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到最朴素的原点

2018-05-29陈德兵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8年4期
关键词:儿歌生字识字

陈德兵

前不久,我听了一节低年级语文课。课文是《雨点儿》,是统编本一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也是一首很美的散文诗。上课的是一位青年教师,看得出,他在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集中了一定区域内教师们的智慧,还吸收了课改以来小语界的很多新研究成果。该教师的个人素质很全面,普通话标准,声音甜美,教态亲切、自然,是很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但是,听完他的课,我的心情十分沉重,深感忧虑。

这节课有以下四个不好的倾向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一、 脱离文本,忽视语言

《雨点儿》是金波先生创作的一首散文诗,语言很美,也富有一定的哲理。从课后一些项目的安排来看,编者选入这篇文章有这样几个意图:希望学生通过本篇课文的学习,认识文中11个生字,学写其中3个汉字,学习朗读课文,学习用“从”字说话。我觉得,还有未明确写出来的要求——学生应该积累优美的语言,体会雨点儿的可爱;应该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遗憾的是,在这节课的40分钟时间里,教师只让学生读了三遍课文,其他时间全部在做一件事情——识字。识字确实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但不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唯一重点。低年级语文教学应该有比识字更重要的内容,那就是发展学生的语言。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在言语实践中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没有语言理解,学生就形不成良好的语感;没有语言积累,学生学习语文的底子就很单薄,今后的语文学习会有无穷的问题;没有语言运用,学习到的语言就永远是消极语言,而不是积极语言,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这样一首美好的散文诗,不拿来好好训练学生的朗读、说话,不用来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感受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岂不是太可惜了吗?

二、 孤立识字,机械识字

这节课识字成了重头戏,30多分钟又是怎么开展的呢?执教者先是带领学生读生字,看拼音读、组词读、去掉拼音读、齐读、分组比赛读、开火车读;再想办法让学生记生字,如编儿歌、编谜语等;然后用“认字奖礼物”的形式巩固识字成果;最后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回家后把生字读给家长听。乍一看,识字的形式可谓多种多样,但是,都表现出一个通病,那就是都在孤立识字、机械识字。该教师将所有生字全部从课文中“抠”出来,打在屏幕上,印在卡片上,学生读了两遍课文后就将课本合上了。学生读的、认的都是一个个孤零零的生字,效果如何?实践证明,这样的识字效率是低下的,教师在开火车抽查时,很多学生仍旧不能很快认出生字。为什么?因为,孤立识字、机械识字带来的后果就是容易遗忘。学生识字的规律是这样的吗?学生识字的最佳途径是这样的吗?显然不是。识字一定要在语言环境中进行,这是小语界经过若干年摸索形成的一条基本共识。我们常说的“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就是这个意思。

还有,学生识字要像我们成人一样必须把每个部件都弄得一清二楚吗?也不是。《汉字文化》杂志社副主编徐德江先生早就指出:学生识字是整体进行的,跟照相机照相的原理是一样的。如果按照整体识字的规律开展识字教学,不但不会加重学生的负担,而且能及早开发学生的潜能。现在,幼儿园里的识字教学,因为违背了儿童识字的客观规律,所以孩子们感到痛苦不堪。儿童识字跟我们成人认人是有一定的相似之处的。比如,我们认一个人,绝不会去分析他的五官是什么样的,而只是对这个人有一个整体的印象,或者记住其某个突出的特点。见面多了,自然就认得了。这个人远远地向你走来,你还没看清他的五官,你就能认出他来,为什么?就是因为你认得出这个人的整体。还有这样一种情形:某个人你见过几次面,在大街上你却认不出来,后来回到当初见面的地方,你又想起来了。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这个人又回到那个环境中去了,环境是帮助提取记忆信息的线索。课文就是学生识字的语言环境。

三、 偏离目标,化简为繁

在识字最后环节,为了达到巩固识字效果、体现识字途径多样化的目的,该教师设计了“编儿歌记生字”的活动。学生勉强编出了几条“儿歌”,但大多数“儿歌”难登大雅之堂。有的被教师否定,有的经过教师加工才算过关。后来,学生实在编不出来了,该教师便用课件展示出自己课前创编的儿歌。说真的,这些所谓的儿歌,几乎都是牵强附会之作,跟汉字本身并没有什么关联。如,针对“空”字编的儿歌是“洞穴底下有工人,空空空”。试想,学生听到“洞穴底下有工人”,能想到这是“空”字吗?再如,针对“清”字编的儿歌是“水滴落在青草旁,清清清”。学生能根据“水滴落在青草旁”想到“清”字吗?

我们编写儿歌或者指导学生创作儿歌,其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识记汉字,所以儿歌必须要和汉字紧密联系,这样才能起到促进学生识字的效果。否则,学生除了要记字,还得记一些与之无关的“儿歌”,这不是把简单的事情弄得复杂了吗?这样的教学环节,化简为繁,偏离了原本的教学目标,也浪费了师生的时间和精力,是适得其反、劳而无功的。由此,我不由得想起了四川省井研县教育局鄢文俊先生主持研发的“字族文识字法”,他的办法远比我们的高明。为了帮助学生识记“青”字一族,他编写了这样的儿歌:“河水清清天气晴,小小青蛙大眼睛。保护禾苗吃害虫,做了不少好事情。请你保护小青蛙,它是庄稼好卫兵。”看,这样的儿歌达到了一举多得的效果。

四、 形式花哨,得不偿失

教学结束前,教师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识字的热情,精心安排了一个“送奖品”的游戏活动:在黑板上贴出绿绿的“草”,“草丛”里冒出不少“鲜花”,每朵“鲜花”上都有一个今天要认的字。教师说:“谁能认识花上的字,就把这朵花送给谁。”学生热情高漲,纷纷举手,就算此前很少举手的学生,也高高举起了小手。随着游戏的推进,黑板上的“鲜花”越来越少,学生争先恐后的情态越发突出,一边举手,嘴里还一边焦急地“我!我!我!”喊个不停。只剩最后三朵了,没被叫到的学生发出一声声叹息。剩下最后一朵了,又没被叫到的学生遗憾地趴在桌上。到此,教师马上又问:“同学们,拿到奖品开不开心?”“开心——”拿到的当然开心,可是那些想拿到却没有拿到的学生呢,开心得起来吗?最后,教师安慰道:“没有得到奖品的同学,没关系。我们下次再争取,好吗?”这节课是借班上课,还有下节课吗?就算有下节课,能确保每个学生都得到奖品吗?如果不能,这不是对学生的一种欺骗吗?久而久之,学生还会相信我们吗?

其实,玩一玩这样的游戏本无可厚非,只是,能否将活动形式改一改?比如,鲜花摘下来后,不做礼物送给学生,而是留在讲台上,不也一样有效吗?我始终认为,对学生的鼓励和激励,尽量少采用物质来刺激,宜采用精神鼓励、口头表扬等形式。几年前,我们镇曾设立过“奖教奖学”基金,对每学期期末考试总分排年级前十名的学生给予100~300元的现金奖励。活动初我就明确表示反对,因为这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一种误导,严重异化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所以,当“奖学金”取消后,不少学生心里十分失望、失落。幸好我们发现及时,给予了相应引导,才避免了一些不好的后果。

学生真正的学习动机应该来自于学习的快乐,因快乐而产生兴趣,因兴趣而产生持久的动力,这才是一个良性循环。我们在安排学习活动时,是不是在这些方面应该有所考虑呢?

综上所述,我觉得低年级语文教学,还是应该遵循学生学习语文的客观规律,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坚持“发展语言为先”,坚持“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坚持“整体识字”。

(作者单位:广东东莞市黄江镇宣教文体局)

责任编辑 杨壮琴

猜你喜欢

儿歌生字识字
关于“口”字的教学分析
斯诗私塾
识字儿歌
识字儿歌
识字儿歌
识字故事
睡觉儿歌
识字谜语
生字变身
儿歌6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