一只猪的形象。然后引导学生自己总结抽象的过程,有的作业有明显的图案化倾向,直接切入到抽象的本质概念,还有的同学联想到标志的设计。总之,在这个环节里,学生的思维被完全打开。

这个环节的教学目标是对既定空间的空间处理,这里的空间是指二维空间,这个环节主要针对平面的空间格局处理。六个班同步展开教学,平均不同班级所用时间,整个过程大致需要10分钟左右。

第一步:先画一个蝴蝶单元,然后画一个矩形作为整体设计空间,四角对折,四边中心对折之后,学生即可以明白什么是对称。

第二步:以其中一个四分之一格子为设计单元空间,请学生将一张蝴蝶的照片抽象化处理,提醒学生注意以小格中向心的对角线为中线,对称造型,尽自己最大的能力简化蝴蝶,以填满小格为合格。

第三步:请学生对折压印,根据印痕拷贝,以此类推再对折拷贝,一个四角对称的适合纹样的黑白稿就完成了。

整个环节结束并不意味着学生就完成一个图案设计稿了。我的做法是留出五分钟的时间引导学生修改、整理画稿,在潜移默化之中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处理、完善作品的素养。

在这节的整理作品的过程中,学生把完成的稿子拿出来自己观察、归纳,发现了一个共同的问题:单独一个小格看蝴蝶的图形还比较好看,但是四角对称之后,却发现相邻的翅膀之间空间容易不均等。但是画半圆形翅膀的同学这个问题却不突出,这是为什么?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得出的结论是:

1.对称图形并不是简简单单就可以搞定的;

2.图形的组合要全方位考虑,只追求一个图形好看很可能会让整个图案很难看;

3.越是规范的格局越好处理,翅膀画成两个半圆的同学就是最佳例证;

4.抽象的几何形图案好看,具象一些的图形组合也好看,各有特色。

从课堂作业反馈的问题可以看出,学生在逐渐明白图案的造型原则,因为深知图案教学在基础教育阶段不宜介入过深,所以,针对学生的问题,我主要解答的就是第2个问题和第4个问题,问题3作为课后拓展问题,请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答案,教师提示“任何一种格局都不是唯一不可破的”。

艺术实践,把所学运用到实践中

这个环节是《图案之美》的最后一个环节。本环节的主要任务是观察、思考、设计、运用。规定为平面设计,颜料为学校统一提供的丙烯颜料,其余的根据学生自己的意图自带材料。

第一步:鼓励学生观察服饰、工艺品、家居装饰、生活用品、饮食器具中的图案;

第二步:思考不同环境中图案呈现的方式是否雷同,图案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图案的作用等等问题;

第三步:请学生自行在白色的纸碗、帽子、纸杯等实物上进行图案设计运用,有的学生甚至带了自己的旧鞋子;

第四步:观察自己的作品和同学的作品,说出自己的思考。

这个环节中,学生作品五花八门,不少学生的图案实践设计以失败告终,但也有一些学生作业可以称之为作品,程度特别好的做出了精品作业。我认为这是一个正常的结局,并不意味着教学失败。因为,在大部分失败的作品中我看到了学生真的开始会用图案的语言进行设计了,他们试着在有意识地做设计,虽然他们的设计看上去有些糟,但是却都很生动。

有关《图案之美》的三个环节教学内容,需用两个课时完成,其中第一个课时内容比较多,包含第一和第二两个环节,比较紧张,特别是还需留课后作业练习巩固色彩基础。通过分析两课时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我认为学生不仅基本明白构成图案形式美的脉络,理解图案艺术特质的形成原理,更为重要的是:学生体验到了图案独特的艺术美,明白了不同特征的艺术都会有其特殊的创作方法,看似简单的图案能带给他们“头脑风暴”的体验。

源于本课的教学思考

遴选教学内容是美术教师必备的能力

美术的艺术本质,决定了美术参与人类大部分社会文化活动,这样就导致美术课程涉及的内容非常庞杂,有时候甚至让教师感到无从下手,这对美术教师是巨大的挑战。所以,一个合格的美术教师,应该具有一个大美术的概念,具备灵活处理教材内容的能力,成为一个整理有效知识脉络的织网能手,能够为学生构架一个较为完整的美术认知框架,这对于基础教育阶段达成《美术》课程目标是非常重要的。

抓住实质才能让学生学有所得

所谓实践不仅仅只是“让学生动起手来”这种表层意义上的“动”。实践的知识基础是什么?这是指导学生实践的关键所在。也就是说学生的实践是为了验证而实践的,不仅验证理论,更是验证他创造性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教师通过鼓励学生进行这样有效的实践促动他们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就会使美术教学成为一个活的有机体,学生在这个机体内不仅获得知识与技能,还能感受到艺术妙不可言的美。

思维培养重于照本宣科

艺术创作也好、创新能力也好,歸根结底都是思维能力的体现。艺术课程的本质应该是放宽视角、打开思维。如果能触发学生去主动观察,他必然就会主动思考,如果能为学生引导思考的路径,学生就一定会打开思维之窗,并且触类旁通。我认为对于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美术》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美术》教材中的每一个点其实都是打开学生思维的一扇窗,教师教学的重点工作就是帮助学生打开他们的思维之窗。

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

很多美术教师囿于“艺术是个性的表达”而不敢参与学生的艺术学习,生怕教师自身会给学生带去深刻影响,特别是技能学习方面更是如此,造成许多美术课堂都在“望天收”,学生在经过三年的学习之后会觉得“美术课上什么都没学到”。我认为,美术教师一定不能忽略自己的“导师”作用,美术的基本审美原则、基本专业语言、基本创作方式都是需要教师给予学生直接指导的,否则,美术教师可以退出艺术教育讲台。

结语

《美术》课程从表面看令人感到简单易学,实际上,由于特殊的社会性和艺术规律使然,《美术》成为一门范围广、知识深,“技”与“艺”“能”与“美”缺一不可的综合学科,并且有着无可回避的艺术学习规律。近年来,美术课堂逐渐呈现“遵循艺术规律”的教学方向,本课《图案之美》所做尝试,正是针对图案的基本学习规律而展开的课堂教学实验,记录下来仅供各位同仁参考。

注:1.本文所涉及的教材系2012年版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七年级《美术》上册的第七课《图案之美》。图1为教材照片。

2.本文所涉及的图片2、3、4、5、6来源于2004年12月结题的作者主持的《色彩教育在培养少儿审美素质和创造能中的作用》课题研究成果《色彩基础教程》(未出版发表),系作者独立整理编写,该成果2009年获得江苏省学校优秀校本课程二等奖,成书以来一直作为学校《美术》课程的辅助教材使用。

3.本文所涉及的图片7、8、9、10、11、12系学生的作业练习图片。

猜你喜欢

图案美术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画中谜
画中谜
画中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