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秦岭—淮河如何分割中国人的南北意识

2018-05-30

科学大观园 2018年4期
关键词:分界线南北淮河

秦岭淮河一线是中国南北分界线,秦淮以南都是种水稻、吃大米的。

秦岭淮河两侧的中国人南北意识之强可谓有目共睹,小到豆腐脑甜咸、大到国民性格异同,

一直都是争论不休的热门话题。

不少国家的国民会把本国划分为南方、北方,并将自己按格填空或归于南方人,或自视北方人,比如意大利、德国以及150年前的美国,两情欢悦时南方嘲笑北方,或者北方揶揄南方,不但无伤大雅,反而增添不少乐趣,若是实在相看两厌,则极有可能一拍两散、大打出手。

对于这种国民心理我们称其为“南北意识”,这些国家南北方的界线多数由历史习惯形成,并不存在显著的天然地理分界线。

但中国是个例外,一条横亘东西的秦岭山脉,再加上七大水系之一的淮河,天然形成了中国东部的南北地理分界线(带),甚至还有学者将秦岭继续向西延伸,与昆仑山脉(包括阿尼玛卿山)或祁连山脉相接,将南北分界线贯穿整个中国。

群雄逐鹿

秦岭淮河登上历史舞台

以中国国土面积之广袤,理当有更丰富的区域划分,只按南、北理解不同区域的关系,稍显单薄,但我们今天的讨论只限于中国东部传统的南北分界线秦岭淮河。

今天秦岭淮河两侧的中国人南北意识之强可谓有目共睹,小到豆腐脑甜咸、大到国民性格异同,一直都是争论不休的热门话题,如此强烈的南北意识是自古以来就有的吗?

分割中国的为什么是秦岭、淮河,而不是别的山脉、水系呢?

中國历史上作为南北分界最先出场的是淮河,它发源于河南湖北交界的桐柏山脉,之后流经河南、安徽、江苏三省全长1000公里,两岸宽阔、水势平缓,其支流众多、水网交错,大小湖泊星罗棋布,与相对干燥少水的中原迥异。

2000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人晏子,率先提出了淮河南北的差异,楚王曾故意刁难晏子,声称齐国人在楚国为盗,晏子则偷换概念“编造”了淮河南北的不同,作为对楚王的反击,(事实上橘和枳本来就是两个物种)“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这句话居然说得本应更了解淮河的楚王无言以对,但是严格来说,当时的古人并没有多少南北意识,反而东西意识要强烈得多,秦岭也正是在东西对立中出场了,秦岭主体位于陕西南部,向西延伸至甘肃境内的白石山,向东则囊括河南省的伏牛山,全长超过1600公里、范围非常广大,我们熟知的太白山、终南山、华山(南峰)、嵩山(峻极峰),或为秦岭主峰,或为秦岭支脉余脉。

与诸侯国密集的华北平原不同,高大、绵长的秦岭山脉有着更加充沛的水资源,山间溪流密布、水源众多。在南北两侧发育出了两条大河,长1532公里的汉江、长810公里的渭河,汉江、渭河又分别注入长江、黄河,成为中国两大母亲河各自最大的支流,秦岭水资源的充沛可见一斑。

背依秦岭

秦汉两大王朝相继崛起

依靠秦岭水资源的哺育,中国历史上的两大王朝相继崛起。

公元前221年,秦岭北麓渭河流域的秦国,自西向东扫灭六国,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出现了。公元前202年,秦岭南麓汉江流域的汉中王刘邦,自西向东击败楚霸王项羽,中国历史上空前强大的帝国“汉”诞生了。

函谷关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是长安的中央王朝与关外诸侯的东西分界,而秦岭则成为以西胜东的关键资源。从汉朝末年起,南北对立相较于东西对立开始有所增强,因为长达2000多年的“南部大开发”开始了,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长期战乱导致大量人口南迁,南方经济初具实力,南方有了与北方对抗的资本,于是在公元220年,魏蜀吴三国鼎立正式开始。

但此时的南方实力仍要远远弱于北方,蜀、吴两国清楚认识到了这种南北差距,他们决定联合抗魏,并借助天险弥补实力的不足,蜀国的屏障便是秦岭,秦岭并不是一条主脊清晰的单薄山脉,其南北宽达200公里,群山绵延、风流云转,对于古人几乎是一座不可逾越的大山。

为翻越秦岭,古人在群山中开拓了少数几条南北通道,包括著名的陈仓道、子午道等。这些道路并没有减轻多少翻越秦岭的艰难,唐代的李白在《蜀道难》中便描写了这些古道之难,“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若是冬季大雪封山、一片银装素裹,道路更加难行。

淮河取代长江

南北意识在国人心中扎根

吴国与曹魏之间则没有大山阻挡,它的屏障是长江,这里纵横的水系、湖泊是不擅水战的北方军队的噩梦,而北方日驰千里的华北平原,也成为南方政权退避三舍之地。但从军事上讲以长江为界会距离南方经济中心过近、缺少纵深空间,所以之后南北各朝的对立都极力从长江向淮河推进,直到南宋时,宋金以秦岭淮河为界,淮河取代了长江。秦岭淮河一线才以政权割据的形式初步确定下来。

随后的100多年南北方相对独立发展,南方经济、文化实力实现对北方的全面反超,南北方在农作、语言、风俗、饮食等诸多方面加速分化。以秦岭为例 ,秦岭北坡山势陡峻、断层深谷密布,就像一堵“挡风墙”阻止了冬季冷空气南下,让汉中盆地、四川盆地相对温暖;而南来的水汽又大部被截留在南坡,使得南坡降水更加丰富,森林也更加茂密、郁郁葱葱,主要生长马尾松林、巴山松林、常绿阔叶林等。这样的环境,为秦岭南部茶、水稻、橘子等作物种植提供了基础,而北方则以不需要大量水源的小麦、苹果、柿子为主。

在此之后,元明清三朝的大一统,虽然消除了南北政权的对立,南北意识却已在国民的心中扎下根,明代地理学家王士性在其著作中,经明确按“江南诸省”“江北诸省”划分中国(分界线又从淮河游移到了长江),清朝末年中国地学会的首任会长张相文,开始用现代科学分析中国的地理特征。1908年,他首次提出以秦岭淮河作为中国地理南北分界线,随后这一提法被载入中国地理教科书,成为人尽皆知的地理常识。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蒋介石发表《庐山声明》,“地无分南北”成为一句名言,也从侧面印证了中国人的南北意识之浓厚。“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报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今天的我们也知道了这条南北分界线的更多科学意义:

它与中国年降水800mm等降水量线大致重合;与中国1月份平均气温0℃的等温线大致重合;是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还是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以及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的分界线,等等。

进入21世纪以来,日新月异的技术变革,打通了秦岭、淮河的地理阻隔,凭借一条18公里长的终南山隧道,穿越秦岭已经缩短到仅仅10多分钟,人的流动性、生活方式的融合也在加速,南米北面在大城市里早已经瓦解,南船北马也被高铁、汽车、飞机取代,处于这样一个时代,我们应该如何理解秦岭淮河作为南北分界的意义呢?

我想虽然人的融合在加速,但对于动植物却依然很重要,它仍是自然生物保护的天然屏障,其物种丰富程度堪称中国最重要的自然遗产之一。朱鹮、大熊猫、金丝猴和羚牛更是被合称“秦岭四宝”。

对我们人类而言,它也仍然保留着作为南北分界线最诗意的部分,它依然是那个“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的秦岭淮河;它也依然是那个“骏马秋风冀北,杏花烟雨江南”的秦岭淮河。

猜你喜欢

分界线南北淮河
淮河
淮河防总召开2021年工作会议
第二届淮河文化论坛在阜阳举行
游走南北 蕴含古今
神回复
余有画说
登秦岭太白山 观南北分界线
云南报销案与晚清同光之际的南北纷争
南北冰雪写意
我生命中的淮河——为纪念治淮60周年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