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计算机专业服务产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

2018-05-30连雁平

武夷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应用型课程体系校企

连雁平,吴 薇,魏 毅

(武夷学院 数学与计算机学院,福建 武夷山 354300)

武夷学院是一所应用型新建本科院校,经过多年的建设,学校明确了地方性、应用型、有特色的办学定位,逐步形成了传朱子理学、做武夷文章的办学特色[1,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我校首批升本专业,自升本以来共有7届毕业生,按照学校转型发展需要以及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群建设,本专业已加入学校智能控制产业专业群,并以2016年8月获批福建省高等学校服务产业特色专业。围绕学校应用型转型发展,结合本专业特点,对接南平食品、旅游和健康养生产业链,采取多项措施,主动服务互联网+产业,凸显学校的办学定位和特色。通过进一步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重构应用型专业课程体系,加大实践教学投入,构建以用为本、突出实践能力的Web应用开发、Windows应用开发、Android应用开发、智能信息处理技术等四个实践课程群。

1 南平地方区域对计算机专业需求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至2016年初,南平全市已有300余家网店做区域特色食品、旅游产品等销售工作;未来五年内,食品加工、旅游、健康养生产业急需掌握互联网技术、大数据处理分析、云计算、智能信息处理等IT人才近5000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作为地方院校首批本科专业有着强烈的区域经济社会需求背景。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市一贯重视信息产业发展,武夷山又是我省首批2个物联网重点示范区之一,武夷山的特色与支柱产业:旅游产业、茶产业等,需要大量区域应用型、具有一定创新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强、能自主持续学习的信息技术专业人才。经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研讨,确定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服务于信息服务产业与食品产业、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服务食品加工、旅游养生产业链的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发展。

2 计算机专业服务产业现状

本专业注重学生应用技术和实践能力培养,积极开展校企、校地合作,积极推行“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把教与学从传统的、封闭的课堂解脱出来[3,4]。“互联网+茶叶、旅游服务”培训机构被福建省教育厅、福建省财政厅确立为福建省“互联网+”培训机构,“认知计算与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由福建省教育厅确立为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软件适用人才培训基地”被福建省信息化局确立为福建省软件适用人才重点培训基地;与数字武夷电子商务发展有限公司、福建锦润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苏州市高博软件职业培训学校、厦门中软卓越教育服务有限公司等企业联合办学,实行校企合作“项目式”人才培养模式;与厦门大学、苏州大学、福州大学、福建农林大学、武夷山生物研究所等多家高校及科研院所开展教学科研合作,服务于应用型人才培养。部分课程的教学、实训在企业合二为一,实现“产教融合”。每届学生到实习基地进行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实践性环节总体安排约32周。多年来,本专业已培养了大批的应用型技术人才,近三年50%左右的学生获得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职业技能资格证书,连续3年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98%以上。

近三年,专业教师共主持省级以上科研项目19项,发表科研论文近100篇,其中发表在权威学术刊物和SCI、EI收录论文30多篇,发明专利1项;主持省市级教改项目7项;组织教师主编或参编教材6部。近三年学生参加信息服务应用技术竞赛获奖人数达70人次,其中国家级二等奖5人次;学生主持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达18个,其中国家级8个;以学生为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0余篇。从2014年开始,共有120人次参加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共有65人取得软件设计师、网络工程师、数据库系统工程师、电子商务设计师、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软件评测师等与专业技能相关的职业技能鉴定证书。

3 “一个中心,两个方向,三个特色”的应用创新能力

聚焦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对接南平食品加工和旅游两大千亿产业,通过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手段、质量评价体系、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等八个方面进行系统改革[5],着眼于培养为食品加工、旅游及健康养生产业链转型升级服务的“互联网+”信息服务应用技术人才,不断提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育教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地方能力;本着“以区域经济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目标,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复合人才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思路,坚持“产、学、研、政”合作的特色办学模式[3,4],依托“互联网+食品加工、旅游及健康养生产业链”,采用课程、教学过程、教学评价、毕业设计与企业相结合的四结合方式,不断提高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着力培养食品加工、旅游及健康养生产业链转型升级亟需的“互联网+”应用型复合人才。

3.1 “一个中心”

“一个中心”是指以“互联网+产业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为中心。深化产教融合,加强与IBM中国公司、恩智浦半导体公司、福建圣农集团有限公司、武夷山国家旅游度假区、武夷山武夷星茶业有限公司等本地茶企、南平市食品加工企业等合作,让企业参与课程体系的设计以及教学过程、教学评价、毕业设计的实施,培养符合企业转型升级需要的互联网+产业应用型复合人才。

3.2 “两个方向”

“两个方向”是指根据目前食品加工、旅游及健康养生产业链转型升级的实际需求,专业建设重点发展软件开发和智能信息处理两个方向。软件开发方向着重培养学生计算思维和系统开发能力,开发满足“互联网+食品加工、旅游及健康养生产业链”所需各类软件,通过企业调研和科学论证,设置web应用开发、Windows应用开发和APP应用开发等实践课程群;智能信息处理方向着重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能力,通过数据挖掘、大数据处理分析、智能信息获取技术等产业信息化、网络化,为产业的发展提供智能信息服务。

3.3 “三个特色”

“三个特色”是指形成“服务于食品加工、旅游及健康养生产业链转型升级”的区域特色、“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人才培养的实践特色和“多元化评价体系”的机制特色。其一,是指对接南平食品、旅游两大千亿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培养“互联网+”应用技术人才,形成鲜明的区域特色;其二,是指积极开展校企、校地合作,践行“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与“互联网+”、食品、旅游等产业的龙头企业共建“互联网+”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基地,让学生在真实的产业实践环境中成长,形成人才培养的实践特色。其三,是指建立完善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评价体系,采用结合学生表现、教师评价、企业参与的多元化评价指标,形成鲜明的人才培养机制特色(如图1)。

图1 多元化评价体系Figure 1 Diversification Evaluation System

4 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4.1 重构课程体系,突出产教融合

随着闽北食品、旅游及健康养生产业链的升级转型,以及武夷山建设国际智慧旅游城市,“互联网+”产业对应用型IT人才市场的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服务地方经济建设,面向“互联网+”产业,进一步梳理、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增设智能信息处理方向;重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开设Java面向对象程序设计、Web应用开发、云计算、Android应用开发等互联网应用方向系列课程;深度融合校企合作:与互联网企业共建实践课程,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模式,根据企业的具体项目要求和产品标准对学生在企业平台或校企共建平台完成的实训项目、毕业设计等进行评价考核,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零距离对接”。

经过重新梳理、调整后的课程体系中的部分主干课程如下图2所示。重构的课程体系把课程分为职业素养、专业教育、服务产业应用、应用能力拓展等四类。其中,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贯穿于绝大部四类课程中,特别是各个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

图2 人才培养课程体系Figure 2 Course System for Personnel Training

4.2 校企合作,共建教学团队

围绕以学科专业建设为中心,校企共建实践教学队伍,坚持“提高学历层次”和“充实双师双能型人才”师资队伍建设目标,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建设一支具备高水平教、科研能力,胜任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教学梯队。

4.3 完善实验教学条件和实训平台建设

完善校内实训环境和实验设备条件建设,加大专业实验室的投入,对专业实验室升级改造或添置新设备以满足本科教学为主、科学研究与服务地方为辅的多层次、多元化的实验需求。设置校内实训基地“互联网+茶叶、旅游服务”培训机构和“互联网+创新创业工作室”;制定和完善实训方案、实训计划和实训流程;加强“政产学研”结合实践教学,以专业发展促进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推动专业教学改革;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通过构建实验、实习实践,教师科研、学科竞赛、校企合作项目实训、毕业设计、企业毕业实习等循序渐进的一体化实践教学环节完成互联网+产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任务。

5 总结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后,高校发展模式的多样化已是趋势,地方院校为能在高等教育激烈竞争格局中发展、前进,必须积极寻求特色发展之路[1,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作为传统老牌专业,更要通过改革以适应新形式下的发展,以武夷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通过构建“一个中心,两个方向,三个特色”的应用创新能力,重构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加强校企合作,在福建省服务产业特色专业建设指导和经费支持下,加大本专业实验室建设和实践教学环境建设,提升本专业服务地方区域经济的能力和水平。

[1]李宝银.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背景与路径:以武夷学院为例[J].武夷学院学报,2014,33(1):1~4.

[2]李宝银,华伟平.应用型高校特色发展的实践探索[J].武夷学院学报,2016,35(1):1~3.

[3]秦琳.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国家竞争力提升: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经验[J].大学(学术版),2013(9):60-66.

[4]李春杰.构建校企合作背景下动态“4+X+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3):94-96.

[5]兰德新,陈文斌,叶丽霞.实践课程体系的构件及课程考量标准:以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为例[J].武夷学院学报,2017,36(3):87-90.

猜你喜欢

应用型课程体系校企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