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流通标准化与流通业开放发展能力的关系研究

2018-05-30

物流技术 2018年5期
关键词:流通业格兰杰流通

李 唐

(山西财经大学,山西 太原 030006)

1 引言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越来越深入的背景下,流通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的重要行业部门,它的开放发展质量如何,直接关乎我国经济开放发展的质量。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通业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绩,但是在开放发展上仍存在很多不足,本土流通业在国际上的地位依然不高。如何打破流通业开放发展的困局,探索我国流通业快速开放发展的新道路,既是我国流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提高我国整体经济水平的重要任务。在较为成熟的市场流通体系中,各国都越来越重视流通标准化建设,标准化也不断成为流通业抢占国际市场的重要筹码。可以说,加快实施流通标准化战略,对于我国流通业与国际接轨、提升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实证方法,着力于研究流通标准化与流通业开放发展能力之间的关联性。

2 流通标准化对流通业开放发展的重要意义

流通标准化对我国流通业开放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流通标准化是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开放发展的战略需要。五大发展理念,是我国“十三五”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引。开放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要求流通业以更高水平“走出去”。在国际上越来越重视流通标准化,不断将标准化作为本土流通业抢占国际市场关键手段的大背景下,加快推进我国流通标准化,显然成为我国流通业坚持开放发展的战略需求。

(2)流通标准化是推进流通业供给侧改革、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流通服务质量高低,是决定我国流通业国际竞争力高低的重要衡量标准。而要提高我国流通服务质量,不能延续传统的需求侧思维,而要转向提高有效供给来增强流通服务。先进的标准,往往是先进供给的风向标。要促进流通服务供给能力,也需要发挥流通标准化的指路作用。

(3)流通标准化是实现流通现代化、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合作的有效途径。随着互联网革命步伐不断向前迈进,流通信息化越来越成为流通现代化的标志。在信息时代,国际上的流通合作也越来越倾向于广泛运用信息技术。流通标准化,则是推动流通业向信息化道路迈进的有力保障。因为信息化使得传统的流通方式转向多对多、虚拟化,若商品流通过程中缺乏标准保障,那么就难以持续顺利推进流通活动开展。对于更高层次的国际流通市场合作,缺乏流通标准化,是难以融入到合作中去的。只有在标准化指引下,才能更好地推动我国流通业走向现代化,迈入更高层次的国际合作队伍。

3 流通标准化与流通业开放发展能力的评价指标

3.1 流通标准化的评价指标体系

随着流通业在我国国民经济的定位日益提高,国家对流通业标准化建设也越来越重视。同时,流通业作为一个重要的服务行业部门,拥有自身的行业特征,因而也有特殊的行业技术标准。从国家战略和行业特征两个角度出发,本文将流通标准化的评价指标分为两类:一类是流通技术标准化指标;一类是流通体系标准化指标。

(1)流通技术标准化。随着技术标准在经济发展、国际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凸显,一些发达国家纷纷制定了符合行业自身发展需求的标准化战略,也形成了一定的技术标准化指标体系。但是,我国对于标准化的指标尚未形成较为完善的体系,特别是对于一个行业的技术标准,没有构建起一套全面和专业的评价指标体系。基于此,本文仅采用标准存量数据来衡量流通业标准化。

对于流通技术标准化,由于暂时无法获得专门针对流通业技术标准设定的数据,因而需要另辟蹊径,寻找相关的代理指标进行衡量。侯俊军,袁强,白杨(2015)等的研究在衡量某个行业的技术标准化时,采用该行业的行业标准存量作为指标。本文受到这些研究的启发,亦采用流通业的行业标准存量指标来反映流通技术标准化。具体地,采用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网站上公布的每年实施且与流通业有关的行业标准数量来表示。表1给出了2005年-2016年我国流通业的行业标准存量数据。

表1 2005-2016年我国流通业的行业标准存量(单位:条)

(2)流通体系标准化。目前对于标准化的指标,大多数都仅仅局限于技术标准化层面。而笔者认为,作为一个产业,衡量其标准化,单从技术标准化层面是无法充分囊括的,其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层面就是作为产业本身而言,在行业术语、商品分类、服务规范、管理规范、资质等方面是否也有标准规定。为了便于分析,本文将这些方面的标准化统称为流通体系标准化。限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采用流通业的国家标准存量来反映流通体系标准化。具体地,采用国家标准委公布的与流通业有关的国家标准数量来表示。同样地,表2给出了2005年-2016年我国流通业的国家标准存量数据。

表2 2005-2016年我国流通业的国家标准存量(单位:条)

3.2 流通业开放发展能力的指标体系

为了较全面地反映流通业的开放发展能力,本文选取三个角度,综合设计流通业开放发展能力的指标。具体如下:

(1)流通业的开放发展基础。流通业开放发展的基础,一方面肯定是流通业对外合作的现状基础,另一方面则是基于流通业本身具有的产业基础。由此,本文选取流通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流通服务贸易出口总额、流通业增加值三个指标来综合体现流通开放发展基础。

(2)流通业开放发展的依存度。流通业对外贸易合作的依存程度,也是流通业开放发展的体现因素,具体包括流通业外贸的依存度和流通业外资的依存度。流通业外贸依存度采用流通服务贸易出口总额占流通业增加值的比重来表示;流通业外资依存度采用流通业外商直接投资额占流通业增加值的比重来表示。

(3)流通业的国际竞争力。流通业的国际竞争力,可以通过流通业对外的比较优势来衡量。在指标选取上,借鉴Balassa(1965)的提法,采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来表示。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的表达式如下:

其中,CA为我国流通业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EXCN为我国流通业的服务贸易出口额,EXN为我国的外贸出口总额,EXCW为全球流通业的服务贸易出口额,EXW为全球的外贸出口总额。

对于以上反映流通业开放发展能力的6个指标,采用熵值法进行加权合计,得到标准化后的我国流通业开放发展能力综合指数(限于篇幅,熵值法的具体过程从略),结果见表3。由计算结果可以看出,近10年来我国流通业对外开放能力总体上呈现明显的提升趋势,从2005年的0.630 96提高到2016年的1.388 49。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流通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流通业在对外开放中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流通业开放发展能力日渐提高。

表3 2005-2016年我国流通业开放发展能力综合指数

4 流通标准化与流通业开放发展能力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

4.1 实证研究方法

为了从定量角度分析流通标准化与流通业开放发展能力之间存在何种程度的关系,本文构建两种思路:第一种思路,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实证检验流通标准化与流通业开放发展能力之间存在怎样的因果关系,即找出是流通标准化促进流通业开放发展能力提升,还是流通业开放发展能力提升反向促进流通标准化,抑或两者是相互为因果关系的。第二种思路,根据流通标准化与流通业开放发展能力之间的因果关系,建立两者之间的回归模型,并进行统计分析,得到两者之间关系的程度。

为了进一步区分不同类型的流通标准化对流通业开放发展能力究竟带来了怎样的影响,按照前面的指标逻辑,分流通技术标准化和流通体系标准化两类,分别实证分析流通标准化与流通业开放发展能力之间的关系。

4.2 序列平稳性检验

本文采用的是包含多年度数据的时间序列,因此为了使本文的分析结果更具有可信性,在格兰杰因果检验之前,首先对所有变量指标的数据进行序列平稳性检验。具体地,采用单位根检验方法,对三个指标进行平稳性检验,结果见表4。

表4 所有变量序列的单位根检验结果

由单位根检验结果可以看出,ln(IS)和CA两个变量水平项的t统计量均没有达到临界值,因此序列水平项不平稳。但是,经一阶差分后,ln(IS)、ln(NS)和CA三个变量序列均达到平稳。因此,认为三个变量序列是同属一阶平稳序列。

4.3 格兰杰因果检验

根据AIC和SC准则,ln(IS)和CA、ln(NS)和CA格兰杰因果检验的最佳滞后期数均为2。具体的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见表5。

表5 格兰杰因果检验的统计结果

从表5的结果可以看出:

第一,检验结果拒绝了“ln(IS)不是CA的格兰杰因”的假设,但接受了“CA不是ln(IS)的格兰杰因”,因此我们认为流通技术标准化是引起流通业开放发展能力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流通业开放发展能力却不能作为流通技术标准化的影响因素。

第二,检验结果拒绝了“ln(NS)不是CA的格兰杰因”的假设,但接受了“CA不是ln(NS)的格兰杰因”,因此可以认为流通体系标准化是引起流通业开放发展能力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流通业开放发展能力也不能作为流通体系标准化的影响因素。

根据以上两点,我国流通技术标准化、流通体系与流通业开放发展能力之间的关系都符合“流通标准化→流通业开放发展能力”的单向因果关系。根据我国流通业发展的实际来看,标准化是我国流通业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重要手段,是我国构建现代流通体系的必经之路,对于我国内贸流通走向国际流通市场具有根本性的意义,所以无论是流通技术标准化还是流通体系标准化,对于流通业开放发展而言都有积极促进作用。但是从反向来看就不存在明显的因果关系,这是因为标准化是国家为了经济、管理等的规范操作而制订、发布和实施的一种明确性的规则,具有一定的行政色彩,而流通业的开放发展并不能直接促进国家制订、发布和实施更多的标准。

4.4 回归模型检验

上面格兰杰因果检验确定了流通标准化与对外开放能力之间的关系符合“流通标准化→流通业开放发展能力”的单向因果关系,下面通过建立回归模型,定量判断这种单向作用程度达到什么水平。为了避免自变量之间的自相关性,分别建立“流通技术标准化→流通业开放发展能力”和“流通体系标准化→流通业开放发展能力”的回归模型:

其中,a0、a1、b0、b1为待估计系数,ut、vt为模型的随机误差项。

表6 回归结果

根据表6的回归结果,可将流通标准化对流通业开放发展能力的影响效应解释如下:

(1)流通技术标准化对流通业开放发展能力的影响。ln(ISt)的回归系数为1.599 7,并且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从经验上证明了流通技术标准化对我国流通业开放发展能力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流通技术标准化水平每提升一个百分点,就能促进我国流通业开放发展能力提升1.599 7个百分点。该结果是在验证了流通技术标准化是流通业开放发展能力的格兰杰因的基础上,进一步体现的流通技术标准化对流通业开放发展能力的正向影响程度。

(2)流通体系标准化对流通业开放发展能力的影响。ln(NSt)的回归系数为0.429 7,并且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因此可以证明流通体系标准化的提高,对我国流通业开放发展能力也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流通体系标准化水平每提升一个百分点,就能促进我国流通业开放发展能力提升10.429 7个百分点。

对比以上两种回归结果可以进一步发现,流通技术标准化对流通业开放发展能力的影响要明显地高于流通体系标准化,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流通技术标准化在促进流通业开放发展能力提升方面具有更为突出的作用。从我国对外贸易情况来看,当前国际贸易的竞争越来越成为一个技术范畴的竞争,国外对于我国产品和服务的优劣判定,技术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评价标准,如果一个产业在技术标准化方面取得较高水平,便更加有把握赢得国外的肯定,从而增强对外开放水平,对于我国流通业而言是如此。但是,这也并不意味着我国要过度地倾斜于流通技术标准化而忽视流通体系标准化,因为流通体系标准化涉及到流通企业管理规范、服务规范、资质等方面的标准规定,而这些标准与技术标准之间也存在着微妙的关联,因此流通体系标准化建设,也有利于助推流通技术标准化,从而进一步提高流通业开放发展能力。

5 结论及建议

本文从新的角度构建了流通标准化与流通业开放发展能力的衡量指标体系,并通过实证分析的方法,从流通技术标准化和流通体系标准化两个方面,检验了我国流通标准化对流通业开放发展能力的影响效应。总体来看,本文得出了以下结论:第一,无论是流通技术标准化,还是流通体系标准化,其与流通业开放发展能力之间均符合“流通标准化→流通业开放发展能力”的单向因果关系;第二,无论是流通技术标准化,还是流通体系标准化,都对流通业开放发展能力的提升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这也进一步显示了流通标准化对于流通业开放发展的重要性;第三,相比之下,流通技术标准化对流通业开放发展的影响程度更高,但由于流通体系标准化与流通技术标准化之间存在微妙关联,因此流通标准化建设也不能忽视流通体系标准化的提高。

综上所述,我国要进一步提升流通业的开放发展能力,就应该从流通标准化的角度去思考,大力实施流通标准化战略。对此,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1)继续完善流通行业的标准规范。在坚持新的发展理念的基础上,立足我国流通业发展实际,修订流通业相关标准,舍去不合理的标准规范,制定缺少的标准规范。在标准制定过程中不可盲目追求标准的数量,应注重标准的质量,提高这些标准在促进行业发展方面的精确度。

(2)加快推进本土流通企业的标准化培育建设。倡导本土流通企业在开展业务上主动采用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并鼓励向国际标准靠拢。充分鼓励本土流通企业进一步加大自主研发创新,探索形成一批特色明显、行业领先、示范力强的流通企业标准,并探索以点扩面,形成新的行业标准。

(3)加强流通业支撑平台的标准化打造。流通标准化建设,除了流通企业标准化培育外,还要加强流通业发展支撑平台的标准化打造。要明确功能平台定位,高标准夯实平台基础,强化道路、水、电、气等基础设施的标准化建设,并着实加强孵化器建设。在依托平台引进流通企业以及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企业时,应严格按照标准对外招引,避免“小打小闹”地引进低质量企业。加快平台互联互通,提高信息化水平,为平台内资源要素共享提供坚强支撑。

(4)加深与国际标准化组织的交流与合作。应瞄准具有国际标准化的组织或者在流通行业领域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国标”组织,广泛推进合作交流,努力吸取标准化建设的先进经验。充分借鉴国际先进标准,积极完善国内已有的流通业相关标准。

[]

[1]付铁山,白天奇.日本流通业EDI标准化的新发展:流通BMS[J].标准科学,2013,(1).

[2]商务部.国内贸易流通标准化建设“十三五”规划解读[EB/OL].http://www.ebrun.com/20161230/208874.shtml,2016-12-30.

[3]胡媛.“一带一路”背景下技术标准化与流通业国际化探讨[J].商业经济研究,2017,(22).

[4]侯俊军,袁强,白杨.技术标准化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5,(1).

[5]王晓亮,王英.区域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6,(3).

[6]Balassa B.Trade liberalization and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J].Manchester school,1965,(2).

猜你喜欢

流通业格兰杰流通
富“鳜”逼人!标鳜最高38元/斤,订单去到39元/斤,流通商疯狂抢订!这条鱼成“抢手货”
“互联网+”背景下肇庆市商贸流通业创新发展路径
现代流通业水平的评价维度及三大经济区发展比较
我国流通业增长的技术溢出效应研究
物流技术革新对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影响研究
圣物的流通——蕃尼古道上的尼泊尔鎏金铜佛流通考察
“流通空间”的中西方比较
国内外铜期货市场的格兰杰因果检验分析
临终的医生与关怀的本意
格兰杰因果关系在复杂网络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