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历史文化视阈下的高中历史校本课程设计
2018-05-30范丽丽刘书艳
范丽丽 刘书艳
当前,国家为保障课程对不同地域、不同学校的差异化教学需求,推行国家、省(市)和学校课程三级管理机制,积极鼓励和引导地方学校在教授统编教材的基础上,设计编写适应本地区或本学校特点、传承地域文化的高中历史校本课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莒国在历史上为东夷强国,古莒人创造了灿烂的莒文化,是华夏古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在新石器时期,莒地已形成了以陵阳河大汶口文化遗址为中心的古代文化亚区。商代为古幕国,春秋时期为莒国,秦代置县,汉代归城阳国,莒故城是历史文化名城。陵阳河遗址考古出土的陶质牛角号、大口尊,把华夏文明史上推了一千年。因此,地方教育部门可以结合优秀的区域历史文化进行高中历史校本课程设计。下面,以莒国历史和莒文化为例,结合一些历史文献资料,对高中历史校本课程设计进行探究。
结合莒国历史与莒文化进行高中历史校本课程设计的必要性
深化教育改革的客观要求
课程改革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心,而开展高中历史校本课程设计建设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能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校历史教学质量。莒文化覆盖的区域主要是鲁东南地区,包括以山东莒县为中心的日照市和临沂市的莒南、沂水、沂南等地域。结合莒国历史与莒文化进行高中历史校本课程设计,一方面能提高学校历史教学水平,另一方面也能将当前教育改革措施落到实处。
传承地域文化的新途径
开展历史校本课程设计建设,有利于学校创建特色课堂,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促进地域文化传承。莒国历史悠久,历代都有杰出的文化艺术人才,古莒人创造了燦烂的莒文化,至今仍保留着东夷特色,与内陆文化有着明显差别。若能将莒国历史与莒文化列为区域高中历史校本课程设计的重要资源,必将丰富本地学生的学习内容,提高对莒文化的认识,成为传承地域文化的一种新途径。
拓展教师教学空间的新载体
通过高中历史校本课程施教不仅可以进一步增强教师的历史课程意识,还可以丰富历史教师在莒国历史和莒文化方面的知识,促进现代化高中历史教师队伍建设。在授课过程中,历史教师可以通过查文献、实地考察等方式来对莒国历史与莒文化进行研究,并将研究的成果拿到课堂上与学生交流,进一步拓展教师的教学空间。
结合莒国历史与莒文化进行高中历史校本课程设计的途径
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当前高中历史校本课程设计的核心,是课程设计的基础和先导,也是教材编写的纲领和课程评价的标准依据。针对莒国历史与莒文化的相关历史资料,可以把课程目标设置为3个方面:( 1 )大致了解莒国历史和不同时期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 2 )了解莒文化在不同时期的代表文物、代表作品和莒文化的特征,进一步加深对莒国历史与莒文化的理解。( 3 )通过对莒国历史与莒文化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与自豪,同时激发学生用实际行动去保护莒文化资源。通过这3个课程目标的设置,可以循序渐进地加深学生对莒国历史与莒文化的认识,从而丰富学生历史知识和历史文化涵养,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对家乡文化进行深入了解和感知,不断丰富高中学生的知识量。
课程设置
在实践中,课程设置是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具体实施教学的必要环节,要坚持与统编历史教材互补、展示区域历史文化点和实现学校特色的原则,结合学生历史学习的需求,可以设置《莒国历史与莒文化》这一门课程,选派对莒国历史与莒文化课程内容有研究的教师进行授课。授课教师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在课堂上要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教学互动和热情有效的沟通。
教材编写
教材是教师授课的载体,史料翔实的教材才能有效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莒国历史的漫长与莒文化的灿烂。要本着有利于“丰富学生阅历、开拓学生视野、发展学生个性”的原则进行校本教材编写。可以将教材的内容大致分为4章节:第一章节是莒国的历史沿革(东夷、夏、商至明清期间);第二章节是不同时期的莒文化(史前莒文化、夏商周莒文化、春秋战国莒文化和战国后的莒文化等);第三章节是莒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太阳崇拜、礼乐、文字、文学等东夷特色);第四章节是莒地的历史典故、文物和名人介绍(介绍勿忘在莒典故,大口尊、金缕玉衣等文物,《文心雕龙》等文化名著)。此外,还需在每个章节后面设计一些相关的思考题,供学生们课后学习探讨。
结语
基于地域历史文化进行高中历史校本课程设计建设,既是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优先发展教育事业”部署的重要举措,又是丰富学生学习资源,推进历史教师教学工作的高效开展,传承地域文化的有效载体。希望此校本课程的研究能够为当前高中历史校本课程设计建设工作起到一定的启迪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