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在街巷 春暖花开
2018-05-30杜春晓
杜春晓
我担任西城区金融街街道新文化街东段的街巷长已经有一年了。回首走过的路,有委屈和泪水,也有欣慰和激动,看到我负责的街巷一天天美起来,我就想说:我是一个幸福的街巷长,爱在街巷,春暖花开。
我负责的新文化街,原名石驸马大街,位于西单以南宣武门以北,东西走向,全长约350米,18个院落,实有人口两千多人。但就是这条不长的街巷,却集中了“大城市病”的各种症状,违法建设、开墙打洞、乱堆物料、乱停车辆等等。如何开方治病,对于我这个街巷长来说,真是一大考验,我说说我的三点感受。
街巷长要当好“连心桥”
去年11月,我去街巷巡查时,就看到两个居民情绪激动跟社区书记理论,有个大爷说:“我都80多了,绊一下了得么?”另一位大妈说:“反正我已经打了市长热线了,要是你们不管我就继续打……”我赶紧走过去安抚两位老人情绪,并跟他们说,我是这个街巷的街巷长,有事可以跟我反映。
原来,街道出于安全考虑,为居民楼新安了单元防盗门,但居民觉得新门有问题,就直接奔社区“投诉”来了。我让两位老人带路,和社区的同志一起到居民院里去看看。果不其然,新门比旧门小,还留有门槛,轮椅不好推过去,不知情的人还绊了跟头,这是好心办了坏事啊!
我迅速聯系街道负责科室,对居民反映的问题让他们立即核实解决。在我的跟踪努力下,两周后,10个楼门全部重做换新,居民们满意了,我为这500户居民悬着的心也放下来了。我觉得,老百姓的事再小,也是大事,我们必须尽全力把好事办好。
为了解决群众买菜难问题,我沿着新文化街从东头走到西头,细心地数着有多少门店、有多少院落。要解决居民买菜难的问题,还得从供需矛盾以及居民生活配套不足这个根本问题解决起。我把对这条街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并向街道背街小巷总指挥部进行了汇报,提出了拆违建、关打洞、清障碍、强配套的整治思路。
经过街道、社区连续10个多月的协同奋战,新文化街共治理开墙打洞小门店33家,拆违18处,关停地下旅馆1处,清理堆物堆料30车,施划非机动车停车位8处,增设便道禁停桩(石礅)20余个、花箱11个,并在平房区首次引入大物业,腿脚不便的大爷大妈们也迎来了期盼已久的社区流动菜点。
街巷长要吹好“六声哨”
背街小巷这项工作,给我们街道干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震撼感受。一年来,包括街道全体班子成员在内的96个街巷长踏踏实实、一心一意扑在这项工作上,大家的战斗力、执行力、向心力,一次次在超额完成任务中得到体现,在街区风貌中的显著变化中得到体现,在居民的交口称赞中得到体现。我们街道也提前半年超额完成区委区政府下达的各项疏、整、促任务。正是街巷长的“六声哨响”,才有了多部门、多科室整齐的脚步。这“六声哨”就是:
第一哨,宣传造势。背街小巷整治提升的战役打响后,街道第一时间制作了街巷公示牌,并把街巷长的彩色照片和手机电话,主动向居民公示。社区还召开居民代表大会,向大家介绍背街小巷整治的基本目标、措施,动员大家积极参与。这一哨,吹向了社会,吹向了百姓,也吹向了包括我在内的街道每一名干部。
第二哨,巡查摸底。从任命我为街巷长的那天起,我就跟自己定下规矩:只要没有会,就坚持“半天到街巷”工作制。每天只要我一声招呼,街巷理事会和社区的同志们,就跟我一起走街串巷,一家家问,一个门店一个门店摸,用一个月时间,建起了新文化街的基础台账和问题台账,这为下一步展开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第三哨,共商对策。我分管社区工作时,街道就在社区这一级设立了居民议事厅。这次,我就把新文化街的整治方案,搬上了“议事厅”,大家一起商量整治的内容。形成初步方案后,我又向街道总指挥部进行了汇报,最后形成整治方案。
第四哨,分类整治。根据整治方案,我把街巷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类,对诸如共享单车乱停放问题,我要求街巷物业随见随处理。对堆物堆料、道路破损等问题,我安排社区进行汇总,统一上报到街道总指挥部,然后协同指挥部统一处理。
第五哨,优化提升。在对街巷存在的问题各个击破后,我又把美化环境、提升内涵作为重点,积极向街道争取各类资源,想方设法满足居民就近就便的生活服务需求,美化大家的环境。
第六哨,防止反弹。各类问题解决不容易,巩固环境改善的成果更不容易。为了保持常态长效,我每天去巡查外,还要求所在社区、街巷物业、街巷理事会成员、热心的“西城大妈”们每天巡查街巷,形成群防群治的大网,把各类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街巷长要在“统通”上下功夫
街巷长制是篇大文章,街巷长却像绣花针,一边刺破城市的痼疾顽症,一边织出城市的美景。2017年,金融街街道打过奋斗小学西侧单体2000平方米的拆违硬仗,建成过佟麟阁路全市首家社区立体停车库,一拆一建,看似平淡无奇,却蕴含了多少街巷长的心血和汗水。学会穿针引线,才能编织美景,街巷长就必须在“统”和“通”上下功夫。
一是“统”。就是实打实做统合,把散落在街巷的各块城市建设管理力量“统”起来。以新文化街东段为例,分布在街巷上参与城市建设管理的,有物业、网格队员等7大类20余人的专职力量,此外还有社区党居站社工、社区志愿者等各类参与力量。这些力量缺乏整体性,处理群众需求响应效率低,尤其面对历史问题攻坚能力差。街巷长的出现可谓“恰逢其时”,可以将这些原本散乱的城市建设管理力量,以街巷长为纽带统一起来。街巷长们冲锋在前,把党建的新阵地建在了社区,把组织的新触角伸向了街巷,真正坚持了问题导向,也实现了精准发力。
二是“通”。就是心贴心做沟通。没有沟通不了的人,没有解不开的疙瘩。做街巷长让我们意识到沟通有多重要,很多时候工作难开展,好事办不好,都有沟通不到位的原因。我们从办公室里走出来,在街头巷尾站住,在商户店里坐下来,面对面地商量“拆了车棚我残摩往哪放”“门槛高了两厘米到底绊不绊人”的具体问题。如果没有这样细致的沟通,我们就不会知道一家三口15平方米的实际居住感受,而罔顾他们的实际需求。只有走近一步,拉起手,说上话,才能感同身受。只有朝夕相处,不时换位,群众的“痛点”才能真正转化为我们解决问题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作者:西城区金融街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新文化街东段街巷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