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效课堂背景下语文教学读写结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018-05-29陈淑英

学周刊 2018年13期

陈淑英

摘 要:兴趣是成功的一半,有了良好的兴趣,学生才能产生学习和阅读的动机,同时也是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主要动力。在语文课堂上,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给学生提供各种兴趣式的阅读,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从中培养学生阅读的好习惯,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读写;兴趣;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13-012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13.080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向好读发展

兴趣是一切人才发展和成长的起点,有了良好的兴趣就会有好学的起点,只要让学生真正体验到阅读的兴趣,就能不断增强学生主动进行阅读的意识,从而实现学生个体进行阅读能力提升的目的。

(一)鼓励学生不断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要想在阅读中不断体现个性的发展,就要让学生个体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不断发挥自觉性和独创性。如果学生不能在阅读的过程中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就不会形成个性化阅读的习惯,在课堂阅读之前,教师不断引导学生进行质疑训练,对课本的文字和段落进行整体感知,对文本的叙述方式、主要内容、主旨情感,重点词汇段落进行思考和分析,在课本上做出相应的标记,让学生充分挖掘课本,熟悉课本,然后在充分熟悉课本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问题,再通过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为进一步的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语文阅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阅读问题,提出一些富有启迪性和诱导性的问题,不断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起学生的阅读意识,课堂上的时间比较有限,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进入到阅读的最佳状态,这是语文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在多年的教学经验中发现,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良好阅读兴趣的关键,教师一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就会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使学生产生与教师进行对话的强烈意识。例如,《将相和》这一课阅读时,我引导学生思考渑池会上的斗争是什么结局?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局?一开始,学生觉得这样的问题太简单,好多学生没有阅读和思考就回答结果是打成平局,一比一,在这个时候,我建议学生再进行思考,学生的看法立马发生了转变,随后进入了学生之间的探讨和交流,也只有这种探讨和交流,才会让学生对课本内容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和挖掘,才能真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通过多种朗读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能用流利正确的普通话进行有感情、有目的的朗诵是语文课堂阅读的基本目标,所以,教师要充分运用细读、赏读、品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朗读的锻炼,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为学生提供各种朗读机会,使学生悟情、悟理、悟法,不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语文的整体素养。教师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要不断发挥引导和示范作用,在学生难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适时的进行引导,提升学生对课本内容的整体感知,加强其对文章的深层次的理解。

二、 读写结合,提高学生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读与写作兴趣

(一)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式阅读、积累写作素材

挖掘文本中的精彩句段及精妙写法,反复诵读,领会名妙之处。在精读这一环节应特别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或讲解、或提示、或点拨,穿针引线,组织教学,扮演好导演的角色。著名教育家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所以,教学过程和思考过程必须是同步的,否则就不会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模式的选择上要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阅读,使学生善于思考、不断提出问题,教师也应该多使用启发式的词语和句子与学生进行交流,在课堂上让每个学生阅读能力都有所提升。教师还要做到在重难点上的点拨,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进行思考,不断拓宽学生进行思考的思路,触发学生创新的意识,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对课本知识从整体上进行深层次的把握,以讨论和交流的方式,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课堂上阅读的兴趣,达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

(二)兴趣写作促进学生语文阅读兴趣的提高和阅读能力的培养

阅读与写作是一对有机体,比翼双飞。阅读联系生活,让学生学以致用,巧妙设疑,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启动学生的发散思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问要力求新颖巧妙,能激发情趣,使人深思,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文学的题材很多都是来源于生活,而语文这门学科的性质却是和生活紧密相连,学生应该在生活中多观察,多积累,总结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再与课本的阅读相联系,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产生感情的共鸣,引发深层次的思考。例如,在讲授唐诗的时候,我经常创设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寻找原型,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才能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然后再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让学生产生与作者的感情共鸣,再现当时作者在作诗时的意境感情,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语文教师在平常的阅读教学過程中,要注意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通过多角度的思考和理解,注重对生活经验的积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的有效学习能力,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模式训练,学生一定都能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不断为以后养成终生阅读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之,在语文阅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的有效时间和课外的阅读机会,运用启发诱导式教学,循序渐进,不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阅读能力。为语文课堂的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刘文锋.高效课堂背景下实现低年级识字教学高效的途径[J].才智,2014(24).

[2] 张金霞.高效课堂背景下低年级识字教学探究[J].考试周刊,2014(49):53-53.

[3] 钟启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