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书法的养成
2018-05-30向彬
向彬
每每博士书法展一出,来自各方的评论就会纷至沓来,这其中当然有褒奖,也不乏质疑的声音。博士书法展览能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说明书法的受重视程度有所提高。但是,从这些批评的声音中还反映出人们对书法博士这一概念存在一些理解上的偏差,以为书法博士就是专门从事书法创作的高学历人群。到了博士這个层面,肯定是书法创作水平非常高的,但真实情况并非如此。想要对“书法博士”这一称谓有更为鲜明的认识,不如将其阐释为“书法研究方向博士”。博士阶段的研究生,最关注的还是学术研究。虽然如此,作为书法博士,在书法实践方面还是应当有较高的自我要求。如果自己的书写实践没有达到足够的高度,对书法风格与艺术美感的理解就会存在一定的隔阂。相反,如果书法博士自身书法技能水平较高,就能更加准确地解决书法学术领域的诸多问题,而不是普通层面的“隔靴搔痒”,更不是“外行说内行”。然而,不论面对大众还是面对自己,书法博士没法回避“不会写字”这个话题。
书法博士群体展览的作品与社会上一般书家展览的作品相比,其自身特色有哪些呢?如果毫无特色,那么书法博士群体备受关注就成了无稽之谈。
书法创作切忌“趋同时弊”
当前书法博士展作品的艺术水准的确存在着参差不齐的问题。这与不同博士的学习经历有关,也与不同博士对自身书法实践的定位有关。更重要的是,当前的书法博士都很年轻,即便是书法水平较好的博士,展览的作品也只是他们书法学习中的一个阶段性展示,并不是他们的“成熟作品”。博士毕业并不意味着书法学习的终结,博士毕业之后,书法之路可以说才刚刚开始。书法博士对于自身书法之路的走向需要有非常清晰的定位,更要有坚强的毅力扎实进取。对于他们的书法展览,我们不能以他们学习过程中的“不成熟作品”来判断其书法的艺术价值,要关注他们的人生定位和发展之路,更要看他们的综合素养和可持续发展力。
如果每个书法博士对书法本体的认识和自己的艺术人生之路有相对准确的定位,他们就没有必要跟随“展览时风”,而是应按照书法自身的发展去学习。展览的初衷应该是展示当前书法创作的整体实力,而不是展示当下书法的“趋同时弊”。“趋同时弊”的产生是不少书法学习者为了入展而跟风的结果,这与当前展览的评判机制也有一定的关系。真正的书法艺术是在学习古代经典书作的基础上,通过书法家自身的理解和审美取向逐步形成自家的艺术风格。一个成功的书法家,其作品既要体现经典书风和文脉的传承,又要形成较为独特的艺术风貌。书法博士应该要遵循这个成长历程,而不是急功近利地跟随时风,否则就与社会一般书家没有什么差别了。
书写的根基在于文化素养
书法博士展览的作品应该注重作品的书写内容。不同的书写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书法创作的风格取向,选取什么内容进行书法创作也是对书写者文化素养的一种考量。对于书法专业的博士而言,创作作品应该首先在书写内容上认真作选择。如果都是一些司空见惯的诗词,那么在书写内容上与一般书家的创作是没有任何区别的。所谓“我手写我心”,有针对性地选取创作内容,很容易以“通感”的方式激发创作时的心境,达成笔墨与文辞相一致的意境。自作诗词是一个尚佳的选择,不仅可以表达心境,还可以避免书写内容的雷同。
书法专业博士展览的作品还应该体现其学术思想。除了史论方面的学术成果之外,还会在书法创作方面有自己相对独特的学术思考,而这些思考或多或少都应该在书法创作中有所体现。这些思想应该包括书法学习过程中的字体选择和风格取舍,包括创作时对笔墨语言的理解,对书写技巧的表现,对点画线质的提炼,对字形结构的处理,对章法空间的安排,以及气韵、气势的流露,等等。同时也包括书法创作时的情感表达、学术思考与人文关怀。当然,每位书法博士都不可能将自己所有的学术思想在一两件作品中展示出来。但相对而言,有了学术思想的作品,其中就会流露出一种不同于他人的气格,这种“气”既是学术思想的体现,也是审美境界的追求。
书法博士对于书法艺术的本体认识和风格取舍会有一个相对准确的判断。但是,内心的审美境界在其书法作品中流露出来,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没有精湛的书法技能,他们的审美境界是不可能在其作品中得到展示的。审美境界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眼界”,眼界要有高度和广度,更要有格调和品位,但眼界上来了,手头功夫跟不上,就是典型的“眼高手低”。“眼高手低”从某种程度上讲是对的,眼界不高,手头功夫肯定不高。但眼界高的人,手头功夫不能永远处在低的层面,这样就浪费了自己的眼界。“眼高手低”的博士一定要下大力气提升书法技能,不能因为手头功夫的拙劣而影响心中美感的表达。
书法的格调源自气质
古代书法家的作品中多“文气”“士气”或者“书卷气”,这些是书法作品的高雅之气,也是书法艺术追求的目标。中国书法作品决定高下的主要是气质,这种气质就是书法作品的神采。南朝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彩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王僧虔说的“神彩”与“神采”可以理解为一个意思。“神彩”是书法艺术的精神层面,是书法的意象和意境;而“形质”是书法的物质层面,是构成书法作品的点画线条和空间布局,也包括作品的墨色和纸质等所有物质层面的内容。书法的神彩如同人的气质,而形质如同人的身材、五官等,甚至还包括了人的举止言谈。气质的高下决定了人的品位高低,而气质的好坏又离不开人的容貌身材与言谈举止。书法也是如此,作品的格调是首要的,而格调又是由书法神彩决定的,神彩又离不开具体的点画线条、字形结构和章法处理等形质方面的内容。然而,优秀的书法作品不是简单的技法堆砌,精湛的技法只是书法神彩的表现媒介,决定书法高下的是书法的格调。刘熙载在《艺概》中指出:“书虽重法,然意乃法之所受命也。”这里所讲的“意”可以理解为书法的神彩,也是决定书法格调的精神所在。
对于书法的神彩和形质,王僧虔认为“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绍”是继承的意思。没有形质的支撑,神彩是“空中楼阁”,没有神彩的彰显,形质是没有灵魂的空壳。但是,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应先从技法入手,在能够书写出精彩形质以后再言神彩。书法的形质层面可以通过技法的专业化训练得以实现,而书法的神彩就需要通过提高书法家的人文素养并陶冶其品行心智才能得以彰显。既然这样,一个书法家,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养其气,其作品中会缺乏高雅的书卷气,可能还会携带庸俗不堪的恶俗之气。“读书养气”,书法博士对于书法气质的理解应该更加深入和精准,顺着这条道路前行,他们的发展潜力必将不可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