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的班级德育管理探讨
2018-05-30何学忠
何学忠
教育问题一直是家长关注的重点,不少学生在学习方面承担着较重的心理压力。部分学校在知识教育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给予了高度关注,但在思想道德以及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存在不足,重智育、轻德育这一现象长期存在。随着新课程改革标准的深入以及推广,德育逐渐成为教育界关注的重点,本文将探讨基于新课程下的班级德育管理。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其行为表现对学生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在落实班级德育管理时,教师要秉承身正言教这一重要原则,做到言行一致,给学生做好模范带头作用。教师的价值观以及师生的友好交往对学生的影响能够体现出教师的道德力量,这一力量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班级凝聚力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为有效推动班级德育管理的发展,班主任要重视钻研教育学以及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科学客观地评价自身的管理行为,积极学习其他班主任的优秀管理经验,逐步提升和完善自己的管理方法。另外环境也是影响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因素,班主任可以在班级内营造和谐的德育氛围,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之中接收德育,强化学生的正面行为。高度关注班干部队伍建设在落实班级德育管理时,仅仅依靠班主任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班主任不仅需要对班集体进行科學管理,还肩负着学科教育的职责,为有效提高班集体管理效率和质量,班主任要对班干部队伍建设给予高度关注,让班干部辅助教师进行班级管理工作。不少人认为班干部工作出力不讨好,容易得罪人,出现两头受气的现象。因此,班主任需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班干部的职责和重要性,给予班干部大力支持。教育班干部若发现同学出现违反规章制度的行为,可以及时向班主任汇报,避免与同学出现直接冲突,影响同学之间的友谊。建立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教师是学生学习道路上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对学生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德育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师要增进与学生的交流沟通,了解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困惑,并给予学生适当的帮助和引导。班级德育管理是教师与学生交往沟通的过程,教师能够逐步提升对班级的管理能力,学生能够深化对德育的理解,增强自身的组织纪律观念。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开展班级德育管理的有效基础,为充分发挥班级德育管理的作用,班主任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捍卫学生的权利,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关心和爱护每一个学生。同时,班主任要增进与家长的交流沟通,利用家访、开家长会等形式了解学生校外情况,并让家长及时了解学生在校的表现,以便更好地应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以及长远发展。除此之外,班主任可以在班级内举办一些具有德育的活动,实现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活动之中接受德育的洗礼。贯彻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近年来,新课程改革标准在教育领域逐步深入,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注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逐步完善和优化评价考核内容。考试成绩不再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伴随着素质教育的大力推广,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每一个学生都具有自己的闪光点,班主任要注重挖掘学生的发展潜力,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对学生给予适当的鼓励和正面评价,让学生树立信心,坚定信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正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智力因素的差异,大力倡导赏识教育,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建立良好的家校合作家庭作为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在学生的教育方面扮演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部分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不恰当,过分溺爱、娇惯孩子,导致孩子的身心发展受到影响。为实现教育效益最大化,学校和家庭要建立友好和谐的合作机制,学校可以在学校公开活动日组织家长举办具有德育意义的活动,并根据不同的年级设置不同的主题,深化德育的意义,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与此同时,班主任作为班级德育管理的主要人员,需要明确自身的责任,扭转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深入贯彻新课程理念。在传统班级管理模式中,班主任拥有绝对的权威,学生要完全服从班主任的相关要求,这种管理方式使得学生的话语权被大大削弱,导致学生存在依赖心理,在创造能力以及主观能动性方面存在不足。这种班级管理模式不符合新课程改革标准的相关要求,与班级德育管理相背离。鉴于这一实际情况,班主任需要明确自身职责,正确认识自身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改善教育教学观念。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情,作为教师要明确班级德育管理的长期性,在教育教学中逐步渗入德育。同时作为班主任要不断调整、改进、完善自己的班级管理策略,设置科学的班级管理目标,充分发挥班级德育管理的作用,营造良好的班级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