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电教媒体创设趣味数学课堂
2018-05-30王美芳孙新岗
王美芳 孙新岗
小学数学教学要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好奇心,设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电教媒体教学方式的应用,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也让形象生动的趣味课堂,成为吸引学生参与数学思考的有效手段。
以形象生动、直观的画面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
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利用电教媒体,可以将色彩鲜艳、生动直观的动画、影视融入其中,展现数学课堂的无穷趣味,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探究欲。
如在青岛五四制小学数学三年级“分数的意义”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为真切地体验分数,我们借助阿凡提动画,讲述一个分田的故事。一位老爷爷给三个儿子分地,大儿子分了1/3,二儿子分了2/6,三儿子分了3/9。老大、老二觉得自己分的少了,与老爷爷吵起来。这时,阿凡提路过,问清原因后,哈哈大笑。说了一句话,三兄弟就不再争吵了。请问,阿凡提说了什么话?显然,故事中三兄弟的争吵,主要是在分地的多少上,1/3、2/6、3/9,这三个分数的意义是什么?教师通过对三个分数进行讲解,自然导出本节的教学主题,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还有,在青岛五四制小学中年级“统计题”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参与数据收集和整理,我们专门设计了一个交通流量统计动画,将路面上摩托车、大客车、小汽车、载重车等不同车型进行数量统计,分别以实景动态方式,让学生观察并记录,也让学生感受到数据收集的乐趣。
依托电教媒体来启发学生数学思维
数学具有抽象性、逻辑性,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电教媒体的动态性、直观性特色,来让数学问题形象化。学生在进行直观物态的观察时,可以从变化中发现规律,找到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力。
如在青岛版五四制四年级“相遇问题”的教学时,对于“速度和”概念很多学生难以正确理解,即便是利用实物照片,也缺乏动态性对照。于是,我们引入电教媒体,通过制作“相遇问题”的动态运动情景,来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画面上分别有A、B两人从两地同时相向出发,第一分钟时,画面定格,两人的位置也固定下来;提问,他们一共走了多少米?在解决该题时,“A的速度+B的速度”就叫“速度和”。接着,第二分钟,画面再次定格;提问,这是他们一共走了多少米?有几个速度和?再接着,第三分钟后两人相遇,这时有几个速度和?两地距离如何计算?“速度和乘以走路时间”等于路程吗?很显然,利用电教媒体动画,通过对A、B两人“速度和”的分析,来动态演示数学概念中的“速度与相遇时间”的问题。
利用电教手段来优化课堂教学,有助于拓宽学生的思路范围,特别是在启发学生的逻辑思维、形象思维上,借助于电教媒体来多角度反应数学问题,让学生抓住数学的本质问题,找出解题的关键,得出解题思路,提升解题和推理能力。
借助于电教媒体来设置数学场景,增进合作学习
创新数学课堂教学,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数学课堂教学,由于时空局限,难以对生活中的数学场景进行再现。而利用电教媒体,则可以很好地解决场景创设难题。小学生爱表现,好奇心强。利用电教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能够从丰富的电教材料中来感受数学,增强数学学习自主性,特别是在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中,将数学知识融入到小组活动中,发挥小组成员的交流与互助学习,增进对数学问题的多视角思考,创造性解决数学问题。
如在某题中,操场长40米、宽25米,因扩建操场,长增加30米、宽增加15米。问操场的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该题旨在计算长方形的面积,而长方形由最初的尺寸,增加后的尺寸是不同的。很多学生在观察题意时,直接利用30x15=450(平方米)来求解,这种解法是错误的。事实上,我们在对该题进行分析时,首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个长方形,并在长和宽上标注40米、25米。然后,利用多媒体动态变化,延长长方形的长和宽,使其成为新扩建的长方形,并对增加的面积涂上鲜艳的红色。
由此来看,对于新的大长方形,其长已经不再是40和25,而应该是长增加了30米,即40+30=70(米);宽应该是25+15=40(米),也就是说,新扩建的操场面积应该是70x40=2800(平方米)。
再看原來的操场,长为40米、宽为25米,其原来的面积为40x25=1000(平方米)。我们从两个图形的红色区域来看,两个长方形的面积差就是红色区域的面积,也就是题中所要计算的“增加的面积”。由此,我们让学生通过对多媒体课件的观察,引入小组讨论、互相质疑和交流,让学生从讨论中来逐步认识到求解的红色区域,调动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化解难题,提升数学教学效率。
结语
总之,利用电教媒体来辅助数学课堂教学,让数学知识在图文中展现出来,帮助学生找准突破口,拓宽课堂教学容量,提升学生数学分析、解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