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安得广厦千万间”说起
2018-05-30谭可婕
谭可婕
杜工部有诗云:“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短短一句话,不仅写出了老杜的心境,也道出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仁德无私的精神风骨。这既是对前代精神的传承发扬,亦是对后世的勉励鞭策。杜甫也成为中国文人的一个缩影,“忠孝之心,惊动千古;骚雅之妙,双震当时”(唐才子传),千百年来“光焰万丈长”。
从“安得广厦千万间”说起,君子有仁德的胸怀。君子以厚德载物,《尚书》有云,“惟德动天,无远弗届。”仁德,是君子立身之本,“唯仁者能知人,能爱人”。杜甫在诗中体现出来的仁德自不必说;孙叔敖杀蛇以为后人,谢安容置兵厮不致流亡,桓温免重刑不以此辱人,这都是仁德的体现。
从“安得广厦千万间”说起,君子有去私的风骨。《春秋》有云:“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人本為自然之物,造化之形,自然万物不吝惜自己的能力而普助人类,人也应持公去私,先人后己。杜甫的“广厦千万间”是要“大庇天下寒士”,而“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样的无私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去私的行为,也在历代无数正人君子中有所体现。梁有昭明太子消减本不宽裕的俸禄赈贫;宋有杨业兵败陈家谷而劝士兵“可走还报天子”;范仲淹先忧后乐。去私而奉献别人、奉献国家,先人后己、先国后家,这种精神在今天依然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关塞极天唯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乱世之时,杜甫一生漂泊,“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却仍是“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沈德潜评“安得”此句“正为古人所不及之处”。他的笔没有停留在对自己命途的哀怜上,而是深切怀悼那个并不安稳的时代中每一个人的不幸命运。他的诗也因其广大的胸襟“阴阳开合,雷动风飞”,“千古以来,让渠独步”。后世之人或学得他的笔法、他的炼字,更多的则是为他精神所感,他带动了一批又一批心怀国运民生的现实主义诗人的崛起发展。更有万千后来人在其中寻得诗人的力量,继续前行,在水深浪阔中觅一处精神寄托之地,遥想先人,坚定信心。“凡我意所欲言者,子美先为代言之。”(文天祥)从这个意义上说,他的“广厦千万间”,也终可以“庇万千寒士”,成为永远不息的精神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