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背景下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有效教学策略探究
2018-05-30周洁
周洁
微课的特点及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微课是由小型学习专题组成,具有灵活性、单元独立性的特征,是以某个难点、重点知识作为重点,以学生发展为目的制作的在线教学视频,从内容上来看,微课的形式有微课件、微反思、微教案、微视频、微习题等模式,内容一般控制在5~8分钟内,微课内容精炼、容量小,满足了学习者在任何时间、地点的学习需求,并且可以应用于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终端中。信息技术是小学阶段的重点学科,与传统的学科相比,信息技术课程具有显著的特征:基础性信息技术课程是基于学生生活、学习中实际问题的解决作为基础。发展性相比于发达国家,我国信息技术课程起步相对较晚,还处于发展过程中。实践性信息技术课程强调操作与知识、过程与结果两个模块,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有大量零散的知识点,应用微课,可以将这些知识点制作为小视频的格式,帮助学生逐一突破,在课后,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弱点来利用微課进行学习,达到查缺补漏的学习目的。微课背景下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的体会制作微课视频 提升学生参与兴趣要确保微课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教学质量,微课视频的制作是关键,微课视频的制作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做到趣味、生动,具有针对性。如,在“信息与信息技术”这一内容的授课上,即可利用微课来展示生活中常见的信息技术,通过8分钟的视频资料,有效开拓了学生的眼界,比起教师单一地讲授,教学成效更加理想。在微课教学中,需要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来创设出相应的情境,不同的教学内容,适宜采用的教学情境也存在差异,小学阶段的孩子好奇心强、活泼天真,情境的创设也要满足这一年龄段孩子的需求,做到图文并茂,不仅要有文字介绍,还要配以相应的图片或者视频资料,让信息技术内容丰富、生动。如,在关于“认识机器人”这一内容,考虑到学生对机器人内容的认知较少,学校也缺乏相应的素材,因此,在微课视频的制作上,要配以图片、问题的介绍,并设置导入环节,展示摄像机录制机器人的拼装、调试等程序,帮助学生对机器人的相关知识产生深入的理解。简化微课内容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不仅要为学生传授基本的理论知识,还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独立思考的能力,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探究来得到问题的答案,微课的应用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在关于“初识Scratch”这一内容的教学中,我提前为学生制作了关于Scratch知识的微课视频,在课堂上播放,并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初步了解Scratch软件的界面以及Scratch动画的基本制作流程。为了验证学习效果,在教学结束后,为学生布置了相关的作业,让他们自己来实践“Scratch”的各项功能,尝试简单脚本的编写。在学生操作过程中,可以随时向教师提问,而教师则要发挥出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及时进行提点,委婉地指出学生操作中存在的错误,强化他们对相关知识点的记忆。这种微课+自主实践的模式深受学生的欢迎,有效锻炼了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与实践能力。学生可以在学习课程之后,再次对所学内容进行复习,运用微课反复观看。根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化是学习取得成效的重要因素。因此反复观看微课,形成强化将有助于学生的记忆和理解。也可以对课堂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和补充,让一些在课堂上没能掌握知识点的学生有一个二次学习的机会,也让优生更优。注重因材施教 细化知识模块微课将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重点、难点清晰直观地呈现出来,微课背景下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要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关注各个重点和难点知识的逻辑性与衔接性,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在不同的环境中成长,性格特点、认知能力、兴趣爱好、理解能力各有不同,因此,微课的应用也要关注到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在关于“初识WPS文字”这一内容的教学时,考虑到学生对WPS文字基础掌握情况存在差异,因此,我们进行了分组,对于基础知识扎实、理解能力强的小组,在微课视频中增加拓展知识,开展强化训练;对于基础薄弱、吸收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则强化基础知识的渗透。通过因材施教的微课授课模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得到锻炼,实现协同发展。结语微时代已悄然而至,逐渐地改变并微化了阅读以及学习方式的习惯。在微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微课程是一种符合认知符合理论的新型教学模式,并逐步整合到各种学科实际教学当中去。作为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要积极应对时代的挑战,把握微课的应用契机,采取多种渠道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