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心理学在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中的积极应用
2018-05-30李林丽
李林丽
高职院校的学生工作在实际中存在一些难题,传统的管理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实需要,因此需要探究如何优化学生工作方法,而心理学知识的有效应用恰好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难题,从根本上改善辅导员和学生之间紧张对立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关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优秀人才。
在新形势下做好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优化创新工作方法,辅导员要积极思考如何适应新情况、新问题和探索新方法,发挥好学校和学生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在高职院校的学生工作中,更应遵循教育规律,结合学生特点,创新工作方法。
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特点
高职院校学生特点
在学习上,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较差,文化知识薄弱,往往需要在教师的督促下才能基本完成学习任务。而一旦在学习上遇到挫折困难,又容易自暴自弃,缺少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尽管如此,高职院校的学生却面临着专升本考试、自学考试等重要的学习任务。因此在大学期间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他们总结建立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行为纪律上,高职院校的学生遵守纪律的意识也相对较差,这也一直是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难题。部分学生在中学或职高时期就有不良的习惯, 加上学习成绩不理想, 为了寻找精神寄托, 容易被一些不良的思想干扰。个别学生上课迟到、早退, 吸烟、打架斗殴, 缺乏自制能力和纪律观念。
在心理上,高职院校的学生处在青春发育期和青年期的过渡阶段,身心发展迅速但不平衡,一方面要求在精神上摆脱教师和家长的约束,想拥有更多自主权;另一方面又缺少独立自主能力。
对于大一学生而言,他们要面临一个完全陌生的学习、生活环境,离开父母的照顾到外地求学,而大学的生活和中学生活有很大的差异,一些心理承受能力较低的学生很容易出现不良情绪和适应障碍。有的学生感到迷茫、苦闷、烦躁、焦虑等。
如果这些心理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的解决,又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积累加重,严重的话可能导致心理疾病的出现。
一些学生在高中阶段就曾经因为学业压力过大等因素出现过心理问题,在大学时期这些学生可能会因为某个诱因导致心理问题的重现甚至加重。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遇到问题不能进行合理归因,容易抱怨社会和他人,而在面临毕业找工作或者继续升学深造等重要的人生转折点时,更容易迷茫困惑,如果没有合理的疏导和宣泄途径,就可能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
辅导员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高职院校的学生特点决定了辅导员在开展工作的时候面临很大的压力,比如约束学生不旷课迟到早退并保持良好的学风在现实中绝非易事。其实在本科院校,提高学生上課的出勤率也是一大难题。
辅导员在工作中一方面需要合理运用点名考勤制度和奖惩措施,另一方面还需要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这绝非一朝一夕就可以轻易实现,是一个需要长期积累的过程,是思想工作慢慢渗透像春风化雨般润物细无声的过程。
大学生活虽然较为自由,但是学生依然要受到学校管理制度的约束,依然要遵守一定的行为准则和道德准则,而正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大孩子”们往往喜欢和规则“作对”。
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站在管理者的立场上,学生是被管理者的角色。一些学生很容易把不愿意被约束管理的不满发泄到辅导员身上。
然而,正是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自制力较差,辅导员才必须加强对他们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上的关注和适当的约束。一方面需要管理,另一方面还要以被管理者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管理,这确实对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心理学对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的意义
心理学对高职院校学生健康成长的意义
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是分数和成绩的提高,不仅是在学业上和未来的工作中有所成就;不仅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掌握;不仅是参加过多少实践活动取得了多少证书,而更应该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习、实践、生活和人际关系的平衡发展。
心理学知识的运用能够满足高校大学生在自我成长过程中的发展需要,能够使大学生具备较高的情商、逆商,能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能够使他们形成合理的认知,较好地解决实际问题。心理学对高校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心理学有利于辅导员优化学生工作方法
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存在许多难题,从根本上解决难题必须优化工作方法,事实证明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去解决学生工作中的问题只能达到治标不治本的效果,教育工作的特殊性质也决定了不能简单地以表面效果去评判工作成绩的优劣,而也应关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心理的变化,人格的完善,学生的身心健康。
这就要求必须重视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优化工作方法,而心理学本身就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和发展活动规律,关注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意志、需要、动机、能力和人格,心理学和教育也有密切的关系,如果将心理学运用得当,可以在思想工作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何将心理学知识应用在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工作中
辅导员自身加强理论修养,积极主动学习心理学知识,提高自身工作能力
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其知识博大精深,要想真正地把它在实践中用好,就必须系统地掌握它的基本理论知识。
对于辅导员来说,想在工作实践中去更好地运用它,就需要积极学习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我院积极组织教师培训学习心理咨询师二级、三级技能知识,在我系几乎所有辅导员都报名参加了心理咨询师三级的课程学习。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了解了人的心理的发展规律、了解了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孩子容易出现逆反心理的情况、学习了如何识别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如何通过咨询谈话去帮助一些存在心理问题的人群回归健康心理。
掌握这些知识能够使辅导员敏锐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及时引导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有利于学生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配合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咨询工作,治疗心理疾病
我国高校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从1984年开始至今有20多年,从侧重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到逐步趋向学生个案心理咨询,乃至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迅速。
目前各个高校已经基本建立了相应的服务机构,在针对大学生的个性心理和群体心理的培养方面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我国高校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没有形成完善的管理制度,也没有制定有关的制度来予以保障运行。
高校的心理咨询室在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上发挥的作用依然有限。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应积极配合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开展工作,共同探索促进完善高校心理咨询工作。
通过对有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同学的心理咨询和已掌握的疾病案例进行分析,查找成因,进行治疗,对治疗结果加以分析研究。分析本校学生心理疾病问题呈现的特点,研究如何预防避免类似心理问题的出现。
结合心理学知识优化的工作方法,注重个案工作方法和谈话法的应用
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班级管理和咨询服务成为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三大主业。但是传统的辅导员工作模式日益表现出缺乏服务理念、工作方法单一、针对性较弱、创新性不足等问题,已经无法满足新形势的发展要求。
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不再是单一的“领导者”,而是逐步向多元化的角色转变,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成为辅导员工作的重要任务。辅导员在工作中可以借鉴个案工作法,观察和了解学生的各方面情况,针对学生特殊的需求提供相应的帮助和辅导。一方面能使學生感觉受到重视,让学生感觉到关怀的温暖,另一方面又能够充分地实现沟通,使学生畅所欲言,了解学生内心真正的想法,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谈话法是进行学生思想工作的重要方法之一。
如对于经常旷课和迟到早退的同学,辅导员可以先逐一与其谈话,了解其不能按时上课的原因,对于主观惰性较大但是在学习上有进取目标的同学,可以督促他们制订近期学习计划,端正学习态度。
学生行为异常的背后一定是有原因的,辅导员如果只看到表面问题而看不到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就难以抵达学生的心灵,难以在学生中建立真正的信任,也难以使工作落到实处。
在和家庭贫困学生以及感情上受到挫折的学生进行谈话的过程中,辅导员更要斟酌谈话技巧,做到真正为学生着想,运用好心理学上的“共情”技巧,使学生感受到能够被无条件地接纳和关爱。实践证明,多次谈话之后大多数学生都能及时矫正自己的不良行为,也更愿意接受教师的约束和管理,甚至在学习上表现较高的热情,有非常明显的进步。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促进学生个人的心理健康发展
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个人的心理健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而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大多都性格内向,不喜欢与人交流,遇到困惑没有合理的宣泄渠道和倾诉对象。大学班集体组织又较为松散,学生课外时间较多,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则能增强同学之间的联系和友谊。如在以班级为单位的知识竞赛中,学生不仅能学到更多的知识,而且在比赛中感受到了团队协作的力量,学会了与人合作相处,增强了集体荣誉感,这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是十分有益的。
结语
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创新永远在路上,学习无止境,高职院校辅导员要不断学习,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探索,在学习中提高,努力做好学生工作,培养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