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美术教育对中小学生审美理解力的培养
2018-05-29李志涛徐淑凤
李志涛 徐淑凤
摘 要:审美素质教育是中小学生美术教育的重要内容,它能激发情感、促进身心健康、完善个人品格的功能。而美术教育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培养学生的审美理解力来达到教育目的的。由于中小学阶段是学生接受美术教育和学习的重要阶段,对他们进行审美能力以及审美理解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认为探讨如何培养和提高中小学生审美理解力是非常有必要的。
關键词:美术教育;审美理解力;技能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13-015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13.101
审美理解力,就是在审美感受的基础之上,准确把握美术作品的意义或者内涵的一种综合能力。在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通过美术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达到美术素养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就其特点而言,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乐”,这个“乐”是体验美术作品中的美所获得的快乐,是一种关注,而不是一般所说的那种快乐。二是“享”,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美的享受,使审美能力得到净化和提升。与此同时,在美术教育中也非常强调审美理解力专业化的培养和认知技能的教育,只有实现审美理解力的提升,才能达到对基于美术教育的自我表现的追求,来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对我国的义务教育阶段美术教育应以受教育者全面发展为基本出发点的要求。因此,我认为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除了传授绘画技能外,还应将审美教育的理解力作为主要手段,在扩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审美境界,开发学生的右脑的潜能,均衡学生的理性情感,完善学生的品性人格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所以,我们在中小学美术教育的过程中需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审美理解力。
一、在当前中小学美术教育中应加强对审美理解力的培养
从中小学生的性格特点看,他们有着很强的求知和可塑性。要提高他们的审美理解能力,教师必须在美术课上对他们进行系统的美术知识教育。但是,一些美术教师却对美术教育中审美理解力的培养不够重视,比如: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只是对有关作品图片做简单的文字叙述,缺乏深入、广泛、有效的教学手段,不能提升学生的审美理解力,阻止了他们向更高层次发展,也丢掉了美术教育赋予教师的神圣使命。试想面对这样接受美术审美教育的学生,纵然将《向日葵》、《最后的晚餐》这样的世界名画捧在他们的眼前,他们都会表示不能理解。在这个开放、和谐、创新、绿色、共享的时代,这些实例给予我们无可辩驳的启示,所以说,审美意识的培养,审美能力的提高,对中小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二、在美术教学中建立正确的审美理解力培养结构
(一)唤醒学生多种感官要素,提升审美理解力
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学生不自觉的感知和审视,就是最初美术审美理解力的雏形。教师只要不断地启发、引导,通过一系列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美的理解,就会使学生增强审美观念的认知,培养他们正确的生活态度。因此,我在美术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利用网络搜集和整理美术作品相关资料,以此唤醒学生懵懂的感官,刺激学生多角度地欣赏和了解美术作品的材质、形式、作者和作品内涵,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作品的相关信息,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情趣,培养他们的审美理解能力。例如,我在讲授吴冠中的中国画《根扎南国》这幅作品时,在课前动手制作了精美的课件,从作者的生平事迹,绘画成就以及作者关注的主要是艺术的形式语言出发,再结合树木的造型特征,表现技法等诸多因素,来加深学生对作品的认识和了解。又如,在教学《跟奶奶学手艺》时,由于受地域和环境因素的制约,学生对这种蕴含着劳动人民智慧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不太理解,我就采取小组合作的模式开展教学活动,课前搜集整理关于剪纸的资料,让学生分配好各自准备的工具和材料,上课时大家围绕一个主题,进行剪纸套色作品创作,根据分工要求,各自进行零部件制作,最后合作完成整幅作品。整个过程中,播放优美的中国民乐,使学生身临其境,切身感受体会民间艺术的魅力,从而提升审美能力。
(二)在美术教学中,鼓励进行创作,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理解力
用线条、色彩等媒介,给予学生不同的审美认识和理解,通过运用线条和色彩表现生活的美术技法来培养学生的审美理解力,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美学知识,增加了其审美素质的内涵量。例如,在教学《废物利用》这一课时,我利用各种废旧纸材、金属线、碎布块、饮料罐等材质,引导学生分工制作主题各异的工艺品,注重材质的线、面结合,色彩搭配等要素,使学生大胆创造,动手操作中体验成功的欢乐,将审美情趣的培养和理解力的提升在实践活动中得到提升,把美的情趣和理解向生活中延伸。这样,美术课不仅仅传授了知识,也培养和提高了学生对美术实践活动的理解能力,真正提高学生的美学素质,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
(三)在教学活动中形成正确的审美评价
审美中最重要的理解,是对艺术作品中暗含的特殊意味的直观性理解,这种理解超越于感受,但又以感受作为基础。要培养学生的审美理解力,教师必须采取不同于一般的特殊方法,而其中最关键的步骤,就是引导学生打破日常思维习惯和标准,从而树立以自己独立地审美观念,完成对他人作品的正确审美评价。在课堂中,我会对学生开创形式多样的评价活动,在活动中让他们去评价、去感受,让学生在肯定和表扬气氛中,用情绪感染所有的学生,启发他们无穷的想象力和理解力,使他们的认知评价更加合理、充分,从而提升他们的审美理解能力。
三、结语
总之,审美理解力是透过形象把握物象深刻丰富的内涵,而不是简单的对审美对象表面的理解。对中小学生而言,对审美理解力的培养应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学段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我坚信,只要广大教师坚持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不断总结经验,必将在中小学教育阶段,开创出以提高审美理解力为着眼点的美术素养教育新局面,为国家人才强国战略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施福建.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实践探索[J].才智,2012(23).
[2] 杨杰.浅谈美术教育对中小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作用[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