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实践在中小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中作用的研究
2018-05-29刘建龙
刘建龙
摘 要:核心素养的培养对于中小学生终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如何培养中小学生核心素养一直以来都是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要问题。中小学生存在实践能力弱,自理能力差,学习方式死板等问题。可以通过在劳动实践之中定向教育、培养核心能力的方式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
关键词:中小学生;核心素养;劳动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15-0082-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15.051
当前阶段,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已经成为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重要任务之一,社会和学校对其的重视程度都在不断提高。学生应当具备的最核心的知识能力以及培养途径一直都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研究课题。尤其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学生的核心素养内容以及培养途径都应该做出一定的调整。
一、中小学生成长和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动手实践能力较弱
现在很多中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父母的呵护、教师的关爱,使得学生劳动实践能力较差,大多数学生都喜欢玩电子产品,动手实践时间较少,严重影响了学生劳动实践技能的提高。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学校缺少劳动教育,尽管中小学开展劳动课,但有的学校缺少对劳动实践课的重视,有的教师本身劳动实践能力就较低,没有按照规定的要求向学生讲解劳动实践方面的知识,就让学生自己练习,由于中小学生年龄较小,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在“2+2+1”式的家庭环境下,溺爱使学生养成了“庸、懒、散、慢”的生活作风,如果缺乏必要的评价体系,且缺少教师的监督,让学生自己练习,会降低学生对于劳动实践学习的兴趣,无法充分发挥劳动实践课的作用,与最初的目的相违背。
(二)生活自理能力不足
中小学生年龄相对较小,生活阅历有限,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如果学校没有对学生进行劳动实践教育,无法使学生认识到劳动实践的重要性,也就无法培养中小学生核心素养。这就需要教师树立正确的观念,加强对劳动实践的重视,充分发挥劳动实践在中小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中的作用,这样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因此,要想解决学生生活自理能力不足问题,必须充分发挥劳动实践的优势,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前提下,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三)學习方式死板
在中小学生的成长和教育过程中,学习方式死板是整个过程中存在的重要问题之一。在课堂学习上,中小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是听教师的传授,而较少有学生自己开动脑筋进行思考,长此以往就会形成思维定式。并且在课堂上,中小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也不积极,教师讲什么内容,学生就听什么内容,缺少互动,教师就不能够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从这方面看来,中小学生更容易形成思维定式。在课余时间内,中小学生的自主能力不强,他们只完成了教师布置的家庭作业,不能自主地学习课外知识,不会对课堂中学到的内容进行拓展,长此以往,中小学生的知识面就会变得非常狭窄。
(四)劳动意识弱
在当前社会下,中小学生的劳动意识薄弱已经成为了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这是社会的大环境造成的。当今社会中,大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中享受着多人的宠爱,家人舍不得子女劳动,对子女的事情一手包办,剥夺了他们猎奇的思想,以及实践的机会,长此以往,就导致了中小学生劳动意识薄弱这一问题。若想使这一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就应当从根源解决问题。摆正孩子在家庭中的位置,为中小学生提供一个正确的学习、成长环境,使中小学生在家庭中培养自身的劳动意识,为今后的生活和学习奠定基础。
二、 劳动实践在中小学生核心素养的作用
陶行知曾经说过:“生活即教育,学校即社会。”若想使中小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够有所提高,就应当注重对中小学生的社会教育以及家庭教育。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当为孩子提供实践的平台,这样才能够在学校教育的引领下,提升学生自身的核心素养。
(一)开阔学生视野、提升知识储备
“核心素养”的提出,更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创新点和突破点。其创新在于,以核心素养为统摄,使得教育“立德树人”的育人价值更加凸现。针对于此,学会学习方法在中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中显得尤为重要。一般来说,学生的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是在相应的学科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为了有效地强化学生的知识水平,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适当地选择资源和组织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重新认识学科活动的真正价值。另外,要体现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以便实现核心素养的要求。
劳动实践在中小学生核心素养中能够起到开阔学生视野,提升学生知识储备的作用。具体而言,学生通过洒扫、家务等劳动实践活动,不仅能够从根本上激发出其自身的学习兴趣,更使其将劳动实践与自身原有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从根本上提升劳动实践自身的教育意义及社会意义。同时学生进行劳动实践期间也会对社会知识拥有初步了解,切实提升学生自身对未来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和劳动意识
所谓的身心健康,不仅是宽泛地代指身体上的健康,还包括中小学生心理上的健康。提出这一核心素养的主要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养成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的高尚情操。如体魄强健,意味着体格与精力的充沛,不仅学习变得轻松,各类疾病也不会再以逐年增长的趋势来威胁学生的成长。当然,身心健康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接受考验后,才逐步走向稳定的。这期间除了学生自身的努力之外,学校、家庭的教育教学工作亦是十分重要的。
在现有劳动实践过程中,主要以学生对实际生活及社会生活的参与为主,因此其与其他课堂内的教学活动具有本质上的区别。同时,劳动实践也能够使学生更加充分地利用课余时间,培养学生自身的劳动能力和劳动意识,让学生通过主观能动性的意识参与到劳动实践中去,并在不同种类劳动中,切实提升自身的身体素质与生活阅历。
(三)增强学生的生活理解能力
社会性是人类个体最重要的属性之一,正确协调处理自身与社会的关系对于人类个体的社会发展至关重要。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其社会责任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自尊自律、文明礼貌、诚信友善、宽和待人、孝亲敬长;热心公益和志愿服务、敬业奉献,具有团结意识和互助精神;能自主作为,履行对自身以及他人的责任;能够明辨是非,具有规则和法制意识,积极履行作为公民的义务,理性行使公民权利;崇尚自由平等,能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热爱尊重自然,具有绿色生活方式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行动。
中小学阶段学生具有生活经验较为浅薄,活泼好动等特征,因此对其进行必要的劳动实践教育,增强学生的生活理解能力已成为现阶段各中小学校积极响应素质教育号召的重要手段之一。不仅如此,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实践活动中也可在原有基础上改变学生的生活方式,并将在实践活动中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及社会责任感,为学生能够树立起正确的三观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培养学生职业理想和感恩意識
通过进行劳动实践,学生能够找到学习之外的兴趣。可能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奠定了学生的职业理想,例如爱好拍照的学生可能以后会从事与摄影有关的工作;对花草感兴趣的学生,可能在潜意识里培养了对于园艺的喜爱。以劳动实践培养学生的职业理想,能够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另外孩子们通过劳动实践,体验到日常生活中父母的付出和承担的压力,也可培养其对家庭和社会有感恩意识。
(五)强化学生创新能力
劳动实践将学生头脑中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充分表现,中小学生正处于创造力最为强盛的时期。在这一阶段的学生对于事物的好奇心都能够转变为其自身的创造力。劳动实践的过程中,参加实践活动有助于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进行剪纸和刺绣的实践活动中,学生能够通过原有的知识水平对作品进行创新,将自己的想法注入剪纸与刺绣当中,有利于培养其创新能力和专注做事的意识。
总而言之,当前社会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丰富的人才,需要的更是具有高技能素养的人才。在对中小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要将教育过程与劳动实践相结合,从书本中看世界,在实践中学习。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开阔视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杨晓峰.“身体”视域中的中小学劳动教育价值与策略[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12(3).
[2] 鲍忠良.青少年学生劳动教育现状的实证研究[J].教育探索,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