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差距代际传递影响因素的区域比较研究
2018-05-30黄甜甜
黄甜甜
摘要:考察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代际传递影响因素的贡献大小,运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 )1991-2011年的数据,采用Eriksson“条件收入弹性”中间变量法考察了东、中、西部各影响因素对农村子代收入差距的贡献率。研究发现:西部地区父子代际收入流动性最差,东部和中部代际收入流动性较好,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皆呈上升趋势。与此同时,东、中、西部的职业因素贡献率都处在较高水平,这表明中国市场分割特征依然很突出。
关键词:收入差距代际传递;农村居民;东中西部;貢献率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在高速发展的同时,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也在逐渐加剧,居民地区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区域差异。既有研究显示,东部地区农村居民收入水平高于其他地区,而西部地区的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最低。虽然说适当的收入差距有利于提高社会的生产效率,但是如果收入差距扩大,长期内必定会对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产生负面的影响,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因为收入差距过大必然引发会导致机会不平等,机会不平等带来的是个人将无法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变所处的现状,外部因素则决定了其收入状况。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不平衡主要是城乡收入不平衡、地区之间不平衡。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要求我们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特别是地区间要协调共同发展。因此,如何有效缩小收入差距,改善国内三大区域收入分配状况是我国经济发展中待解决的重大难题。对中国居民收入差距变化规律,特别是对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外学者对收入差距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基于以下两个层面,一是宏观层面:政府政策,制度变革等,如Arawatari.R.and One.T(2013)研究表明对于我国城市偏向的财政政策的改善起到了缩小收入差距的作用。二是微观层面:教育、性别等个人特征因素,职业和行业因素,社会关系和地区因素等,如Corak(2013)的研究表明有良好社会关系的父母,其子女更可能获得较高的收入;Osterbacka,Eva(2011)的研究阐述了家庭背景对子代收入差距的影响,家庭背景较好的子代收入会比家庭背景略差的子代收入高,并且也更容易求得令人满意的职位。
国内学者对收入差距影响因素也进行了相关分析。有的学者从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方面分析影响居民收入差距的因素,如陈斌开等(2009)研究发现经济增长过程中产业结构变迁和技术进步是居民收入差距变化的重要原因,周波等(2015)研究发现中国县级教育事业费支出的增加能降低代际收入弹性,有助于机会均等的实现;更多学者都是从单一角度分析影响收入差距的因素,比如韩俊辉(2010)从财产收入角度,在面板数据条件下使用滞后水平变量作为工具变量进行分析,发现父辈收入和子辈收入之间存在较强相关性,收入财富呈现出一定的代际继承性;周兴等(2014)从职业角度,利用代际职业流动指数和传承指数研究发现城镇子女的职业随其职业生涯的发展有向父辈职业“回归”的趋势;丁亭亭等(2016)从收入结构角度,使用Jorgenson-Fraumeni未来终生收入法得出我国城镇代际收入流动水平趋于下降,收入结构趋于固化;高艳云等(2017)从父代“先天性”因素角度,研究发现20年来我国父代因素在解释子代收入差距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子代自身的努力效应正在减弱。可以看出,分区域讨论的研究并不多见。
中国当前正处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的调整经济结构的快速时期,政府为追求宏观目标而推出的各地区相关政策有所不同,从而造成了各地区省市之间的发展差异,客观来说各地区子代收入必然存在差异。并且对于子代而言,其收入不仅受外在环境因素和个人因素的限制,其父代收入分布也是“先天”不均的,收入较高的父亲可以通过一些手段来提升子代的收入,这是机会不平等的体现,与社会公平的目标相违背。故在此背景下,对各地区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是很必要的。综上,本文将基于中国居民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1991-2011年的数据,采用Eriksson中间变量法,考察东、中、西三个区域农村子代收入差距影响因素的贡献率,并进行比较与分析。
二、数据来源及描述
本文使用的数据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研究所与美国北卡罗纳大学共同收集的“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ina Health and Nutrition Survey,简称CHNS)大规模社会健康调查。调查的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包括健康学、营养学、社会学、人口学、经济学、公共政策等多个学科。CHNS数据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社区调查、家庭户调查、个人调查、健康调查、营养和体质测验、食品市场调查及健康和计划生育调查。主要覆盖中国东、中、西部的9个省份(2011年增加了北京、上海和重庆样本),具有较好的全国代表性。CHNS数据样本中包含城市和农村样本,由于本文关注农村居民收入情况,因此只采用农村样本。
本文使用1991-2011年跨度20年的农村居民数据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个人年净收入,剔除工资为负的样本,将历年父代(父亲)与子代(儿子和女儿)的数据进行分离,再将属于一个家庭的父代与子代数据进行配对合并,控制父代和子代的年龄在20-60岁之间,子代受教育程度按照未上学、上小学、初中、高中、大专或中专、大学、研究生及以上7个等级进行划分,职业是按照Erikson和Goldthorpe的职业等级分列表,对职业进行打分。具体分类如下:管理者/行政官员/kzfv(厂长、政府官员、处长、局司长、行政干部及村干部等)=12分;军官与警官=11分;高级专业技术工作者(医生、教授、律师、建筑师、工程师等)=10分;一般专业技术工作者(助产士、护士、教师、编辑、摄影师等)=9分;办公室一般工作人员(秘书、办事员)=8分;技术工人或熟练工人江段长、班组长、工艺工人等)=7分;士兵与警察=6分;服务兴业人员(管家、厨师、服务员、看门人、理发员、售货员、洗衣工等)=5分;司机=4分;非技术工人或熟练工人(普通工人、伐木工人)=3分;农民、渔民、猎人=2分;其他=1分。经过严格筛选,共得到2825个有效配对样本.具体每年的配对样本数如下所示。
本文按照一贯的做法把9个省份划为以下三个部分,东部地区:辽宁,山东和江苏;中部地区:黑龙江,河南,湖北和湖南;西部地区:广西和贵州。具体三个区域的配对数如下。
由表2可知,东、中、西部有效配对样本相差不大,所以本文所取的样本数据具有很好的全国代表性,可以用来研究接下来的问题。
本文控制变量包括子女年龄及其平方项、子女性别、父亲年龄及其平方项、父亲收入、子代收入、子代受教育程度和职业。表3是对东中西部样本的各变量进行描述性的統计,父代收入和子代收入为取对数之后的数值。由下表可以看出,东部父代收入平均值为8.30,中部父代收入平均值为7.67,西部父代平均收入为7.57,东部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东部子代收入最高,西部子代收入最低。东、中、西部三个地区子代性别分布差别不大,男性大概都占70%左右。东、中、西部子代居民已婚人数所占比例都相差不大,都在55%左右。东部地区子代受教育程度最高,略高于中部,远超于西部,人们的受教育程度差距和经济发展程度相关,经济越是发达的地区,差距越小;相反,越是经济落后的地区,这一差距越大。东部农村子代的职业等级平均高于中部和西部.可能因为东部地区的农村非农企业发展速度较快,带动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而且这些企业更倾向于录用当地的居民,因此和中西部务工的农村子代相比,东部地区农村子代更易获得较好的就业机会,再者,东部地区农村子代外出务工交通费用等显性成本和工作搜寻花费等隐性成本也远低于中西部农村居民。
三、农村子代代际收入流动的估计模型
(一)模型设定
因为本文使用的数据涉及到多个年份,所以在子代代际收入流动决定方程估计中将会使用到如下解释变量:父代年净收入,子代年龄,子代性别,子代婚姻,受教育程度,职业,时间虚拟变量。按照以往研究(Solon,1992 ),设定代际收入流动性测算的估计方程如(1)式所示:
其中Y1i代表第个家庭中子辈的持久性收入的对数形式,y0i表示第个家庭中父辈的持久性收入的对数值,ξi是随机误差项,β1是父辈与子辈之间的代际收入弹性,是经济学中用来表示代际收入流动性大小的核心指标。当β1=0时,说明子辈的收入完全不受父辈的影响,当β1=1时,说明子辈的收人完全受父辈收入的影响。如果可以获知父辈和子辈的永久性收入,使用上述方程进行代际收入弹性的计算是完全可以的。但是对于目前的绝大多数代际收入弹性的研究来说,获取时间跨度长的收入数据是不太现实的。故按照Solon(1989,1992)的假定,父辈与子辈的短期收入(yois,ylit)是长期收入(yoi,y1i)与暂时性波动(v0is,v1it)的加总,如(2)式所示
再按照Solon(1999)将实际收入分解成持久收入加上年龄函数二次项的方法,将(2)式代入(1)式并且加入父辈和子辈的年龄(ageoit,age1it)及年龄的二次项(age0it2,age1it2),得到(3)式所示
综上,(3)式控制年龄和年龄的平方,已经最大限度的减小长期收入和短期收入之间的差异,减少偏误,从而可以用来估计代际收入流动性。
由于本文要研究东、中、西部三个地区子代代际收入弹性影响因素贡献路分析,故需要加入控制变量(性别,婚姻,教育,职业),如(4)式所示:
(二)估计结果
表4给出了方程(4)估计结果,总体来看,各解释变量的系数符号符合预期。代际弹性的估计结果显示,东部地区代际弹性为0.577,中部地区0.552,西部地区0.462,东部和中部地区的代际收入弹性显著高于西部地区。东、中、西部子代年龄变量均在10%的水平上显著,并且对个人收入的作用为正,表明随着年龄的增加,子代工作经验也会增加,进一步带来收人的提高,而年龄平方系数为负,说明年龄对个人收入的作用是呈边际递减的。东、中、西部性别变量的估计结果差别不大,但较为显著,说明男性的收入相比较女性还是较高,求职时用人单位会更倾向于聘任男性。男子已婚相比较未婚所得个人净收入各地区对比情况如下:东部高出11.3%,中部高出10.9%,西部高出12.7%;说明对于各地区子代已婚男性而言,为了更好的家庭生活他们会激励自己努力提高自身的收入。从教育变量来看,东、中、西部农村子代入力资本差距较大,且东部地区教育对子代收入的影响远大于中部和西部,但对于每个地区农村子代教育对其收入的影响均非常显著,说明对于东、中、西部地区而言,高素质的农村劳动力可以获得较高的劳动生产率,从而获得较高的收入,低素质的农村劳动力,所获得的收入相对会低一些。子代从事的职业类别对收入的影响也十分显著,对于东部地区子代而言,职业每上升一个层次,其自身收入会提高8.9%;对于中部地区子代而言,会提高7.9%;对于西部地区子代来说,则会提高7.8%。
四、子代代际收入传递影响因素分解
(一)Eriksson中间变量分解法
Eriksson等(2005)研究发现,在代际收入流动性研究方程中加入子代的健康程度之后,代际收入弹性下降26%左右,表明健康对代际收入流动有显著影响。这种“条件收入弹性法”为分解代际收入传递路径提供了新的思路。具体模型设定如下:
(5)式中,ckt代表各影响因素,k=1,2,3,4分别为子代性别、婚姻、教育程度、职业,δkt为各因素对子代收入的影响系数。
具体方法为:基于代际收入流动性基准方程(3)估计出简单代际收入流动系数β之后,在回归方程中分别控制性别,婚姻,受教育程度,职业四个中间变量估计条件收入流动系数β,再由(β-β)/β求得各因素的贡献率,并以贡献率判断性别、婚姻、受教育程度和职业这四个因素对于代际收入传递性的重要影响。
(二)中间变量法分解结果
本文基于以上方程.进行逐步加入影响因素回归.再按公式计算所得各因素对子代收入贡献率如表5所示,因篇幅有限,这里就不列出具体的过程。下面将针对这些因素进行逐一讨论和分析。
总体来看,东、中、西部性别因素对代际收入传递的贡献率都较小,且相差不大,说明性别收入差异问题在中国农村子代劳动力市场并不十分突出。东、中、西部婚姻因素的贡献率大于性别因素的贡献率,表明已婚子代有提高自身收入的积极性。教育因素的贡献率总体上偏高,东部地区农村子代受教育程度对待机收入传递的贡献率为9.79%,中部地区贡献率为8.65%,西部地区贡献率为8.09%,可能因为东部地区教育资源较为优质,从而农村子代通过教育投资提高其自身收入实现代际传递发挥作用的空间较大。三个地区职业因素的贡献率都较高,且高于教育因素的贡献率,表明职业因素对子代收入的高低有显著影响,是决定子代收入的重要因素。我们发现,教育因素贡献率高的地区,职业因素的贡献率也较高,因为个人所获得的职业阶层可能由其人力资本内生决定,而人力资本大部分又由教育投入决定,故子代受教育程度与其职业等级之间应存在正的相关性。
为了更直观地了解各地区不同因素贡献率的大小比较,我们绘制了图1。
由图1可以更加直观地看出,东、中、西部性别因素和婚姻因素对农村子代代际收入差距的贡献率相差不大,都低于2%;教育和职业因素的贡献率都较高,皆高于8%,且东部最大。
五、结论
总的来说,我国在区域布局上,采用的是“梯形推进战略”,各项措施的出台基本上都是从沿海到内陆,有利于东部地区的发展,加快了东部地区的发展速度,从而使得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落后,城市化步伐减慢,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扩大。本文运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1991-2011年的数据,采用中间变量分解法考察了各影响因素对农村子代差距的贡献。研究发现,东、中、西部农村子代教育因素对代际收入传递影响较大,说明子代劳动者越来越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来获得经济收入,为了缩小收入差距,政府要把教育这类公共资源加大力度向农村倾斜,想要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教育素质,一定要打破原有的资源占有和分配不均的状况,运用市场或者行政手段,比如加大农村的教育投资力度,鼓励大学生毕业生到农村地区创业等等,改善农村的发展环境,让更多的农村居民可以提升自我发展的能力,从而提高收入水平,这些都对于农村居民子女实现向上流动具有重要意义。
与此同时,我们发现,东、中、西部农村子代的职业对收入差距的贡献率都较高,整体的代际收入流动性都较差,表明在中国劳动力市场分割的特征较为明显,目前政府应积极消除劳动力市场的职业隔离,打破弱势群体子女在寻求工作时的“天花板”,提高整个社会职业阶层的开放性和流动性,缩小职业代际传递的阶层差别,通过正确的思想和政策引導,形成公平公正的竞争工作岗位的社会风气,确保每一个劳动者都能得到公平对待,找寻到一份和自身素质相匹配的工作;并且应大力扶持农村产业发展,以传统优势产业为吸引力,继续发展其他劳动密集型产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才。东部地区农村子代职业因素对收入差距的贡献率最高,婚姻因素对子代收入差距的形成有一定的贡献。性别因素对子代收入差距的贡献比较小。
参考文献:
[1]卓玛草.农民工代际收入流动性与传递路径贡献率分解研究[J].经济评论,2016,(6):123-135.
[2]陈琳,袁志刚.中国代际收入流动性的趋势与内在传导机制[J].世界经济,2012,(6).
[3]徐晓红.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代际传递变动趋势:2002-2012[J].中国工业经济,2015,(3):5-17.
[4]Arawatari R.,One T.Inequality,Mobility and RedistributivePolitics[J].Joumal of Economic Theory,2013,148(1):353-375.
[5]Corak M.Income Inequality,Equality of Opportunity,andIntergencrational Mobility[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2013,27(3):79-102.
[6]Osterbacka,Eva.Family Background and Economic Status inFinland[J].Journal of Scandinavian Economics,2011,36(2):89-102.
[7]Erikson R,Goldthorpe J H.Intergencrational Inequality:ASociological Perspective[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2002,16(3):153-167.
[8]Becker GS,Tomes N.An Equilibrium Theory of the Distributionof Income and Intergenerational Mobility[J].China LaborEconomics,2007,87(6):1153-1189.
[9]Dearden L,Machin S,Reed H.Intergenerational Mobility inBritain[J].Economic Journal,1997,107(440):47-66.
[10]陈斌开,杨依山,许伟.中国城镇居民劳动收入差距演变及其原因:1990-2005[J].经济研究,2009,(12).
[11]周波,苏佳.财政教育支出与代际收入流动性[J].世界经济,2012,(12).
[12]韩军辉.基于面板数据的代际收入流动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0,(4).
[13]周兴,张鹏.代际间的职业流动与收入流动——来自中国城乡家庭的经验研究[J].经济学,2014,(14).
[14]丁亭亭,王士睿,于丽.中国城镇代际收入流动实证研究——Joegenaon-Fraumeni未来终生收入的估算[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6,(7).
[15]高艳云,王曦璟.中国代际收入流动特点及变迁——基于收入分布分解的视角[J].财经科学,2017,(1).
[16]陈杰,苏群.代际视角下机会不平等与农村居民收入差距.[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