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顺势而发
2018-05-29翟小宁
编者按:近期,《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发布,提出信息素养全面提升行动计划。人大附中翟小宁校长主持的“十三五”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人才培养模式的国际经验及改革研究”,正是着力于探索研究和实践新时代中国人才培养的问题,其子课题“互联网+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也指向了研究適应信息时代的人才培养需求。
在课题研究与实践中,未来课堂平台的教学应用,对学校人才培养模式起到了助推作用,既改变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高度整合了教学设备和教育资源,又高效建构了多学科的教与学新模式的课堂环境,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率。基于未来课堂平台的多学科教学案例,在第十五届NOC活动决赛中获得了最高奖项——恩欧希创新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强国富民,育人为先。国家发展靠人才,国家富强靠人才。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
戴维·皮尔斯·斯奈德在《改变世界的五大趋势》中提出:“文化现代化、经济全球化、通信网络化、交易透明化和社会适应性这五大趋势将深刻影响整个世界。”
被《时代》周刊列为当代最重要的未来学家的尼葛洛庞蒂(Nicholas Negroponte)在《数字化生存》中提出:“数字化是一种生存的方式,即应用数字技术,在数字空间工作、生活和学习的全新生存方式。”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教育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也对教育的质量有着更多的期待。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各国纷纷调整发展战略,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创新驱动,同时人才培养模式也要适应科技的发展。
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VR、AR)、视频直播的应用,将产生全新的教育模式,如MOOC、可汗学院等,这些都在传统教学模式基础上为教学提供了更多的方式。
鲍尔斯在其2000年出版的书中也提到:“在我们这样一个高科技发展的时代,虚拟现实、人工智能正在进入我们的生活,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批判性地应用科技发展带给我们的红利,让科技更好地为教育服务,为人才培养模式服务。”
为了让我们的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信息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我们要变革育人模式,用来应对未来社会的挑战。因此,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点课题“人才培养模式的国际经验及改革研究”是顺应时代的需求提出的,课题研究正在以一个子课题研究与实践的方式推进。
当我们所追寻的价值和意义是一种超越个人的利他主义时,这一信念将时刻提醒我们,生命的每一时刻都要为社会做贡献。当我们超越短期的利益得失,摆脱世俗成规的羁绊,为自己追求的价值意义做一个崇高的定位时,我们的价值观就有可能跃升到新的高峰。
我们将会在全球一体化背景下,携手国际、国内教育同行,分享最新案例研究和前沿理论新知,实现资源共享。我们将不断拓展国内外学术研究领域合作的边界,使中国教育不断超越,进一步延伸到提升思想力的影响上来。
让我们秉承这一信念,用持之以恒的努力,为中国教育更美好的明天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