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要有强烈的读书意识
2018-05-30卞毅明
卞毅明
做一名好的语文教师,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语文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语,五千年汉民族文化与文明的积淀,都包含在我们的母语之中。作为语文教师,教学中所要完成的任务,不仅仅是语言知识和文学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传承中华民族的经典文化,延续中华文明的血脉,因此,教师除了要有授课技能,还要有厚重的语文知识积淀。
时代在进步,教师也要随之更新自己头脑中的知识架构。如何才能拥有厚重的语文知识积淀和不断更新自己的语文知识架构?我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读书。培养自己的读书意识,已经成为每个语文教师迫在眉睫的事情。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去年以来,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掀起了新一轮改革—— 一部编本初中、小学语文教材开始在全国正式推广使用。这套统编新语文教材最大的亮点,就是更加注重让学生多读书。从一年级上学期语文教材开始,每个单元后面的练习中,都有大量的阅读要求的内容,比如“和大人一起读”等栏目。
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陈先云在教科书培训时提出了教师应有的六种意识,即国家意识、目标意识、文体意识、读书意识、主体意识、科研意识,把读书意识这一话题提上教师培训的议程。出发点也就是因为今天的语文教师如果没有讀书意识,那么就不能胜任语文教学任务了。
教师们每天的工作都很忙,要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处理各种教学事务,好不容易闲下来,时间也会被当代人类“最宠儿”——智能手机给夺去:微信聊天、刷朋友圈,打开各种自己喜欢的手机app“陶冶”一下情操。至于读书,真的是需要摆脱智能手机各种信息的“骚扰”,摆脱各种闲聊、各种繁杂事务的“骚扰”,把自己置于清净、和谐、忘我的境界里,才能开始真正的阅读。
如果教师没有读书意识,不把自己需要读书当成一回事,那读书就很难走进教师的生活。古语有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师自己都缺少读书意识不去读书,却要让学生去读书,岂不是很难?所以,教师首先要自己树立强烈的读书意识,对读书有强烈的“饥渴感”,并不断读书去充实自己,在教学中才能以身示范,引领学生读更多的书。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是著名的语文教学专家。她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读书,教师必须的生活》让人读了感触颇深。文章的开头,她引用了美国传奇诗人艾米莉·迪金森的名言——“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像一页跳动的诗行那样,把人带向远方。”这句话是对读书意义的最经典概括:把人带向远方!作为育人的园丁,教师要雕塑学生的灵魂,要给学生指引前行的方向,那么首先自己要有能够眺望远方的目光。因此,教师要树立读书的意识,从别人那里去获取间接的知识经验,去挖掘精神的宝藏,去领略美丽的心境和旷达的人生观。
也正像窦桂梅所说的那样,把读书当成最高级的“精神美容”,不断改变自己的心态、自己的工作状态、并改变自己的容颜;让读书成为自己教学生涯里最长远的“备课”,从书中获取最有用的知识,使自己的智慧之根得到滋养,拥有站上讲台侃侃而谈的底气。
当然,还有更多的学者型、专家型著名教师,他们都是爱读书如命、把读书当成人生中最大的快乐,也因此从书中找到了教学的方法、领悟了教育的真谛,从而使自己能站上更宽大的讲台,实现更远大的梦想。假如语文教师整天只能把身体囿于自己的办公室和课堂,那提高读书的意识,用读书丰富自己的生活,用读书解放自己,以他山之石攻玉,何尝不是一条成就自己、教育学生的捷径?
学以致用,书之至理
“三更半夜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学生是日夜勤奋读书的群体,因为他们正处于读书明理的年纪。然而我们发现,今天的读书热,不仅只是学生,更不仅只是在校园里。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董卿策划并主持了一个品牌栏目《朗读者》,从2016年冬末到2017年的早春,《朗读者》节目组有一个颇有创意的行为:制造了可移动的朗读亭,把朗读亭先后摆放在了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昆明、西安、杭州等十三座城市,这期间,总共有三万余社会各界群众走进朗读亭,在里面给他最想念的人朗读自己的心声。这些读者,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感动,还有很多惊讶、惊喜。当好多人都在抱怨如今太浮躁的时候,却真的有很多人没有浮躁,他们能静心读书,体会书中的情感与人生韵味。
相比之下,有记者做过调查,庞大的教师群体中,真正能俯下身来读书的,占比不是很高。古人讲“学以致用”,但我们教师不能误解这个概念,不能只是为了教书而读书,而是要去书中寻找为人之道、为师之道。况且,厚积方能薄发,厚积都做不到,知识之树肯定会在岁月的风中枯萎,还谈何薄发?没有书籍滋养,没有知识底蕴,赤手空拳站上讲台,怎么能成为合格的语文教师?
结语
总之,书是用来读的,不用高调地去说它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实践证明,谁读书谁受益。身处信息大爆炸时代的语文教师,必须树立强烈的读书意识,用读书去丰盈自己的人生,用读书去导引学生的美好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