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需求理论下价值观教育路径重塑
2018-05-30张炯炯
张炯炯
“网络+”是指在互联网时代下,网络环境日益融入人们日常生活的方式。近年来,网络俨然也已经成为高职高专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认识网络对学生的影响,重塑“网络+”语境下教育路径已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需求层次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提出的。他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次,而价值观是基于人的一定的思维感官之上而作出的认知、理解、判断或抉择,不同的价值观或职业价值观可以对应不同的需求层次,两者有天然的联系。
“网络+”环境下高职高专学生价值观现状与原因分析
网络环境的价值观的内容更趋向于“自我”
高职高专学生多为95后,学生习惯用“潮”的方式来与身边的人交流,善于借助网络平台来表达自己,回应现实生活。网络的虚拟感容易使学生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陷在虚拟中寻找自我价值存在感。
网络环境的价值观的内容更趋向于“功利”
高职高专学生成长过程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整个培养机制中忽视了情感、感恩、道德等通识教育,学生自然趋向于功利主义。在网络环境下,更多的学生围困在一个“小我”的个体之中,无法成为圆融的“大我”,导致“功利”心理的加剧。
网络环境的价值观的形式更趋向于“多元”
网络传播的互动性、及时性、广泛性有利于思想观念的传播和引导,可以使高职高专学生接收到更多资讯,他们接受信息的方式更加便捷也更加多元,多元意味着着开放,开放便意味着鱼龙混杂,学生容易迷失在网络世界里。
价值观教育现实矛盾的原因分析
“现代人在现代社会中塑造成的、以自我为轴心展开和运转的、对自我身份的确定,它围绕着各种差异轴(譬如性别、年龄、阶级、种族和国家等)展开,其中每一个差异轴都有一个力量的向度,人们通过彼此间的力量差异而获得自我的社会差异,从而对自我身份进行识别。”高职高专学生价值观在网络环境下显得多元、复杂和脆弱,分析其中原因是现实问题。
网络环境的多样性与选择性的矛盾
社会体制变革、社会结构变动、利益格局的调整容易使学生陷入各种选择困惑:信仰的迷茫、理想的迷失、价值的扭曲、责任的缺失等。价值观的多样和选择的不确定性,如何应对這些需求成为高职高专学生成为现实问题。“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这些也成为开展价值观教育的现实需求。
学生个体的理想化和现实感的矛盾
高职高专学生正处在个体与社会、理想和现实互相碰撞的时期,以及自我定位模糊,都渴望自身的成长、自我价值实现,但又必须在屈从现实,所以必须引导高职高专学生确立一种健康、向上、积极的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念。
社会性与个体性矛盾
“从大学生进入学校时表现出的问题到大学生离开学校存在的差异;从大学生在不同学段同一问题的不同态度;从大学生在政治方向、价值取向、道德境界、社会责任表现出的共同特征等,都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效果。”网络环境下,教育和引导学生协调统一个体性与社会性的关系,处理好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协调好社会和个体的矛盾,这对于学生价值观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价值观教育的路径设计
注重现实需求,树立“网络+需求”的工作理念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对高职高专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必须与学生的现实需求中相对接。具体而微,就要关注学生个体的需求,尊重现实,尊重差异。
首先,要尊重学生自身的成长过程中的现实心理需求。高职高专学生已从对知识的渴求转到了自我价值的实现,他们把关注点更多地投注在内心想法的实现,因此,尊重网络环境这一客观事实的存在,更多地聚焦在学生本身,尊重学生的现实需求,有的放矢,引导学生成为优秀的社会成员,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引导学生将自身的发展与社会发展,将个人的理想和国家民族的梦想紧密联合,才能在路径设计上更加合理。
理顺现实规律,构建“网络+规律”的工作路径
“一个人只有在其他自我之中才是自我。在不参照他周围的那些人的情况下,自我是无法得到描述的。”首先要理清学生成长阶段的内容、特征和本质。网络环境下,95后的学生有他们的特定心理特点,肯定他们现实需求,遵循他们的成长规律,发挥好网络这个平台,这是开展价值观教育的基础。其次要理清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人。在网络环境下,学生的成长环境变得更加多元化,但是对于学校育人成材的目标,使之能成为更加优秀的人这样的目标是始终不变的。“我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否则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在教育的过程中更应该遵守学生的成长规律,顺应教育的本质,使之能够更加更加贴合学生实际。
注重科学实践,构建“网络+实践”的工作模式
如果离开了生活,离开了实践,再好的价值体系也只是空中楼阁。价值观的产生来源于现实需求,对高职高专学生的教育培养既要注重科学知识的讲授,又要注重人文精神的传承;既要给学生以丰富的知识,也要给予他们思想的启迪。在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的时候要特别强调实践育人的功能,在教中做,做中学,学中提升。
任何观念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价值观的教育是一个教授、接受的过程,学生的培养也是过程性,人才思想唯独的观念和素养问题是不能轻易在人才心里改变的,为人才奠定一定的良好思想基础对人才教育工作来说尤为重要。对于学校而言,要充分发挥学校现有的教育资源,将价值观教育融入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引导学生在参与校园的社会实践、志愿服务、顶岗实习等实践育人过程中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注重“知”和“行”的结合,加强实践环节的培训,设计出更加合适的育人方案。对于家长而言,要更加注重学生家庭教育,进而形成全社会的合力。就学生而言,发挥主观能动性,借助网络环境成为自己成长的重要力量。
价值观教育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在“网络+”的语境下,注重“知”和“行”结合,注重“点”和“面”结合,形成工作合力,真正推动价值观教育有效化,有形化,解决现实所需。
基金项目:浙江省高职院校党建研究会2016年研究课题(项目编号:2016B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