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在小学语文革命传统题材课文教学中的运用再思考
2018-05-29郭艳霞
郭艳霞
摘 要:在教学革命传统课文中,开发和运用微课资源再现情景时,教师要重视联系生活,观照现实;要注意设置内容节点,适应碎片化学习、个性化学习,还要落实语言文字学习,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与核心素养。
关键词:革命传统;微课;个性化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15-0144-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15.092
一、微课在革命传统题材课文教学中的作用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微课资源已经广泛应用到语文革命传统题材课文的学习中,拉近了学生与课文时代的距离,但在引领学生深度学习方面仍存在弊端。一是创设情景时,偏重再现过去的场景,而忽视了对现实生活的观照,不易激发学生思考英雄人物的革命品质在当今的现实意义。二是微课制作呈现线性化结构,没有设置内容节点,不能很好地适应小学生碎片化、个性化的学习特点。三是在微课开发和运用上,过于关注技术,忽视了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等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淡化了语文味。为此,我们必须正确开发和运用微课资源,发挥微课的作用,切实做到以文化人,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深化爱国主义情感,立德树人。
二、微课在小学语文革命传统题材课文教学中运用的基本策略
(一)利用微课创设情景,要尊重历史,还要观照现实
1.选择素材要尊重历史,注意严肃性。那些“手撕鬼子”“单兵打坦克”之类的抗日神剧,不能截取到微课中,此类娱乐至上、游戏化的低俗视频容易误导学生,让其不能正确认识抗日战争的残酷性、艰巨性,妨碍他们对历史的清醒认知。在展示日本侵华战争的破坏性、恐惧性时,教师可以借助物理知识中的力学分解等三维动画演示战场弹药爆炸瞬间的冲击波有多大、杀伤范围有多大,对工事、对人体的破坏有多严重等,可以真实解析中国军人不怕牺牲的精神。课堂上不是宣传暴力,而是告诉学生真实的战场是什么样的,在工业制造和经济落后的条件下,英雄人物如狼牙山五壮士、小英雄雨来等在民族大义面前是何等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那些革命英雄是真正的民族脊梁,值得中国人敬仰。
2.创设情景要联系生活,观照现实。教师要联系现实生活,引领学生思索传承革命传统精神的伟大意义,帮助学生建构正确的民族观、世界观和人生观。正如新课标要求的“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例如,在教学《开国大典》时,我设置问题情景:如果你策划下一次国庆庆典,你会设计哪些环节,如何设计。我先让学生录制简单的视频或者搜集网络资源,将其整合成微课进行展示交流。有的学生设计出天宫、蛟龙、天眼、航母、大飞机等大国重器,展示国家强大的形象;有的学生设计出让健在的抗战英雄、两弹一星的功臣坐彩车巡游,展现社会对英雄的崇敬之情等等。学生设计的环节不同,但都能体现出自己对国家、对民族、对英雄最朴素的感情。
(二)开发微课,要拆分内容设置节点,顺应碎片化、个人化学习的需求
教师通常认为微课应该内容少、范围小、时间短,以3~10分钟为宜。这种理解,现在看来未免太表面,微课的“微”实质上不是因为播放时间短,更主要的体现为“精、准、便、捷”,其结构应该是非线性的,非常适合信息化、知识化时代学生碎片化、个性化的学习,适合“一对一”精准推送和辅导。对于好的微课,学生可以浏览目录,自主决定学习进程,主动选择观看微课的哪一部分,不看哪一部分,而不是线性化地从前看到后,哪怕只是几分钟的短视频,也是在浪费学生精力。这也是信息化背景下对学生进行差异化教学的一个要求。所以,教师录制完微课后,在封装时需要对内容进行分拆、设置节点,便于学生观看时自由选择。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课文《小英雄雨来》时,品鉴英雄人物形象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微课内容的重点,这里的内容由浅到深有:人物形象分析——小雨来是一個什么样的人;塑造人物的方法——作者是怎样描写小雨来的;人物成长的社会背景——抗日战争年代对小雨来有什么影响;人物形象的意义——我从小雨来身上学到了什么。每一层内容,教师制作微课时均应设置节点,让学生可以浏览微课的目录,根据内容难度选择性地观看,体现教学的层次性。
(三)运用微课,要重视落实语言文字的习得,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核心素养
微课只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不能替代教师的教学主导地位。部分微课的情景画面太丰富、太直观,学生往往不需要研读文本、咀嚼语言文字、想象画面,就能感知形象与意境,容易养成学生的思维惰性,不利于培养学生对中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感知力和想象力。语文课堂,要引领学生思考、想象、表达和交流。教师在革命传统题材课文的课堂教学中运用微课资源,目的是要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内基础资源和课外延伸资源,在认识字词的基础上品鉴文本选词造句、布局谋篇、写景写人等艺术特点,进而理解革命英雄形象,培养人文家国情怀。例如,教学《长征》时,扣住内涵丰富的一“暖”一“寒”,可以设置问题情景:有人这么理解,“从‘暖字可以推知巧渡金沙江在春天,从‘寒字可以推知飞夺泸定桥在冬天”,这样理解对不对?带着问题,学生读文本、查资料。他们从课外延伸资源中了解到红军战士在巧渡金沙江时,没费一枪一弹,觉得这个“暖”字应该指红军当时愉快的心情,而不是因为在春天;有同学还查找到了飞夺泸定桥的视频,学生看完后为战士们飞夺泸定桥时的惊险、悲壮而心情沉重,接着我话题一转,这里“寒”字指的是飞夺泸定桥在冬天吗?学生此时已经完全理解“寒”字指的是红军战士们飞夺泸定桥惊险悲壮的心情。最后通过朗读,学生鲜明地感受到红军战士们巧渡金沙江的欢喜及飞夺泸定桥的悲壮,以此拉近了自身与历史的距离,深刻理解了长征精神。
参考文献:
[1] 李吉林.情境教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6.
[2] 胡小勇.设计好微课[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