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幼儿社会性和情绪发展的影响因素
2018-05-30耿畅
耿畅
就社会性和情绪来讲,是幼儿在面对某些事物的情景、观念时,出现的一种主观体现与客观表达,通过某些内在或外在活动,将其表现出来,属于人际交往期间一种强有力的手段。而社会性和情绪发展,在幼儿生长、发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有关二者的研究,在近几年也在不断增多,这使得相关影响因素,也在不断被发掘出来。
家庭和社会环境
对于幼儿这个个体来说,最初和长期的生长环境,对其社会性和情绪的发展会产生重要影响。就家庭这一因素来讲,是否单亲、经济水平等,都会对幼儿产生影响。其中,家庭经济水平,不仅会影响幼儿生长的物质环境,还会对家庭的生活氛围、育儿风格等,产生直接影响。这种由家庭成员形成的氛围和关系,是幼儿社会性和情感发展的重要基础。幼儿是否属于单亲家庭,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幼儿的物质生活条件、心理健康、沟通能力、独立性和适应能力,从而直接影响幼儿情感社会性的发展。对幼儿来讲,其生活的环境除家庭外,还包括社会环境,而社会上存在的文化、价值观差异等,也会对幼儿情感表达,对某件事物或观念的判断等产生影响。作为家长或者是幼儿的监护人,应当尽可能为孩子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和教育环境。在日常生活中,通过适当的表扬、鼓励、“放手”等,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和自信心,帮助幼儿情绪健康发展。如果父母双方在文化、育儿观念、价值观等存在差异性,则应当相互间做好沟通交流,形成一种统一性、科学性的家庭教育观念,引导幼儿社会性健康发展。
年龄和性别
对幼儿的社会性和情绪发展来讲,其不仅受幼儿年龄增长的影响,还会受到性别的间接影响。就社会性来看,其形成与发展,对幼儿来讲,属于一种终身的发展历程,其在不同的年龄段,会需要接受不同的内容和成长任务,并且,社会性的发展和品质,在不同的关键时期,也具有一定的差异。Bayrakdar在同性别差异,伴随负面情绪和心理抑郁社会化发展的相关研究中提出:父母对于男童和女童采用的差异化教育形式,会导致其朝着不同类型的情绪社会性方向发展。我国相关专家学者的研究,也進一步表明:受社会角色影响,父母对男女的期望值,也具有一定的差异;加之生理因素中性激素分泌的差异性,使女童可以更多地体会到父母对自身的喜爱,更能够聆听父母的关怀和教育,会比男童少受到父母的惩罚。因此,无论是家长,还是幼师本身,其在分析和研究幼儿情绪社会性时,应当提高对性别和年龄因素的关注度,根据幼儿年龄的大小,分别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案。此外,针对男童,教师和父母可以采用相对较严厉的教育、引导方式,方便其接受。
行为
近几年,相关学者通过对幼儿情绪社会性发展进行研究分析后发现,行为差异也会带来较大的影响。大部分幼儿早期存在的行为抑制,是致使幼儿出现社会焦虑的一项危险因素,且其在社会交际中,存在的行为差异性、能力发展等,都是以个人行为情绪为基础。同行为控制能力较低的幼儿相比,行为控制力较高的幼儿,其情绪稳定性更高,在面对压力时,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类问题。作为幼师,其在对幼儿的情绪和社会性方面展开教育、引导时,应当提高对幼儿日常行为的关注度,发掘每个幼儿在能力、行为和情绪上存在的差异性,以便展开针对性的培养,制定相应的教学规划,从而提升幼儿对行为的控制能力,保证幼儿情绪的稳定性。
父母教育方式
对幼儿来讲,其最早表现出的一种情绪社会性,就是在亲子关系中产生的依恋关系。父母和子女间存在的依恋关系,是父母在抚养期间对孩子行为进行塑造的过程。父母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也需要兼负教育的工作,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将自己的行为方式、社会道德观和价值观、态度体系等,传递给自己的子女。因此,依恋也是幼儿早期对于特定个体形成的情感联系,是幼儿早期生活中最关键的一种社会关系,属于幼儿情绪社会性的开端。相关研究表明:对幼儿来讲,家庭教育对其认知、心理健康、社会性、个性、情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如果父母在家庭教育期间,拒绝、惩罚、否认、过度干涉等行为较多,将会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产生较大的不良影响。在家庭教育中,母亲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对子女教养将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同受教育水平相对较低的母亲比较,受教育程度偏高的母亲在教育自己的子女时,能够更多的利用说理教育的方式,让孩子有更多自由思考、自主改变的空间。因此,在家庭教育期间,母亲应尽量提高自己的受教育程度,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多采用说理的方式,禁止采用强制性教育,以免造成幼儿产生不良的情绪社会性。
结语
总而言之,为了促进幼儿社会性与情绪的发展,在对幼儿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幼师需要针对幼儿所处年龄段和家庭环境,采用“因势利导”的方式,引导幼儿的情绪和社会性朝着健康的方向逐步发展。家长也应当创建出相对较合理的家庭教育环境,通过建立密切的亲子关系,让幼儿可以在温馨的家庭环境中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