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故事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运用
2018-05-30刘杰
刘杰
讲述故事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由于年龄和认知能力的限制,对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并且很难对这些内容产生兴趣。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积极性,从而不利于学生学好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而故事教学法作为一种融入趣味性、生动性、连贯性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可以将晦涩抽象的知识生动地表达出来。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利用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故事的引导下,产生进一步探究学习的欲望,从而实现主动学习。例如在学习“家乡变化大”时,我先向学生讲述几十年来我的家乡所发生的变化以及其间发生的有趣故事,用我的家乡变化的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关注点集中到家乡变化上,从而认真听我讲课,并积极思考家乡的变化。接下来,我让学生畅谈自己所了解到的家乡变化,并唤起学生对家乡的那份深厚的思想感情,进一步鼓励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好好学习,长大后为家乡做贡献。挖掘教材故事丰富教材内容不少教师在运用故事教学的时候,只注重利用故事来吸引学生,而忽略了将课本知识融入故事中,导致学生只是在听故事而并没有学会任何道德与法治的知识,显然这样的故事教学不能实现教会学生的目的,因此是失败的。所以教师在运用故事教学法教学时,一定要慎重选择故事,使故事中蕴含着相关的教材知识,并能够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这样既能使学生在有趣的故事中快乐学习,又能将道德与法治知识传授给学生,从而构建出高效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例如:在学习“中秋节”时,由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中秋节的由来以及习俗,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在教学时,我向学生讲述了“嫦娥奔月”的故事,从神话故事入手,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也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之后,我组织学生说一说中秋节我们都准备什么,中秋节有什么意义。最后,我又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我国各地中秋节时举办的一些活动,还有准备的一些食物等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有关中秋节的知识。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在与教材内容有着密切联系的故事中更加深入地了解知识、拓展学习的渠道和空间,而且,还能在问题的思考与探究以及直观视频的展示中加深印象,进而,在确保教学目标顺利实现的同时,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思考故事培养道德法治意识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讲故事时,必须要引导学生对故事的内容和情节进行思考,并从多种角度启发学生,从而使学生产生道德法治意识。如: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提问的方式来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而在讲完故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深层次上考虑故事蕴含的启发意义和道德与法治的相关知识。总的来说,教师要在故事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培养学生的道德法治意识。例如在学习“了不起的中国人”时,我向学生讲述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告诉学生袁隆平不畏艰难、甘于奉献、热爱祖国、一心為民,他的研究成果为解决中国人民的温饱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更为世界和平和社会进步树立了丰碑。讲完后我向学生进行提问交流:从袁隆平的故事中我们可以学到什么?从而引导学生对袁隆平的故事进行思考,并鼓励学生学习袁隆平的高尚品格,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坚韧不拔、勇于奉献的美好品质。可见,我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对一些优秀的精神品格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悟和认识,促进了道德意识的萌芽生长。选择生活故事践行道德法治准则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树立道德与法治意识并进一步在现实生活中能够遵守道德规范和法律规定,做一个遵纪守法、道德高尚的公民。其中“在现实生活中自觉去践行道德与法律知识”是关键,也是最终的教育目标。因此,教师要善于讲述生活实际中的故事来对学生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故事中认识到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与生活紧密相连的学科,并能够在故事的影响和激励下从日常生活中践行道德法治准则,从而养成优秀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格。例如在学习“你我互相尊重”时,我向学生讲了两个生活中的小故事作对比,第一个小故事如下:小明在扫地,小刚在刚刚打扫干净的地面上扔了一团废纸,因此小明和小刚打了一架,两人不再来往;第二个小故事:小明在扫地,小丽主动帮他捡起了地上的废纸,小明说:“谢谢你。”小丽说:“不客气,这是我应该做的。”小明和小丽成为了好朋友。讲完故事后,我组织学生进行思考,为什么第一个故事中,小明和小刚互不来往,而第二个故事中,小明和小丽成为了好朋友。这样一来学生能够在故事对比中理解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尊重,二来也能在生活化的故事中将尊重他人的美德传承下去。所以,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生活故事的作用,要立足于生活,进而使学生在学习故事中掌握知识,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