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县域整体推进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实践

2018-05-29马连成

学周刊 2018年15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县域

马连成

摘 要:中小学劳动教育弱化现象普遍,县域整体推进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建设是改进的有效方法。我们要充分认识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价值和意义,科学合理地制订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目标、原则和方法,系统设计,重点抓好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的各环节,使劳动教育融于学校课堂内外的教育活动。

关键词:县域;劳动教育;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15-002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15.014

2015年《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近年来,“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中小学生劳动机会减少、劳动意识缺乏,出现了一些学生轻视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要求“用3~5年时间,统筹资源,构建模式,推动建立课程完善、资源丰富、模式多样、机制健全的劳动教育体系,形成普遍重视劳动教育的氛围。”2017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也有要求深入开展劳动教育的内容。两个重要文件明确把劳动教育作为亟须加强的一项教育内容提出来,督促中小学必须把劳动教育这一欠缺的内容迅速补充好、建设好。这对于“培养学生劳动兴趣、磨炼学生意志品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对于推进教育现代化、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县域整体推进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教育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已经明确了劳动教育的课程开设要求,把劳动教育划归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校在实际操作中,在高考、中考的现实压力下,“考试的学科”课程被放在最重要的地位,劳动教育等“非考”科目被有意无意忽略掉,再加上师资、工具、资源缺乏,最终劳动教育成为停留于课程计划上的点缀。另外,随着现代技术的迅猛发展,劳动在家庭生活中的比例已经大大减少,加上独生子女、三世同堂普遍存在,儿童在家庭中极少有参与劳动的机会。社会、学校、家庭共同作用结果就“出现了一些学生轻视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

基础教育以县为主的举办、管理机制决定了改变劳动教育缺失的关键在于县级教育主管部门缺乏全面落实国家课程计划的决心,缺乏在课程资源开发、师资培养、劳动教育基地建设等方面完善制度措施,以及督促评价的具体标准尺度和保障机制。这是学校落实劳动教育消极、观望的根源,一旦改变,就是最直接有效的力量。因此,近年来,我区教育主管部门把推进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作为补齐“短板”和特色工作来抓。按照“整体控制、以点带面、规范提升、特色发展”的思路持续探索,全区学校劳动教育整体局面发生了改观。

二、县域整体推进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目标、原则

(一)明确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目标

确立两个层次的目标。一是县域整体推进任务:以县域教育管理部门为主,统筹县域资源,构建县域整体建设实施劳动教育的基本模式,推动建立县域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课程完善、资源丰富、模式多样、机制健全的劳动教育体系,培养一批典型学校、建设一批优质基地,培养一支专业师资队伍;二是学校目标:全面开设劳动教育课程,有专业师资,有劳动基地,有特色做法,有教育效果,在学生自我服务、家务劳动、集体公益劳动、社区公益劳动四方面,形成劳动教育课程系列课程实施体系。

(二)确立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原则

按照“整体规划、综合实施、突出重点、因校制宜”的原则,既要照顾辖区农村中小学为主的实际,又要有效落实国家劳动教育课程要求,坚持劳动教育课程与育人目标统一,坚持学校本位和儿童本位,坚持综合性、拓展性、开放性,融合国家、地方、校本课程建设,整合其他学科,找准要素关联,进行整体建设。学校要以人为本,“坚持思想引领,坚持有机融入,坚持实际体验,坚持适当适度”,充分发挥综合育人功能,把立德启智、强健身心、审美创造与劳动体验紧密结合,重点培养劳动意识、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培养自觉、自主、勤奋、创造的劳动精神,为学生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基。

三、县域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基本方法

(一)进行县域整体课程规划

基于以人为本和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导向,结合本区工农业和社会发展状况,我们制定了我区《劳动教育课程标准和实施方案》,規划了个人成长课程、农业体验课程、工业体验课程、社区体验课程等几方面主题,结合我区为农业大县,又有华龙面粉厂、长城汽车、晨阳水漆等较大型的企业,可作为劳动教育基地,设置了全区中小学通用课程,供各学校选择,如“一粒麦子的旅程”“书的成长”“汽车的诞生”“装饰生活”等课程,要求学校依据办学理念、学校特色、学生发展状况等制定出每学年的活动计划和实施方案。

(二)协调组织课程开发

区教育局责成基础教育股、教研室对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进行督促和指导,成立了课题组,调动人力和资源开发适合本地特点的劳动教育课程内容,编写各中小学具体、好用的课程计划与教材,形成了我区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计划和各学段《劳动》教材,先在部分学校试用,修订后印发全区各学校并指导教师具体实施。

(三)培养专业师资队伍

教育局出台措施,规定各学校设置专任教师,数量保持稳定,在工资待遇、绩效考核、职称评聘、评优选先、骨干教师培养等方面,对综合实践活动尤其是劳动教育课程教师同等对待。另外,鼓励各学校开门办学,聘请校外能工巧匠、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劳动教育兼职教师。区教研室配备专兼职教研员,组织经常性的教研活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和劳动教育教学竞赛。经过几年培养,各学校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基本稳定,劳动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四)建设完善相关资源

区教育局责成勤工俭学和校产办负责统筹建设全区学生劳动教育基地,指导、督查劳动教育基地使用情况。所有农村学校均有一定面积的种植养殖场所,每个乡镇有一块大面积的劳动教育基地并与城区学校共用,每学校有一间劳动与技术教育教室,配备所需劳动工具和耗材。教育局定期组织各学校和劳动基地活动的经验交流,逐步形成各学段《劳动教育主题和实施建议》,印发给各学校参考使用。实施一段时间以来,效果显著,各学科教师都积极参与,学生兴趣浓厚,劳动成果看得见、摸得到,师生共享,成就感强。

(五)督导评价课程落实

教育局责成基教股、督导室等科室,把劳动教育课程实施作为评价学校工作的一项重点内容,日常加强业务指导,组织相关活动,结合综合素质评价对学生进行劳动素养评价,教研和基教部门要及时总结各学校和劳动教育基地取得的经验,及时进行全区推广,对优秀学校和教师进行表彰。

四、重点抓好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的各环节

(一)更新劳动教育观念

把落实三级课程管理尤其是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作为校长教师业务培训内容,在课内外渗透劳动教育的价值,同时通过家长会交流讨论,达成共识,做到家校结合,与品德教育、生涯规划、职业认知、学生团队等活动有机融合,落实到日常教学活动。

(二)保证日常运行

从教育局到学校均成立了劳动教育的相关行政、业务领导组,负责整体运行和监督考核,从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两个渠道指导学校开发并落实劳动教育课程。理科教学中加大动手操作和劳动技能培养,文科教学加大劳动观念培养;学校设立劳动周,开设家政、烹饪、手工、电器维修、园艺等校内课程;开展“穿衣服比赛”“书包整理小能手”等竞赛活动。校外教育也纳入计划,利用好校外劳动基地、农忙、研学旅行等渠道,形成教育合力和顺畅的运行机制。

(三)完善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保障机制

上下协同、宏观调控,组织研发和自主研发结合,科研指导和教师实验结合,共同建设劳动教育课程。加强与政府、社会的协调,创造和保障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良好条件,如争取政府、社区和本区大型企业支持进行劳动教育场地和实践基地建设,实施县域统筹安排大型劳动实践活动等。加强对劳动教育的督导,将劳动教育作为校长办学成效的绩效评价内容,将学生具体劳动情况和相关事实材料记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规定学生升学、评优的要将劳动情况作為重要参考,从制度机制上保障了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也让我区校园充满生机,全区教育焕发活力。

2017年9月,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这意味着劳动教育课程建设进入新阶段。有专家指出,实践活动课程“做中学、用中学与创造中学”,再次突出了劳动教育的价值和必要性,体现了一种人类迎接21世纪信息文明的新教育观,这种新教育观将带领教育迈入新时代。

参考文献:

[1] 孙宽宁.综合实践活动的价值反思与实践重构[J].课程.教材.教法,2015(5).

[2] 张世善.区域构建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课程[J].课程.教材.教法,2015(6).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县域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
县域就诊率为何差了40%
一项县域中招政策的回顾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