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图形-背景”理论应用分析述评(2001—2015年)

2018-05-30张萍李萍

关键词:词法句法层面

张萍,李萍

1915年,丹麦心理学家鲁宾讬依其设计的“脸-花瓶幻图”提到了“图形-背景”(figure-ground)现象。从近几十年来的研究成果来看,“图形-背景”理论在国内日益受到重视。我们以“‘图形-背景’理论”为关键词,检索“中国知网”(CNKI)近15年来的相关论文,梳理“图形-背景”理论的研究成果,对该理论的发展与应用领域进行分析,以供研究参考。

一、“图形-背景”理论概述及统计分析

针对“图形-背景”理论(Figure-Ground Theory)的一些基础性概念,以卡夫卡等为首的学者提出了新颖的见解,认为图形是突出的实体,而背景则是尚未分化的东西。然而,最早将“图形-背景”理论引入到认知语言学领域并系统加以应用的是认知语言学家塔尔米。他参酌“注意观”,给语言中的图形和背景分别列举了定义特征和联想特征,并且着重考察了语言的空间关系,之后又深入到了复杂句的研究[1]。

目前,尚无专著对认知语言学的“图形-背景”理论进行详细解释,但国内外学者的论述有裨于我们对其获得较为全面、系统的认识[2]。究而论之,“图形-背景”理论的运用不只拘囿于词法、句法、语篇等语言本体研究领域,而是拓展至语言本体研究之外的翻译研究、教学研究等领域。

随着“图形-背景”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相关研究成果不断涌现,极大地促进了相关领域(如翻译、诗学等)的蓬勃发展。我们通过检索发现:首先,2001—2015年国内“图形-背景”理论主题文献共562篇,其中,期刊论文396篇、硕士论文151篇、博士论文8篇、会议论文7篇。这体现了学界对“图形-背景”理论研究的关注。其次,基于“图形-背景”理论主要应用成果性论文共440篇,主要涉及词法、句法、翻译以及诗歌解读等领域的研究。其中,词法与句法研究所占的比重较大,其次是诗歌等文本解读研究,最后是教学研究以及翻译研究。2001—2015年国内“图形-背景”理论应用分析统计见表1。

表1 2001—2015年国内“图形-背景”理论应用分析统计

二、“图形-背景”理论主要的应用成果及不足

(一)词法和句法研究方面

据表1,在“图形-背景”理论指导下国内的语言本体研究主要集中于词法和句法研究。首先,词法研究层面主要聚焦于动词、介词等词汇方面的检审。例如,王文斌从“图形-背景”的可逆性探讨了其一词多义性的成因等[3]。其次,句法研究层面主要偏重于倒装句、被动句、简单句、复合句等各种句法结构方面的考究。例如,文旭和刘先清认为,英语倒装句就是一种说话者把认知结构“图形-背景”转化为“背景-图形”的认知机制[4]。

词法和句法研究方面的不足,我们认为主要有2个方面:首先,虽然各家都以词为例,着重探讨了“图形-背景”理论在词法中的认知规律,但是,只拘囿于某些介词或者是动词短语,难以全面展陈其在词汇层面的解释力。其次,对祈使句等句法形式的研究也没有剖析清楚。

(二)文本解读研究方面

2008年至今,关于“图形-背景”理论视角下文本解读的研究成果丰硕,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第一,诗歌研究层面主要注重诗歌的韵律及作者的情感变化。例如,梁丽和陈蕊探讨了唐诗中“图形-背景”关系的现实化以及对意境形成所产生的作 用[5]。

第二,小说研究层面注重凸显小说的意象与主题意义。例如,佘丹通过运用风筝和主题突显方式,挖掘小说内在的认知理据,以此升华作品的主题意义[6]。

第三,广告语研究层面偏重谐音现象。例如,田龙菊运用“图形-背景”理论对广告语中的英汉双关语进行认知阐析,揭示了焦点句内部认知机制[7]。

虽然“图形-背景”理论在文本解读领域的应用研究发展迅速,但是,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首先,在诗歌认知解读研究过程中,唐诗宋词成了诗歌文本研究中的“图形”,受到学者青睐。相形之下,其他时期及诗人的作品成了“背景”,作为衬托部分甚至未被考检。我们揣度,那些被称为“背景”式的诗歌,将是未来学界探寻的主要领域所在。其次,该理论多用于小说的英译本研究,对汉译本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三)“图形-背景”理论视角下的教学研究

“图形-背景”理论本身并非晦涩难懂,国内学者对该理论带来的教学启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其研究主要集中于阅读教学、语法教学与翻译教学等层面。

第一,阅读教学研究层面注重阅读过程中的“图形”与“背景”所对应的文章结构中的不同成分,这对于读者把握文章中心意旨大有禆益。例如,唐琳妍倡导文章的主题是图形,其他内容是背景的观点,鼓励教师帮助学生调配阅读过程[8]。

第二,语法教学研究层面剖析多种句式的建构理据及运用规律。例如,徐李洁等人用“图形”与“背景”的互换特点,探讨了英语倒装句形成的理据以及倒装句的语用功能,这能有效地帮助教师提高学生掌握倒装语法的能力[9]。

(四)“图形-背景”理论视角下的翻译研究

“图形-背景”理论视角下的翻译研究,主要体现在词汇、句子以及诗歌、小说的汉译英等层面。第一,词汇研究层面侧重隐喻式词语的英译。例如,汪珍和胡东平运用该理论探讨“天色”和“脸色”的隐喻翻译方式[10]。第二,句子研究层面偏好句子的结构以及英汉语序对比的差异性。例如,肖坤学认为句子结构随着说话者所凸显的内容(图形)的不同而变化[11]。第三,诗歌、小说翻译层面注重原文意旨的传达与作者情感的把握的探究。例如,王明树和文旭从图形与背景的关系等角度分析译本是否实现了与原文本的“主观化对等”现象[12]。

然而,“图形-背景”理论在翻译研究层面的运用还存在不足,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一方面,研究偏重英译词汇或文本,对该理论指导下的英汉互译过程中差异性的阐析还付阙如,有失翻译研究之全面性。另一方面,翻译语料的单一化。“图形-背景”理论在翻译领域的应用主要偏重文本翻译,显然这在日常生活的交际用语翻译层面上还存在不足。

三、“图形-背景”理论应用研究的趋势

“图形-背景”理论在词法和句法研究、文本解读、教学研究以及翻译研究领域展示了其独特的阐释能力,彰显了其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认为这一理论的未来研究主要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首先,“图形-背景”理论指导下的对比语料库的研究范式将更加普遍。语料库研究是当下研究的热点,而将“图形-背景”理论与语料库相结合的研究范式是近几年的尝试。随着“二语”甚至是“三语”习得教学的迅猛发展,小语种的类型更加多样化,将“图形-背景”理论应用于英语与其他语言的对比分析,或许是未来该理论在语言研究方面的一个新领域。

其次,“图形-背景”理论指导下的研究方法将变得多元化。当下根植于“图形-背景”理论的语言研究主要采用定性方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统计分析方法的日益完善,采用定量研究方法,将是“图形-背景”理论在语言研究领域的另一种趋势。倘若将“图形-背景”理论用于对比研究,我们更应注重定性与定量研究方法的有机结合,使研究更加科学。

最后,“图形-背景”理论指导下的研究视角将呈现多模态化。除了可以应用于翻译文本、诗歌文本解读等维度的书面语研究外,还可以将该理论应用到多模态视角下的话语研究。譬如,我们可以在该理论指导下从分析影视作品字幕或画面研究的角度切入,探讨剧中人物情感的变化。

由上可知,未来“图形-背景”理论研究将朝着多学科、多视角的方向发展,尤其是在这一理论指导下的对比性研究将是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

四、结语

基于对近15年国内相关文献的统计分析,我们疏理了“图形-背景”理论应用取得的主要成果、存在的问题以及研究态势。总的说来,该理论主要以词法和句法研究为主,文本解读研究亦有所发展。“图形-背景”理论将来的应用会朝着多视角、多学科的方向发展。若要更好地利用这一理论,我们应加强对比语料库的建设,完善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扩展语言研究的视角,促进“图形-背景”理论在新领域的应用。

[1]TALMY L.Figure and Ground in Complex Sentences[J].Universals of Human Language Syntax,2017(1).

[2]王寅.构式语法研究(上卷):理论思索[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419-458.

[3]王文斌.从图形与背景的可逆性看一词多义的成因[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5(5).

[4]文旭,刘先清.英语倒装句的图形-背景论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6).

[5]梁丽,陈蕊.图形-背景理论在唐诗中的现实化及其对意境的作用[J].外国语,2008(4).

[6]佘丹.《追风筝的人》主题的认知诗学解读[J].外国语文,2014(2).

[7]田龙菊.双关语的图形-背景阐释[J].外语学刊,2010(1).

[8]唐琳妍.从图形-背景理论看阅读的调控过程[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9]徐李洁.英语倒装句再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8).

[10]汪珍,胡东平.图形-背景理论下颜色隐喻的英译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11]肖坤学.识解重构: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译文表达[J].外语研究,2013(4).

[12]王明树,文旭.“主观化对等”在翻译中的应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8).

猜你喜欢

词法句法层面
述谓结构与英语句法配置
句法二题
诗词联句句法梳理
应用于词法分析器的算法分析优化
谈对外汉语“词法词”教学
健康到底是什么层面的问题
策略探讨:有效音乐聆听的三层面教学研究(二)
策略探讨:有效音乐聆听的三层面教学研究(七)
信息结构与句法异位
从语言和体系两个层面理解庄子的“吾丧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