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推动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脱虚向实”发展
2018-05-30王茜
摘 要:实体经济是社会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当前影响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脱实向虚”的倾向愈加明显。电子信息领域亦不例外。从国内股权投资市场、创投市场和投资机构的投资热点趋势来看,电子信息产业及其相关领域正日益成为资本关注的热点与焦点。资本投资持续升温造成电子信息产业“虚火过旺”,隐现行业泡沫破灭风险、产业低端化风险和产能过剩风险。为防范资本过热对产业发展带来的影响,本文提出三方面对策建议:控制资本热度,引导产业有序发展;树立品牌意识,聚焦技术创新发展;统筹布局,注重行业资源整合。
关键词:电子信息产业;资本热潮;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866 (2018) 04-020-007
工业经济论坛 URL: http//www.iereview.com.cn DOI: 10.11970/j.issn.2095-7866.2018.04.003
Abstract: The real economy is the concentrated expression of social productive forces. One of the prominent problems that currently affect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real economy is that the tendency of "substantiation to virtualization" becomes more and more obvious. The field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is no excep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hot investment trends in the domestic equity investment market, venture capital market and investment institutions, the electronic information industry and its related fields are increasingly becoming the hot spots and focuses of capital concern. The continuous rise of capital investment has caused the "virtual fire over" of the electronic information industry, showing the risk of industry bubble burst, industrial low-end risk and overcapacity. In order to prevent the overheated capital from affecting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this article proposes thre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controlling capital heat and guiding the orderly development of industries; establishing brand awareness and focusing 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coordinating the layout and focusing on industry resource integration.
Key words: Electronic Information Industry; Capital Boom; Risk Prevention
引言
黨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1]这表明,发展实体经济是新时期产业升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经济转型的重要任务。
当前影响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脱实向虚”的倾向愈加明显,电子信息领域亦不例外。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更迭,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快速涌现并被资本市场看好,也带动了传统电子信息领域上下游需求量增加,吸引大量资本跟进。围绕产业重点发展领域和新兴领域的资本投资持续升温,造成电子信息产业“虚火过旺”,实质性技术创新难以突破,资本泡沫、产能过剩等风险隐现。为使电子信息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还应多措并举“脱虚向实”,防范资本热潮引发的风险对产业发展造成破坏性影响。
一、电子信息产业领域的投资活动日益活跃
(一)电子信息领域金融投资市场活跃度不断提升
近年来,国内投资市场持续活跃、热度提升,股权投资案例数和并购案例数大幅上升。统计数据显示[2],2017年,全国股权投资行为共发生10144次,投资总金额达1.2万亿元,远超2016年全年水平。投资主要集中于前端投资,早期投资金额和平均投资金额上涨趋势显著,平均单笔投资同比增长34.2%。
从投资数量来看,2017年TMT行业的投资数量再创年度记录新高。互联网领域和IT领域早期投资较为集中,1-12月,投资行为分别达469次和390次,分列各行业首位和第二位;电信及增值业务领域、电子及光电设备领域早期投资行为分别为222次和62次,位列第四位和第八位(图1所示)。
从投资金额来看,TMT行业投资总额占总体行业比重依然过半。过亿元人民币层级的资金注入主要集中在互联网、IT、电信及增值业务、多媒体娱乐、金融服务和健康医疗等方面(图1所示)。
数据表明,无论投资金额的分布还是主要投资机构的投资倾向均保持高度一致,电子信息产业成为投融资市场的绝对热点和焦点。
(二)国内创投市场中TMT企业备受热捧
数据显示[2],2017年,中国创投市场共发生涵盖24个一级行业的投资4822起。从具体行业分布来看,互联网行业位列第一,共956起,占比约20%;IT行业位列第二,全年共发生927起交易,占比19%;从具体金额分布看,互联网、IT领域同样位列第一、三位,投资金额分别为406亿元和275亿元。
数据表明,无论投资案例还是投资金额,TMT产业均占据整体创投市场的半壁江山,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智能硬件、可穿戴硬件、集成电路、互联网金融等都成为资本追捧的对象。
(三)电子信息产业成为投资集团追捧热点
根据2017年中国年度活跃创投机构排名,投资活跃度较高的企业有:IDG资本、经纬中国、红杉资本中国、真格基金、创新工场、腾讯投资等。尽管从投资活动上看,这些集团的投资偏好有所不同,但总体来看,受到国家产业发展战略调整以及消费环境改变等因素的影响,人工智能、大数据、智能硬件等电子信息行业发展热点成为投资重点,资本吸引力较强。
随着一些新兴产业的快速崛起,在可预见的未来,智能产业、共享经济及消费升级等领域投资热度有望持续上升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
二、电子信息领域“脱实向虚”发展带来三大风险
(一)投资追求“短平快”带来产业低端化风险
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前景广阔,但仍面临核心技术领域亟待突破的瓶颈和难题,需要资本投资具备管理的先进性和眼光的长远性。然而,资本的功利性使当前大量资本集聚投资回报快的热点领域,造成技术发展难题被忽视,带来产业低端化发展风险。
一是资本的盲目逐利使产业发展能力问题被忽视。数据显示,传统行业投资1年净利润回报不足10%,投资至少3至5年才能获取回报,而互联网等热点投资领域1年的估值便可能实现翻番,3年则可能增长至10倍,对资本具有绝对的吸引力[3]。因而,资本的散乱投资和急于求取回报的“短平快”打法成为普遍现象,就容易导致技术发展难题被忽略、产业核心技术能力和竞争能力无法得到实质性提升,与发达国家能力差距日益加大。
二是行业门槛降低导致基础技术层面不受重视。对于我国电子信息领域亟待突破的核心技术而言,资本投入是一项长期投资,要持续多年才可取得技术突破并获得较高回报,这就要求资本投资应放眼长远。然而,为了在短期内获得最高回报,大量资本涌入门槛较低的发展环节。例如,在人工智能领域,截止2017年上半年,中国AI 企业融资金额占全球总融资额的33.18%,仅次于美国。然而,分领域来看,我国AI领域融资排名一、二位的领域分别为应用层面的计算机视觉和自然语音处理领域,而美国AI企业融资排名第一的是芯片以及处理器领域,融资占比高达31%,相比之下,我国该领域投资占比仅为7.5%[4]。表明美国投资者更重视高门槛的基础层、技术层,而我国投资者则更关注应用层。
三是过度依赖进口不利于解决技术难题。为了较快取得发展回报,进口核心零部件与设备成为缓解技术难题的方式。如在我国集成电路领域,CPU、FPGA、DSP、存储器等高端芯片严重依赖进口;机器人领域,多数企业90%的关键零部件和中高端数控系统均依靠进口。然而,这一方面会增加国内企业生产成本,分流投资资金;另一方面,会造成企业求量不求质、难于静心攻克关键技术,进而阻碍产业发展迈向高端,最终在国际竞争中丧失技术先发优势和主导权,使产业陷入核心技术长期受制于人的局面。
四是投资广而散导致产业竞争能力与资本投入不相匹配。对投资活动而言,如果没有良好的统筹规划与先进的管理机制,难免会造成投资主体过于分散,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最终导致资本投入与竞争力提升水平不成正比。如集成电路领域,自2014年国家推出《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和超过1300亿的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后,产业资本踊跃跟进,各地投资建线热情高涨,出现存储器项目以及先进生产线多地开花现象,重复和低端投资导致集成电路领域发展布局面临散小乱的问题。据统计,2017年集成电路设计企业达到1380多家,数量在仍继续增长,不利于产业整体发展。再如,我国新型显示领域投资主体同样存在分散问题,虽至2016年底全国大陆面板产线多达15条,涉及投资额3000亿元,但我国大陆面板高端产品占比低,AMOLED在全球占比不足2%。这表明,资本投入效果还没有在价值链环节和附加值提升方面得以显现,投资对技术进步与竞争力提升的带动作用并未发挥出来。
(二)投资机构追捧热点带来泡沫破灭风险
投资机构对热点概念的追捧与希望借助资本运作切入市场的跟风企业一拍即合。在各路资金的疯狂涌入下,企业的估值水平、融资规模不断攀升,高估值又吸引了更多资本,泡沫越来越大。在资本的过度介入下,行业发展良莠不齐,需求过度膨胀,泡沫破灭风险随之而来。
一是热点追捧易引发概念泡沫与需求泡沫。随着人工智能、智能家居、分享经济等一些新业态新经济的快速崛起,这些领域的投资热度持续上升并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如,截止2017年上半年,我国关注人工智能领域的620家投资机构中,共产生超过1亿美元的大型投资数22笔,是美国大型投资数的一倍。截止2017年7月底,我国共享经济类投融资事件超过581起,融资规模约1600亿人民币,已接近2016年全年水平。在资本投资的疯狂涌入下,企业的估值水平、融资规模不断攀升,高估值又吸引了更多资本、更多企业进入,概念泡沫、需求泡沫随之而来。
二是概念泡沫过大,引发产品、应用难于落地。继O2O、互联网+等热词概念受到资本追捧之后,VR、AI、云计算、分享经济成为新的投资“风口”。企业若在尚未看清新产品新模式核心本质的情况下,轻易使用新技术,或者套用概念设置过高目标,就容易会使得企业运营不切实际,实施起来不接地气、处处碰壁。此外,从媒体宣传到技术推销的一拥而上,以及过度追求在峰会、沙龙、展览等务虚性活动中频繁出镜,也使得围绕概念的火热场面遮掩了实际应用难于落地的尴尬处境。如,在我国“互联网+”战略推进下,相关论坛、峰会、沙龙等务虚性活动繁多,传统企业开始积极触“网”。然而,部分企业并没有认清“互联网+”的本质,只是花费巨资将企业包装为所谓的“互联网”公司,没能真正服务于企业的业务发展目标;还有企业在“互联网+”战略下将企业目标过度放大,使得企业运营不切实际,实施起来处处碰壁。再如,在云计算领域,许多花巨资投建的“云計算平台”设备利用率低、应用少,很多只是在规模和设备上跟风炒作,并未提供真正的应用服务,有的甚至沦为仅供参观的“展示中心”。
三是需求泡沫破灭将使大量企业将面临倒闭风险。资本的过多介入,会使需求加快膨胀,但行业发展又良莠不齐,供给能力跟不上,泡沫破灭风险隐现。为培养用户习惯、快速拓展市场,初创企业大多借助资本疯狂“烧钱”补贴用户,以获得用户基础。从首单全免到派发红包,再到分享返券,“烧钱”大战确实通过用户补贴获得了较高市场渗透率,但同时也引发了虚高的用户粘度和需求泡沫的过度膨胀。一旦“烧钱”大战停止、补贴结束,用户将回归理性,需求泡沫便会随之面临爆破风险,进而引发大量企业破产倒闭。例如,继网约快车之后,共享单车的“烧钱战”、“价格战”陆续上演。在摩拜、ofo推出半小时1元的骑行价格后,小蓝、酷骑等单车相继下调骑行价格,随后摩拜、ofo又推出“免费骑行”、“充100返100”等活动。通过降价、补贴抢占市场份额的方式为企业后续发展瞒下隐患。从O2O热潮下的洗车、家政、饮食、出行,到互联网金融热浪下的P2P平臺,再到分享经济下的共享单车、共享短租,资本热潮演变为倒闭浪潮的画面一幕幕上演。如,在O2O领域,微微拼车在3个月内就完成从估值10亿元到轰然倒塌的经历。在共享单车领域,自2016年发展至今已有7家企业宣告倒闭。
(三)狂热投资不断加码带来产能过剩风险
投资过热的情况下,将产生大量重复建设。这些重复建设在地区或企业的局部视角下可能会具备收益预期,但从宏观层面来看,投资过热意味着在某一领域的过度竞争,易引发产能过剩。
一是投资过热或使产能扩张抬头。从传统领域来看,在我国“领跑者”计划的带动下,光伏市场开始掀起新一轮的产能扩张,据Energy Trend预计,2017年全球PERC电池产能将达到25GW。而在2017年初,我国企业建成及规划布局的PERC电池产能已超过14GW。在新型显示领域,超高世代产线建设进入新的周期,投资高达610亿元的广州10.5代面板产线将于2019年开始量产,年产值预计达920亿人民币。加之正在建设的京东方合肥10.5代线和华星光电深圳11代线,中国大陆正在建设的3条超高世代线预计将于2018-2019年相继投产,巨大的产能供应将集中爆发。此外,电子信息产业部分传统领域的过剩产能近年来并未彻底消化,需警惕投资热带来的产能过剩风险。从新兴领域来看,大数据、人工智能、共享服务等领域的投资过热可能引发新的过度竞争,从而导致新的产能过剩,投资热潮再起需引起高度警觉。
二是产能过剩引发价格失序。资本热潮引发的产能过剩造成严重的产业供需失衡,导致市场竞争激烈,价格战成为主要竞争手段,进一步带来的价格失序将极大影响产业的健康发展,甚至造成经济震荡。2008-2009年,光伏产业因盲目投资加码造成多晶硅产能过剩,进而引发价格失序风暴;2011-2012年出现的大批光伏厂商倒闭,教训深刻。如今,光伏投资热潮再现,自2016年开始大幅扩充的PERC产能,以及2017年企业的扩展计划,又预示着产业可能面临新一轮产能过剩带来的价格失序风险。
三是产能过剩造成环境过度承载[5]。当资本的狂热投入使得一种新兴模式开始近乎野蛮的生长的时候,投资形成的生产能力与实际消费需求将出现差距,有限的社会资源和市场份额与产业发展速度也将产生矛盾,结果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与环境的过度承载。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共享单车千亿元的融资带来了超过1600万辆的投放规模,过度投放的单车已经对城市公共空间承载能力形成挑战。以共享单车在深圳的投放量为例,深圳目前常住人口的官方统计数约为1137万,按照当前较为科学的计算城市单车容纳量的方法计算,深圳最多只能容纳近8万辆单车,而仅据摩拜单车和小蓝单车在深投放10万辆、3万辆的规模来看,就已远超8万辆的容纳极限。单车的过度投放已造成部分地区行人无法正常通行、长期不被使用的单车占用城市空间等问题,表明过度投放的单车已对城市的公共空间承载能力形成挑战。
三、引导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脱虚向实”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控制资本热度,引导产业有序发展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与统筹布局,细化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需求,综合考虑财政、资金、产业政策对重点产业发展的支持与引导,建立资金投入的跟踪落实机制,确保资金投入用于研发投入等关键环节,保证资金投入的收益最大化。二是基于大数据技术建立电子信息产业投融资预警机制,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估测资金支持的供需体量,严格控制供需比例,谨防投资过热带来的供给过剩。三是坚持政府政策与市场驱动相结合。在发挥规划引导和政策激励作用同时,尊重市场规律,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创造电子信息产业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有效维护市场秩序。
(二)树立品牌意识,聚焦技术创新发展
一是树立“质量为先、信誉至上”的企业发展理念,提高新兴技术领域初创企业的产业准入门槛,加强对企业设计研发、物流采购、生产制造、营销服务等环节的全过程精细化考量。二是培养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树立以质取胜的价值取向,采取培训经验分享、革新成果交流、专业人员授课等形式,提高专业技术技能水平和创新创效能力,营造崇尚技能、鼓励创造的良好氛围。三是建立品牌培育评价机制,将技术能力提升与竞争力提升作为重要评价指标,形成科学公正、国际接轨的品牌评价体系,倒逼企业提升技术研发实力,增强品牌建设软实力。
(三)统筹布局,注重行业资源整合
一是引导投资主体进一步集中,鼓励骨干企业通过投资、并购等方式整合已有产业资源,防止盲目建设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避免同质化、低端化生产,以产品标准和质量的提升,激发企业精益化、精准化生产动力。二是发挥行业协会和行业主管部门作用,指导企业整合行业现有信息资源、能力资源、客户资源,通过资源的有效利用和配置,使投资具有条理性、系统性和价值性。三是通过结构升级优化和市场公平竞争提升产业集中度,加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建设,以技术的群体性突破来提升资本投入在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利用效率,带动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
[2] 清科研究中心.2017年中国股权投资市场回顾与展望,2018年2月。
[3] 李新萍、赵贝佳.互联网投资过热了吗?人民日报,2016年9月19日。
[4] 腾讯研究院.中美两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全面解读,2017年7月。
[5] 王茜. 分享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研究——以共享单车为视角,经济研究参考,2017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