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屠呦呦 一生倾情青蒿素

2018-05-30

科学大观园 2018年5期
关键词:试药医学奖乙醚

青蒿素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

2015年,屠呦呦因此获得诺贝尔医学奖,这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

屠呦呦一辈子都在和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顽疾——疟疾作斗争。2015年10月,因其发现的青蒿素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屠呦呦成为史上首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

“得奖、出名都是过去的事,我们要好好干活。” 2018年初,屠呦呦略显焦急。在这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眼中,“新年”更多只是一个时间概念,在提醒她“还有很多事要做”。

临危受命

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其名“呦呦”源自《诗经》中的诗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1969年1月底,39岁的卫生部中医研究院实习研究员屠呦呦,忽然接到一项秘密任务:以课题组组长的身份,研发抗疟疾的中草药。

疟疾,中国民间俗称“打摆子”,是由疟原虫侵入人体后引发的一种恶性疾病,已经在全球肆虐了几千年,患者得病后高烧不退、浑身发抖,重者几天内就会死亡。中国军方从1964年起开始抗疟药研究。1967年5月23日,国家科委和解放军总后勤部在北京召开“抗疟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会议”,代号为“523”项目的大规模药物筛选、研究在全国7省市展开。截至1968年,参研机构筛选了万余种化合物和中草药,均未取得理想结果。在这种情况下,1969年1月21日,中医研究院受命加入“523”项目。

屠呦呦的同事、曾任中药研究所所长的姜廷良研究员告诉记者,当时,大学时学习药学、毕业后又脱产学习过两年中医、科研功力扎实的屠呦呦,遂被委以重任。

“屠呦呦的责任感很强,她认为既然国家把任务交给她,就要努力工作,一定要把这个事情做好。”屠呦呦的同事、中药所廖福龙研究员说。

最初,课题组只有屠呦呦一个人。她用3个月时间,收集了包括植物、动物、矿物药在内的2000多个方药,并在此基础上编辑成包含640个方药在内的《疟疾单秘验方集》,送交“523”办公室。截至1971年9月初,她和同事对包括青蒿在内的100多种中药水煎煮提物和200余个乙醇提物样品进行了各种实验,但结果都令人沮丧:对疟原虫抑制率最高的只有40%左右。

“重新埋下头去,看医书!”脾气倔强的屠呦呦又开始用心阅读中医典籍,从中寻找灵感。一天,她在阅读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时,被其中的一段话“醍醐灌顶”: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屠呦呦意识到:温度是提取抗疟中草药有效成分的关键!经过周密思考,屠呦呦重新设计了新的提取方案。10月4日,在历经数百次的失败后,“幸福终于来敲门”:实验证实,191号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对鼠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100%!

以身试药

“获得有效样品只是第一步,要应用还必须先进行临床试验,这就需要大量的青蒿乙醚提取物。”姜廷良回忆,当时找不到能配合的药厂,课题组只好“土法上马”:用7口老百姓用的水缸作为实验室的常规提取容器,里面装满乙醚,把青蒿浸泡在里面提取试验样品。

“乙醚等有机溶媒是有害的化学品,当时实验室和楼道里都弥漫着刺鼻的乙醚味道。”姜廷良说,当时设备设施简陋,又没有排风系统,更没有防护用品,大家顶多戴个纱布口罩。这还不算。临床前试验时,个别动物的病理切片中发现了疑似毒副作用。到底是动物本身存在问题,还是药物所致?

为不错过当年的临床观察季节,屠呦呦向领导提交了志愿试药报告,并郑重提出:“我是组长,我有责任第一个试药!”

1972年7月,屠呦呦等3名科研人员一起住进北京东直门医院,成为首批人体试验的志愿者。经过一周的试药观察,未发现该提取物对人体有明显毒副作用。

在1972年11月获得有效的青蒿素晶体,1973年上半年完成了系列安全性试验,当年秋天用青蒿素胶囊在海南进行了首次临床试用;与中科院生物物理所、上海有机所等单位合作,在1975年底测定了青蒿素的化学结构。结果表明,青蒿素是一种不含氮的结构完全不同于氯喹的全新药物!

1977年,经卫生部同意,研究论文以“青蒿素结构研究协作组”的名义,在《科学通报》上发表,首次向全球报告了青蒿素这一重大原创成果。1986年10月,青蒿素獲得卫生部颁发的《新药证书》。

不仅于此。1973年9月,屠呦呦课题组还首次发现了疗效更好的青蒿素衍生物——双氢青蒿素。1992年,她历时多年主持研发的青蒿素类新药——双氢青蒿素片获得《新药证书》,并转让投产。该研发项目当年被评为全国十大科技成就,是屠呦呦对中国乃至世界做出的又一重要贡献。

获国际大奖

2000年以来,世界卫生组织把青蒿素类药物作为首选抗疟药物,在全球推广。“2005年,全球青蒿素类药物采购量达到1100万人份,2014年为3.37亿人份。”姜廷良介绍,世界卫生组织《疟疾实况报道》显示,2000年至2015年期间,全球各年龄组危险人群中疟疾死亡率下降了60%,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了65%。“青蒿素类药物作为治疗疟疾的主导药物,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

青蒿素在国际上被誉为“东方神药”,名副其实。

实至名归的,还有屠呦呦荣获的两个国际大奖:2011年拉斯克临床医学奖和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两项大奖,均为中国本土科学家的“零的突破”。

对于拉斯克奖,她说:“这是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项荣誉。它属于科研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

对于诺奖,她说:“这不仅是授予我个人的荣誉,也是对全体中国科学家团队的嘉奖和鼓励。”

近日,屠呦呦谈起了2018新年期望:一是发现青蒿素更多“秘密”,把论文变成药;二是建中医药国家实验室,广纳海内外人才;三是用现代科技研发中医药,创新传承发展途径。

猜你喜欢

试药医学奖乙醚
202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探索古人类基因
享用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镇痛成果
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
用乙醚处理共沉淀法合成YAG:Ce荧光粉
乙醚提取与固相萃取两种方法对比测定酱油中的苯甲酸
做一天试药员
西方华佗怎样引进麻醉术
试药
常见麻醉药在兽医临床上的应用研究
细胞运输研究获诺贝尔医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