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校企联合发展 构建多维双创网络
—— 2018中国校企协同产学研创新高峰论坛侧记
2018-05-29扬州大学李刘静尤玉军
◎ 扬州大学 李刘静 尤玉军
5月19日,2018中国校企协同产学研创新高峰论坛在扬州大学举办。论坛期间,还举办了扬州大学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众创空间揭牌仪式。中国产学研促进会副会长、中国校企协同产学研创新联盟理事长、第十二届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原党委书记马德秀,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建华,教育部科技司副司长高润生,科技部高新司原正司级巡视员、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常务副理事长耿战修,教育部高教司二级巡视员吴爱华,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副主任刘红斌,中国大学科技园联盟副理事长、浙江省大学科技园联盟理事长葛朝阳,扬州大学党委书记姚冠新、校长焦新安,中国大学科技园联盟副理事长田惠生、李军、李林、殷宝良,扬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吴军,江苏省大学科技园联盟理事长施智勇等领导及专家出席会议。扬州大学副校长黄建晔,中国校企协同产学研创新联盟秘书长、中教未来教育集团董事长吴井军主持会议。
本届论坛由中国校企协同产学研创新联盟、江苏省大学科技园联盟、扬州大学共同主办,扬州大学大学科技园承办,以“科技创新推进产业发展,校企合作促进产教融合”为主题,旨在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促进校企联合发展,构建多维度创新创业网络。大会邀请了相关领域的领导、专家学者、企业家代表,重点围绕产学研协同创新、校地企推动创业等开展专题报告和主题研讨。
姚冠新在致辞中介绍了扬州大学的办学历史和事业发展情况。他表示,深化产教融合、加大校企协同,不仅是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建设“双一流”的必然选择,希望此次论坛能够促进产教融合领域的专家学者交流卓见、校企双方精准对接,为高校深化产教融合、加快大学科技园建设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和丰富的经验借鉴,推动我国校企协同和产学研创新取得更大发展。
马德秀在致辞中代表中国校企协同产学研创新联盟对扬州大学近年来在学科和科研等方面取得的成绩表示肯定。她指出,联盟作为以企业、院校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型组织,致力于发挥企业创新主体和高校创新要素集聚的资源优势,构建校企协同产学研合作平台。希望通过各方携手,凝聚共识、形成合力,更好地促进院校与企业共同建立创新创业人才发展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和加快我国校企协同发展进程。
王建华代表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对扬州大学116周年校庆表示热烈祝贺,同时也祝贺扬州大学成功获批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众创空间,他希望,扬州大学进一步加强产学研的深度融合,充分发挥自身品牌和学科优势,更好地将大学的综合智力资源优势与其他社会优势资源相结合,进一步深化大学科技园的内涵建设,努力把大学科技园打造成科技企业的创业园,高校成果的孵化地,产业转型升级的助推器,更好地实现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也将加强与扬州大学的合作,助力扬州大学的协同创新能力的整体提升。
吴军介绍了扬州城市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以及与扬州大学市校合作成果,希望借助此次活动搭建政产学研合作平台,吸引更多专家、企业家来扬州创新创业,携手谱写创新发展、合作共赢的崭新华章。
马德秀、高润生、耿战修、姚冠新为扬州大学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揭牌,王建华、吴爱华、刘红斌、焦新安为扬州大学国家众创空间揭牌。
主题演讲阶段,焦新安作了题为《深化产教融合 促进协同创新 加快推进大学科技园内涵建设》的主题报告,从“学必期于用,兴学百年厚植特色优势”“用必适于地,服务社会彰显使命担当”“产必融于教,推动人才培养提质增效”三方面介绍了学校历史沿革和办学质态,学校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成绩,以开展校企合作、建设大学科技园的契机推进产教融合等方面做法和经验。刘红斌作了题为《深化校地产学合作 助力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报告,介绍了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要工作,以及国家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总体要求,并以当前大学地方研究院、大学创新园的建设情况为例,详细阐述我国校地产学研合作的实践与探索。耿战修作了题为《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难的原因与对策分析》的主题报告,从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现状出发,详细分析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的困难与困惑,并提出对策。他认为,高校今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方向不是从科研、转化、融资、生产、销售、一直到开拓市场一条路走到头,而是要实施退出机制,到一定时候就要交给市场、交给企业家去做。做大做强产业不是高等学校的事,更不是校园内的事,进行科研与技术转移转化,是要促进高校集中精力高质量办学、实现内涵式发展。葛朝阳作了题为《大学科技园建设与创新创业》的主题报告,解读了国家实施创新发展战略系列政策和举措,并介绍了目前国家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创新创业服务载体建设情况,具体介绍了浙江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成效。他提出,大学科技园发展要明确发展定位和特色,强化建设内涵和服务能力提升,构建和发挥各类支撑服务平台作用,进一步推进和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建设,为企业发展提供多层次多方式专业化服务和支持。
高润生强调,高校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文化第一软实力、开放第一桥梁的重要结合点,是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策源地,是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教育强国的战略支撑力量。当前,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需要有高质量的科技创新来引领和支撑。我国不少领域发展还面临重大科技瓶颈。高校要大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深度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他结合本次会议产学研协同创新以及大学科技园高质量发展提出几点建议:一要坚持正确发展导向,以更大的力度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实施,促进高校改革和发展;二要优化创新转化体系,进一步发挥原有优势和特色,同时补齐转化发展短板;三要探索新型发展模式,在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军民融合方面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拓宽辐射带动作用;四要进一步深化政策创新及生态环境建设,在现有基础上实现高质量发展。
吴爱华先是对扬州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合作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表示肯定,之后介绍了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形势,以及高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面临的新挑战,希望高校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和新工科建设,利用教育部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平台,争取更多社会资源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弥补我国高新技术领域出现的人才紧缺现象。
中国大学科技园联盟、江苏省大学科技园联盟、江苏省内部分院校大学科技园相关领导、专家,扬州市科技部门、扬州大学相关负责人共120余人参加论坛。
作为本次论坛承办单位的扬州大学,是一所创新成果持续涌现的高校,是江苏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建高校、省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支持高校,也是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涵盖12大学科门类,现有自主培养的工程院院士2人、外籍院士1人,拥有一级学科博士点22 个、一级学科硕士点47个、国家级重点学科3个,一直有着校企协同、产学研创新的优良传统和生动实践。合并办学前后,学校也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产学研创新成果,比如方定一教授在世界上首次发现“小鹅瘟病毒”;刘秀梵院士团队研制的重组新城疫病毒灭活疫苗(A-VII株),获批国家一类新兽药注册证书;张洪程院士团队实施的稻麦机械化、轻简化栽培方式与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的融合创新,多次刷新稻麦两熟制下水稻高产的全国纪录。近年来,学校紧紧围绕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大力推进校地校企合作,先后与省内40多个地方政府、大型央企和国家级科研机构签署全面合作协议或科技合作协议,相继成立扬大镇江高新技术研究院、扬大江都高端装备研究院等多个实体科研合作平台,科研合作内容日益丰富,科研成果转化日益深入。扬州大学大学科技园是扬州大学校地校企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重要平台,于2014年7月开园, 园区总体建筑面积近30000平方米,科技企业和服务机构116家入驻园区,3家企业在新三板上市,高新技术企业5家,企业与学校关联度达68%,2017年12月被科技部确定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园区充分发挥学校农科等资源优势,积极实施科技成果的转化,形成了一批发展质态良好的科技企业,组建了教授博士构成的研发团队,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科技成果有效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