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逍遥游》逻辑结构新论

2018-05-29邓桂姣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8年4期
关键词:逍遥游神人外物

邓桂姣

《逍遥游》是《庄子》开篇第一章,是理解“庄学”核心的关键所在,被长期选入中学、大学教材。然而据笔者所了解,很多中学生乃至大学生,虽然熟诵其文却理不清文本的内在逻辑结构,对“逍遥游”的义理逻辑亦知之有限。本文从《庄子》整体的思想逻辑和庄子理论产生的现实依据出发,提出一孔之见,祈求教于方正之家。

《逍遥游》的文本内在逻辑结构可以从文本的语义层次划分谈起。为了行文的方便,我们先将《逍遥游》划分为14个小版块。①“北冥有鱼,其名为鲲……而后乃今将图南。”讲述鲲鹏变化及鹏鸟南徙的条件。②“蜩与学鸠笑之曰……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讲述蜩与学鸠对鹏鸟行动不自由不方便的嘲笑。③“适苍莽者,三餐而反……众人匹之,不亦悲乎!”讨论小知大知、小年大年。④“汤之问棘也是已……此小大之辩也。”⑤“故夫知效一官……亦若此矣。”⑥“而宋荣子犹然笑之……尤有未树也。”⑦“夫列子御风而行……犹有所待者也。”⑧“若夫乘天地之正……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⑨“尧让天下于许由……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⑩肩吾与连叔的对话。宋人资章甫部分。 尧治天下之民,往见藐姑射山上的四子而“丧其天下焉”。∥惠子与庄子关于大瓠之种与不龟手之药的论辩。惠子与庄子关于大树有用无用的论辩。

全文可以划分为三个大层次。①至⑧为第一大段,⑨至为第二大段,为第三大段。第一大段论述的核心是阐释什么是“逍遥游”,第二、三大段从两个方面分别阐述实现“逍遥游”的路径。以下分论之。

一、第一大段:什么是“逍遥游”

第一大段①至⑧,论述的核心是阐释什么是“逍遥游”,阐释的方法是通过一系列的否定然后引出正面答案。其正面答案是⑦“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这一大段的内部逻辑结构是用后面的对前面进行逐层否定,最后才道出什么是“逍遥游”的答案。版块①“北冥有鱼,其名为鲲……而后乃今将图南”,讲述鲲鹏变化及鹏鸟南徙的条件,突出其迁徙条件之艰难,即所待尤多,极其不自由、不方便。版块②“蜩与学鸠笑之曰……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以寓言的方式,借小生物蜩与学鸠的沾沾自喜及其对鹏鸟行动不自由不方便的嘲笑,否定版块①鲲鹏生活之不自由。实际上版块②里的小生物蜩与学鸠也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奈何不自知而已,所以版块③“适苍莽者,三餐而反……众人匹之,不亦悲乎”,庄子直接以叙述语的方式揭示小生物对大生物(鲲鹏)的不知情,并进一步论证该不知情产生的原因是小智慧不及大智慧、短寿的生物的智慧不及长寿的,即“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版块④“汤之问棘也是已……此小大之辩也”比较特殊,写鲲鹏南徙条件艰难、遭到小生物的嘲笑。它表面上看像是对上文的重复,或者出现衍文;不过从尾句“此小大之辩也”来看,它并未重复上文,而是由版块③的小智慧大智慧间的比较转到小事物与大事物的比较,其内在逻辑依然在延续递进。版块③小智慧大智慧的比较和版块④小事物大事物的比较,都是由版块②小事物对大事物的嘲笑所引申而来的两个层次的比较。两层比较中,庄子显然认可了大智慧比小智慧优越,大智慧可以了解小智慧者的情况,反之则不然,故“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而“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更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但是在大小事物的比较中,庄子尚未明确表态。当然版块②小事物嘲笑的出现是由版块①大事物的不自由引发的。所以版块①至④之间,就文字外表而言看似松散零乱,然而内在逻辑却环环相扣。

版块⑤“故夫知效一官……亦若此矣”,以叙述语直接批评那些智慧、品行、品德可以胜任一官半职、赢取一乡乃至一君一国的人,其自我审视犹如蜩、学鸠、斥,这类人是世俗中十分常见的人,停留于德行功名境界。显然版块⑤是一转折,由讨论事物转为讨论人事,上文在物的领域里始终没有找到真正的“逍遥游”,然后进入人事中寻找“逍遥游”。因此该版块在逻辑结构上依然承继了上文,并未断裂。

版块⑥“而宋荣子犹然笑之……尤有未树也”,以宋荣子“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的较高境界进一步否定了版块⑤的德行功名境界,但是真正的“逍遥游”也正是从这里开始渐露端倪。该境界可以超脱版块⑤的德行功名束缚,使内心不受外在干扰,从而实现更大层次的自由自在。版块⑦“夫列子御风而行……犹有所待者也”,以列子“免乎行”的进一步自由的境界否定了宋荣子仅停留于“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同时也提出了该境界仍有不足之处。版块⑧“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至此正面揭示什么才是真正的“逍遥游”,同时又对版块⑦的不足之处“犹有所待者也”做出正面回答,即“恶乎待哉”。

值得注意的是在⑤至⑧之中,虽然后者对前者都有所否定,但是这种否定不是不相容的彻底排斥,而是后者境界更高于前者,更接近于完全的“逍遥游”,换而言之⑤⑥⑦都是到达⑧的完全逍遥的阶梯。按照这种逻辑,则“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也应该是通往最高层“逍遥游”阶梯中三个层次,最上层的“至人无己”层次已经内含了无功、无名的境界,而“神人无功”层次也已经实现了“圣人无名”境界。

二、第二大段:“逍遥游”应“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

第二大段由版块⑨至,阐述的核心是实现“逍遥游”的条件,即應“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取内心而弃外物。版块⑨“尧让天下于许由……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论述的核心是否功名。⑩肩吾与连叔的对话,论述的核心是得道神人不以天下为事,因为天下事即事也,即是外物,即是“尘垢粃糠”,应予以抛弃。此外还有意无意地流露出要实现完全的“逍遥游”是需要大智慧的,所谓“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只有具备大智慧的人才能体悟大道、识别得道神人,没有大智慧的人犹如盲人不可欣赏“文章之观”、聋子不可欣赏钟鼓音乐。

版块“宋人次章甫而适越,越人断发文身,无所用之”,及版块“尧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往见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杳然丧其天下焉”,都是简短的一两句话,却令古今学者理解起来大费周章。实际结合上下文理解其逻辑线索便清晰起来了。版块⑨讲的是名的问题,版块谈的是天下事的问题,承接它的下文版块谈尧治天下之民,然后去见藐姑射山上的四子,显然它承接版块⑨的尧的故事、版块⑩藐姑射的神人继续展开,因此版块也是版块⑨⑩这个语义群里的一个环节。版块⑨⑩中的名、天下事都是庄子哲学所否定的内容,因为名与天下事对于实现“逍遥游”而言就像章甫(帽子)对“断发文身”的越人而言是无用的东西。版块实际上是让儒家圣人尧,这种在庄子看来是被“尘垢粃糠”所陶铸的停留于德行功名层次的“反正教材”领略庄子心目中的得道神人藐姑射之四子后,为得道神人的境界所震撼动摇的“幡然醒悟”的形象。

如此理解,则该大段的四个版块⑨⑩是一个逻辑紧密、思维贯通的有机整体。这一段与第一大段的逻辑相通,并且回应了第一大段。因为该大段否定了名与天下事,而名与天下事实际就是人内心之外的东西,即事也、外物也,正好回应了第一大段的“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也是对“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呼应。

三、第三大段:“逍遥游”应无束缚于物用

第三大段由最后的版块惠子与庄子关于大瓠之种与不龟手之药的论辩,与惠子与庄子关于大树有用无用的论辩组成。这两个版块均以寓言故事的形式代替逻辑推理,因此历来让人难以深入触摸到庄子论述的核心所在。笔者以为这两个版块,表面上写“用大”、有用、无用的问题,实质则论述实现“逍遥游”应无束缚于物用,细言之则应懂得合理应用各种大小事物,恰当实现物用之大小及有用、无用。

版块首先写惠子不会使用大瓠,并非大瓠本身无用,是惠子拙而已,所谓“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然后写不龟手之药,宋人虽有此良技而所用效益甚小,所谓“世世为澼,不过数金”,世代辛苦糊口而已;客则将之发挥巨大效用,不但给技术拥有者宋人百金的回报,自己得以“裂地而封之”,并且让吴国大败越人。这说明使用效用的大小不在于物本身的大小,而在于使用者能否正确使用,即在于人如何驾驭外物。这种思维逻辑并不是笔者纯粹推测出来的,庄子自己已经用语言表述出来了。他先批评惠子拙于用大,然后讲述不龟手之药事例,并明确点题“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澼絖,则所用之异也”,并进一步为惠子如何使用大瓠提供参考方案:“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

最后一个版块,仍然讨论大事物的使用问题,貌似是对版块的重复,其实并非如此。其论述的核心已经发生质变,它阐述了无用也是一种有用。因为在这个版块里惠子提出有棵大樗树大而无用,庄子却举出小动物狸狌(野猫、黄鼠狼)虽然精明于捕鼠(用捕鼠的作用),但却随时有遭遇机关罗网的危险,嫠牛大而不能捕鼠(在捕鼠方面无用)却能避免狸狌随时有遭遇机关罗网的危险,并且回避将大樗转化为惠子观念中的“有用”的操作方案,转而论述这种“无用”带来的好处“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将观念一转,发现了“无用”其实也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有用”。版块实际展示了得道者(有足够智慧的人)可以发现无用也是一种有用,故对世俗认为“无用”的大樗树的使用建议是:“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该境界展示的即是与道同游的无为逍遥之境。

对比版块,它们论述的思维逻辑显然不同,思维逻辑的不同恰好再次说明二者论述的核心的不同。二者论述的核心虽然不同,但是都可以归结为“如何应对外物”这个命题。这个命题是对第二大段区分内心与外物命题的深化。第二大段强调的是区分内心与外物,并且抛弃外物、关注内心。但是按照人们生活的经验,亦即庄子理论产生的现实基础而言,人无法彻底抛弃外物,即便不關心外物但仍难免为外物所困。诸如如何使用外物,如何有效利用外物,如何面对大小事物、有用无用,都是现实人类必须面对的客观问题,也是庄子哲学实现“逍遥游”必须解决的问题。版块就是对该问题提供的解决方案。其方案的核心是事物无论大小皆有其“有用”之处,用处的大小不在于事物本身的大小而在于使用者的智慧,如果有足够的智慧使用恰当,则小事物也可以产生大效益、无用也是一种有用。何以做到使用恰当呢,就需要懂大小之情(所谓“小大之辩”),懂大小之情就需要智慧。如此才能不束缚于外物,才能真正抛弃外物牵累,才能实现第一大段所谓的“定乎内外之分”,然后进入“逍遥游”。而对事物使用的讨论、有用无用的讨论,以及需要懂大小之情,都回应了第一大段鲲鹏、蜩与学鸠、斥■及其他一系列大事物、小事物的“小大之辩”的问题。至此,第一大段“此小大之辩也”的问题,庄子终于做出表态。而需要智慧方能懂得恰当了解大小之情、恰当使用外物的问题,也是对第一大段“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回应。至此,第二、第三大段对第一大段提出的命题都予以圆满回答。

四、总 结

综上所述,第一大段由物而及人,通过对大小事物与不同境界的人的一系列“有待”(不自由)行为的否定,得出真正的“逍遥游”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能够实现“逍遥游”的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境界的实现主要依靠修炼内心来实现,但身处现实中,人必然无法回避外在事物。故第二、三大段主要从外在事物论述,分别从“定乎内外之分”、大小之情(“小大之辩”)阐述实现“逍遥游”的路径,即区分内心与外物而应取内心、弃外物,了解小大之辩、懂得合理地使用外物。换而言之,第二大段阐述实现“逍遥游”应“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明确了取内心而弃外物。然而外物及外物对人的影响都是客观存在的,这种影响不会因为人内心的抛弃而彻底消失。所以第三大段进一步补充对待外物的措施,即应了解外物的具体情况,用智慧合理地应用各种外物,于是才能达到无束缚于外物的境界,才能进入“逍遥游”。物之大小、外物作用之大小、物之有用无用,往往是外物束缚人的主要关节,庄子对此皆予以作答:物无大小皆可,物用之大小在于用物而非物本身之大小,用物之效果在于用物之智慧;事物有用无用皆可,因为有足够智慧的人(得道之人)可以发现无用也是一种有用。

概言之,做到区分内外、取内心而弃外物,对内做到无名、无名、无己,对外无束缚于物,则能实现“逍遥游”。全文前后照应,环环相扣,浑然一体,逻辑严密,结构完整。

参考文献

①[明]释德清.《庄子内篇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②[清]郭庆藩集释.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上海:中华书局,2012年版。

③[清]陆树芝.《庄子雪》,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④[清]林云铭.《庄子因》,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⑤陈赟.《〈庄子·逍遥游〉的文本逻辑与思想结构》,《人文杂志》,2017年第8期。

⑥檀作文.《〈逍遥游〉的逻辑结构与本义新探》,南京大学文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作者通联:江苏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逍遥游神人外物
人间相与神人涵化——尹向东创作论
“战场神人”拼好运
“物在吾心,心化外物”——赵开坤谈艺及他人的追忆与评述
外物轻重
《逍遥游》中“而”字的用法与读音
庄子的人生境界探析
大鱼海棠——中国动画的逍遥游
宋荣子:《逍遥游》中不应被忽视的人物
外物轻重
锂离子电芯和电池组被外物刺破后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