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愉快教育”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2018-05-30高伟丽
高伟丽
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当下的教育越来越注重素质教育,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相应的基础学科知识,而且在学生自我能力方面也要有质的提高。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低年级的学生在学习方面主要是抓住兴趣方面的培养,让学生感受到通过学习带来的快乐与自豪感,从而使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得到提高。小学阶段的数学更是如此,因为强调逻辑性,所以要在开始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用“愉快教育”贯彻数学课堂,应是当下教师都要掌握的教学方法之一。
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在本质上是枯燥无味的,是需要人安定下来进行研究的,但是小学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还不完全,作为教师需要引导他们去发现学习的快乐、学习带来的成就感与自豪感。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当前的发展特点:他们对一切新鲜事物都有探索的欲望。小学生刚接触数学时,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利用情境化教学,将所要传达的知识通过情境表现出来,这不仅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还有利于学生掌握理解相关知识。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愉快教育”的前提
罗杰斯曾提出,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教育活动有积极地促进作用,平等、民主、亲密的师生关系是创设和谐愉快课堂气氛的基础。对此,罗杰斯对教师提出了三点要求:尊重热爱学生、信任相信学生、及时给予学生帮助。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及时给予回应,信任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爱,只有这样,学生才可能尊重教师,信任教师,学生“尊其师”才会“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就会得到建立与巩固。
例如,在讲解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7的乘法口诀》这部分相关知识点的过程中,因为在之前的单元里已经讲过了1至6的乘法口诀,所以,学生可能会根据先前的规律进行新的背诵。然而每个学生的学习程度与理解程度是不同步的,作为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进度,多关注那些落后的学生,让他们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心,使他们对教师产生信任感,只有这样,才能建立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这也有利于“愉快教育”的应用。
利用风趣幽默,营造学习氛围
小学课堂应是让学生感受到轻松愉悦的,以此来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教师运用风趣和幽默的教学语言,可以融洽课堂气氛,使课堂变得其乐融融。并且恰当的风趣幽默,能活跃课堂气氛,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数学课讲求逻辑性,如果教师一味地追求讲理,课堂就会变得索然无味,久而久之,学生可能会对数学课产生厌学的心理。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学习,而且对整个教学进度都有影响,因此,教师要利用好风趣幽默的语言艺术,给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去推动教學活动的正常进行。
例如,在讲解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认识小数》这部分相关知识点的过程中,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有关小数点的概念,他们在学习时难免会有些吃力,为了能够使学生在课堂上学有所得,教师可以将小数点拟人化,小学生对于听故事的兴趣都很强烈,因此,用故事的形式将小数点带入,这样学生会更容易也更乐于接受新知识。更重要的是,数学课的严肃气氛也会随着故事的带入慢慢轻松起来,学生置身于一个轻松欢乐的气氛里,学习的欲望也会更加强烈。除此之外,在这样轻松的互动中,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掌控教学环节。
制造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数学是一门需要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并具有很强的逻辑分析性的学科。只有提出问题,才能进行问题的解决。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在课堂上不断向学生抛出问题,引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与关于问题的探索欲。提出问题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因为小学阶段的学生心智还不算太成熟,他们的思维能力还有待提升,所以小学数学教师要学会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向学生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当学生不能很好地解决时,教师要主动帮助学生,让学生在主动出击与获得帮助的同时也能收获解决问题的喜悦。
例如,在讲解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亿以内数的认识》这部分相关知识点的过程中,这一部分需要学生进行深入理解和记忆,在刚掌握相关知识一段时间内是学生最容易进行深层知识的学习时间,同时也是学生最容易忘记所学知识的时间,因此,教师要抓住这个时机。《论语》里讲到“温故而知新”,教师在让学生利用家庭作业进行对所学知识巩固复习时,可以借此机会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那有没有比亿还要大的数值单位呢?如果有的话,那该怎样表示呢?”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能够对先前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复习,从而提高自己的记忆,并且问题的引导,会使得学生的求知欲增强,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不断提升。
结语
小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愉快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学生发展的需要。将“愉快教育”贯彻数学的课堂,一方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兴趣;另一方面,“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也能很好地进行应用,积极响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以提高整节课堂教学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